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律行业,情况和前面的零售业、家居、金融业不太一样。我们前面说,互联网科技对零售业、家居、金融业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法律行业对互联网的反应却特别迟缓。《金融时报》认为:“手术现在可以由机器来完成,或者远程操作。建筑师利用数字工具来设计建筑。然而,有一个行业还一切照旧,就好像技术从未被发明一样。这个行业就是法律”。确实,法律行业仿佛有一道天然的屏障,把技术、科技挡在了屏障之外。
那么,随着近两年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法律行业之“盾”能抵挡住人工智能的“矛”吗?我们先来看一场律政界的“人机大战”。记性好的读者可能还记得,这已经是本书所描述的第三场人机大战了,围棋界、教育界都在人机大战中“失守”,律政界又如何呢?
2018年8月16日,在重庆举办的这场人机大赛非常“吸睛”,参赛选手是一位法律机器人“大牛”,以及在全国招募的6名资深律师。双方可谓势均力敌,机器人“大牛”身上有150多项专利,而6名律师也都是法学硕士以上学位,并都有5年以上从业经历。他们需要对两道现场抽取的案例题进行案件咨询,并从调查法律事实的完整度、结论的准确性以及完成咨询意见书的时长三个角度来进行考察评比。过程我们就略过不说了,当场有公证员进行监督,人与机器人属于公平竞争。结果如何呢?机器人奇迹般地赢过了所有的律师,近乎完美地赢得了“一打六”的比赛。在完整度方面,大牛在这两个案例上取得了99%、98%的优异成绩,而人类律师的平均完整度为93%、43%;在结论的准确度方面,大牛取得了99%、100%的成绩,而人类律师的平均准确度为86%、53%,在完成速度方面,六位律师平均用了59分钟、64分钟来处理这两个案例,而大牛则仅仅使用了7分钟、8分钟就完成了,真是匪夷所思!
由这场人机大战中我们可以预见到:机器人律师的出现将给律政行业带来很大的转变。英国著名法学学者理查德·萨斯坎德(Richard Susskind)在《法律人的明天会怎样:法律职业的未来》中指出:在法律行业,200年内对其改变最大的就是人工智能。此话不假,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有很多像“大牛”一样的机器人律师已经投入了应用,它们的出现有望解决我国法律界存在的很多问题。首先,机器人律师有望解决律师资源的稀缺。目前,我国诉讼案件已经达到了千万级别,但是律师的数量却还未突破四十万。不过,现在有了“一个顶十”的智能机器人,律师的队伍处理案件的能力不少。其次,是普通人最关心的律师费用的问题。我们知道律师咨询都是按小时收费,这笔费用可不小,电视剧里那些逢事就要“找律师”的也都是有钱有势的角色,并不是人人都能请得起律师的。从统计数据来看,2016年全国所有的诉讼案件中只有20%左右请了律师,大多数人都是自己为自己辩护。其中的一大原因,就是费用高昂。而对于机器人律师来说,它们却能用便宜的价格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援助。在了解案情后,它们能为当事人厘清自己在辩护过程中需要突出的重点与关键点,一些简单、普通的咨询甚至可以是免费的,人人都能享受到“律师”优质而低廉的服务。
当然,这些机器人律师暂时还无法胜任“诉讼律师”的工作。由于辩护口才、技巧、策略等技能的缺乏,它们还不太可能站到法庭上为当事人进行慷慨激昂地辩护。但它们却已经能胜任一部分“非诉讼律师”的工作。根据机器人律师的功能,我们不如把它们分为三类:
