一、智能驾驶:“马路杀手”将成为历史(1 / 1)

你理想中的座驾是什么样的?那一定是拥有超豪华外表、超大空间、超强动力,最好还能具备一些自动驾驶的高科技,能让“老司机”们更加轻松,“女司机”们更加自信,“马路杀手”直接消失。如果要举一个例子的话,那就是20世纪80年代电视剧《霹雳游侠》中刀枪不入、超高科技跑车KITT,它会自动驾驶,还能帮男主角出谋划策,简直就是梦想中的豪车。

近40年过去了,我们虽然还无法拥有KITT这样刀枪不入、足智多谋的汽车,但“自动化”驾驶体验已经渐渐地走进现实生活了。它还有一个备受瞩目的名字:智能驾驶。智能驾驶包括了三个部分,即组合导航、自主驾驶、人工干预。组合导航解决了汽车要从哪里出发,要去向哪里,怎么走方便,选择哪条道路更通畅等问题;自主驾驶解决了车道保持、超车、红绿灯规范等;人工干预则解决了对行车目的地的设置,以及对意外情况的处置。它已经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一大热门应用,无时无刻不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那么,人工智能和智能驾驶除了名字沾点亲以外,具体有什么关联呢?其实,在智能驾驶涉及的关键技术中,环境感知、决策规划、车辆控制等都与人工智能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用实现“无人驾驶”的一种思路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人们考驾照、学车需要有一位教练在旁边指点,他会告诉我们某种路应该什么时候拐弯,车应该开在哪两条线中间,在经过反复的练习之后,我们能按照教练推荐的行驶路线进行驾车。机器也一样,它们通过观察人类的驾驶行为来学习如何驾驶。当然,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它们就要运用到关键的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

“老司机”先来开车带路,让智能驾驶系统观看学习“老司机”的操作。当然,它也不是白看的,边看还要边“做笔记”:每隔一段时间,它就能根据前方的路况图生成一张数字化图片,并记录驾驶者的驾驶方向。这些训练集图片经过一定的处理、分析,智能驾驶系统就能得到与“老司机”操纵方向相似的结果。学成后,车辆尝试着自己行驶,并在行驶的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就生成几张图像,然后它将图像传送给多个神经网络处理。这些神经网络意见不一,生成不同的行驶方向,但是总有那么一个神经网络比较自信,说:“老司机之前就是这么开的!”于是,得到了最终系统所预测的行驶方向。这样,即使在没有车道线,或者是车道线不清楚的雨雪天气,车辆也能做出与人类相似的判断。可见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驾驶应用中的重要性。

要知道,虽然现在智能驾驶有很高的话题度,但它并不是一位新鲜出炉、炙手可热的“小鲜肉”,而是一位历史深厚的“老腊肉”了。将近一个世纪以来,人们都梦想着能拥有一辆“聪明”的汽车,早在1939年的纽约世博会上,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就向人们展示了自动驾驶的构想。1961年,世界上第一辆被真正认为是“自动驾驶”的汽车——斯坦福车问世了,它能使用相机和初期人工智能技术绕开障碍物。然而它的行动极为迟缓,每移动一米就要10到15分钟,根本不像一辆汽车,倒像是一只机械蜗牛。随后,各种各样的自动驾驶汽车慢慢地开始崭露头角,DARPA(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还设立了巨额的奖金,先后举办了3次自动驾驶远程竞赛,推动了自动驾驶的发展。

奔驰F015

而近两年,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无论是互联网巨头谷歌、苹果,还是各大汽车制造商,都越来越重视智能驾驶技术,开始将之付诸实践。通用、福特等公司纷纷为自动驾驶创业公司投资数亿美元,发布了一辆又一辆令人惊叹的概念型自动驾驶汽车。比如在2015年,梅赛德斯-奔驰就发布了一辆轰动一时的F015概念汽车,它不仅有着充满未来感的酷炫外形,它的内部也像极了宽敞的客厅。驾驶员可以选择自己驾驶汽车,也可以选择把椅子旋转180°,与乘客面对面地交流,而汽车自己就能安全地行驶到目的地。如遇到横穿马路的行人时,汽车也会自动制动,用语音和指示箭头提示对方通过。车厢内三面都是大块的触摸屏,乘客可以通过触摸屏幕来实现人与车、互联网或是外部世界的交流,比如给汽车加速或者减速、控制音乐、打电话、玩游戏,甚至还能在车门的屏幕上显示自然风光:即使你在高架桥上堵得一塌糊涂,屏幕中的景色也能让你觉得自己仿佛置身美丽的海岛。中国在无人车方面也加大了投入,2015年8月,全球第一台无人驾驶大客车在开放道路的交通条件下,实现了从郑州到开封全程无人驾驶,成为我国客车行业的里程碑。2017年,百度又发布了无人驾驶开放平台阿波罗(Apollo),建立了一个以合作为中心的生态系统,加速完善自动驾驶系统。

那么,抛开这些带有实验性质的概念车、大客车,当今世界上投入量产的汽车中有没有实现自动驾驶的车型呢?或者说,有没有花钱可以买得到的自动驾驶汽车?说到这个,可能有“土豪”会说:“特斯拉不是已经将自动驾驶投入应用了吗?开着我的特斯拉上高速,两只手不用握方向盘,它也能开得很稳。”确实,特斯拉已经实现了部分自动化,能够识别车道、转弯、制动、保持车距、定速跟随、自动泊车,但这种自动化是有限制的,比如时速要大于某个定值才能开启,或者是前方要有车辆可以跟随,摄像头还要能清晰地捕捉到道路标线,当出现意外情况时,人要随时做好接替方向盘的准备。因此,特斯拉的“自动驾驶”实际上只是“辅助驾驶”。国际上,有一个叫做“汽车工程师协会”(Society of Automobile Engineers,简称SAE)的权威机构,于2014年给自动驾驶定下了“六级标准”。没想到不仅人要考英语六级,车也要“考”自动化六级!这“六级标准”层次分明,最低等级的自动化就是“无自动化”,让司机负责所有操作,连“防抱死”功能都没有。其次是一级自动化,能够利用环境感知信息,能对转向、加减速进行一些控制,比如现在很多普通的轿车都有“防追尾”“定速巡航”等。随后是二级自动化,控制方向、控制速度可以同时自动进行,比如特斯拉就基本属于这个级别,偶尔能做到更高一些的三级自动化,也就是有条件的自动化,它能够在一定条件下完成所有的驾驶操作。再高级一些的四级自动化可以判断、处理大部分的道路情况,人只需要在少数情况进行干预。最高级的五级自动化可了不得,它能判断所有的道路情况,全部自主行驶,到这个级别,才算是真正的自动驾驶,目前是根本买不到这样的车型的。

谷歌Waymo

但是,大家也不用太过灰心。目前,各大汽车集团都在无人驾驶领域开展规划,福特曾表示,到2019年福特所有汽车都将配备预碰撞安全系统和行人检测技术;现代则计划于2020年将自动驾驶汽车商业化,并实现高度自动化驾驶,本田计划在2020年之前发售一款可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无人驾驶轿车……从二级自动化升级到四级、五级自动化也许并不需要漫长的时间。我们举个谷歌公司的例子,从2009年谷歌公开宣布开始研发无人驾驶技术,至2017年10月谷歌Waymo首次实现无驾驶员、安全员的无人驾驶出租车,再到2018年12月Waymo首次正式进入无人出租车商用阶段,只用了十年的时间。说不定十几年后,高级自动化也将普遍地走入我们的日常生活,车与车之间能进行“沟通”,实现“车联网”。比如在交叉路口,车辆能自己告知其他车辆自己想要行进的方向,帮助周围自动驾驶的车辆或者驾车司机做出判断,这大大降低堵车、出现交通事故的可能性,甚至还能做到节能减排。据汽车产业相关机构预测,在2035年前,全球将有1800万辆汽车拥有部分无人驾驶功能,1200万辆汽车成为完全无人驾驶汽车。而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对此也颇为乐观,他认为到2025年左右,80%的车辆都将实现自动行驶,与人工驾驶并存,互为补充,真是一种非常美好的愿景。

无人驾驶不仅能够提升人们的出行体验,还能改变农业和物流业。我们知道现在有很多农村的青年人都到城市里干活了,农田里埋头苦干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但是“民以食为天”,农业是人类生存之本,不能因为劳动力的缺失而停滞不前。这时候,就要请来无人拖拉机、无人收割机、农用无人机等先进设备了。在江苏省兴化市的试验田中无人农机已经能完成耕整、插秧、施肥、施药、收割等环节,它们利用智能感知设备,实现了厘米级的定位精度,所以它们插出来的水稻非常整齐,一点也不比人插的水稻逊色,可见“无人农场”的建立已经是大势所趋。至于物流业,据全球领先的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McKinsey&Company)的调研表明,全球每年最后一千米交付的成本高达860亿美元,而采用无人车进行“最后一千米”送货的成本将大大降低。2018年6月,全球最大的生鲜超市Kroger与Nuro无人车公司合作,为部分地区的顾客提供无人配送车服务。这种配送车里没有窗户,也没有驾驶座,只有两个存货隔间可以储存货物,用户直接凭验证码就可以取走货物,相当简单快捷。在未来,物流业的无人驾驶应用将能解决很多问题,比如消除了货运司机疲劳驾驶的情况,降低运营人力成本,降低环境复杂性,提升无人驾驶安全性等,物流业将会是自动驾驶中的重要领域。

可以发现,无论是高精尖的投资业、法律业,还是接地气的零售业、家居业、汽车业,它们的革新都离不开人工智能这一“新技术”的推动。但与此同时,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将导致一部分从业者的失业:金融从业者、律师助理、司机、收银员,似乎都被人工智能推到了悬崖边缘。然而,“优胜劣汰”就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经之路,抵抗这种潮流是没有用的,在被推到悬崖边缘时,要么摔得粉身碎骨,要么长出翅膀找到新大陆,人们只能靠改变自己来改变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