第一类属于“知识渊博型”机器人,它们饱读诗书,有巨大的法律法规库,并能迅速地从中找到相应的法律条文以及案例。比如国内的机器人“罗伊”,它的名字就来自于英文“Lawyer(律师)”的音译。人们只需要站在“罗伊”周围呼唤它的名字,他就能自动识别出发声位置,并“扭过头”回答你的法律咨询。它的专业领域包括了婚姻、继承、民间借贷、侵权、交通事故、劳动争议等方面,与普通大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当人们想要进行简单的法律咨询时,就不用再前往律师事务所,并支付高额的律师咨询费了。同时,这类机器人也能帮助律师从成千上万种法律文件中找出支持目标案件的材料。比如机器人“Ross”,它已经被美国最大的律师事务所之一Baker Hostetler“雇用”了。它的工作是协助律师处理破产类案件。以前律师们只能采用普通的检索方式,浪费了大把时间。现在,律师们只要稍等一杯咖啡的时间,就能享受Ross准确而迅速的“思考”成果。对于这一成果,律师们可以选择应用,也可以选择否定,主导权还是在人类律师的手上。
第二类属于“勤俭节约型”机器人,能够在合同签订方面帮助用户节省时间、节省成本。可别小瞧了签合同这个过程。从合同申请、内容交互、合同生成、下载打印,到邮寄对方、对方盖章、回寄我方,一份合同生成的时间几乎要20多天。再加上负责合同的工作人员跑来跑去的劳动,邮寄、打印的成本费,要签一份合同可真是不容易。以海尔公司为例,每年有90万份合同需要签订,海尔的专业律师团队也将大部分精力集中在合同审批上。对于一家大公司来说,节省签订合同带来的人力、物力的消耗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律师团队都“改行”经营海尔开发的“智能合约平台”了,通过这个智能合约平台,20多天的合同生成时间能压缩至2天,效率大大提高。这是如何做到的呢?实际上,智能合约平台能通过人工智能算法数据,把合同区分为标准模块和非标准模块。而各类非标准模块都将被标准化,各类合约的写作格式、规范将被完善,用户可以自主组合模块,使用标准化的模板进行事前公议,节省了合同起草的时间;在订约过程中,能够实现线上同步可视化交互,节省了多方重复审阅合同的时间,交互记录也将被汇总到海尔大数据库,并利用区块链技术进行同步记录,固化合同签署证据,防止被篡改;最终,合约双方就可以直接进行线上签约并存证,不需要将合同寄来寄去。这样,从合同签订前,到合同签订完成,每一步都能够节省人力、物力,还能保证合同的法律效力,签合同再也不是一件麻烦事了。
第三类属于“律师见打型”机器人,就是律师见了这类机器人都想“打一顿”,因为它们“抢”了律师的工作,能够代替律师帮普通人用理性的、合法的方式提交申诉。比如在美国上线的“DoNotPay(不付钱)”聊天机器人,就能帮人们完成大部分申诉流程。我们来设想一下,如果有一天你收到了一张违规停车罚单,但你仔细想来,觉得自己好像挺委屈的,如果进行申诉也许就能消掉这张罚单。但是应该怎么申诉呢?自己既不懂申诉手续,也不懂停车法规,聘请律师办理罚单?不不不,这简直是小题大做,万一折腾半天还是得罚钱,岂不是赔了夫人又折兵?算了算了,认栽吧,反正也没被罚很多钱。但是,有那么一位英国小哥约书亚·布劳德(Joshua Browder),他就是不认栽,势要与这种不合理的罚单硬“怼”到底,最后选择了走申诉流程。这位小哥就是DoNotPay机器人律师的创造者,他不仅自己选择走申诉流程,还想要帮助大家走申诉流程,解决“申诉难”的问题。用户只要登录这个网站,输入自己的问题,机器人就会根据用户的需求,像一名专业的律师一样,向用户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以确认他是否有充分、合理的理由进行申诉。最后,如果用户确定选择申诉,它甚至能帮忙写出申诉信,用户只需要最终的签字、打印,并交予机构。据说在它的帮助下,已经有超过37.5万张违规停车罚单被取消掉。不仅如此,DoNotPay还能帮用户寻求飞机晚点的赔偿、反对拆迁、挑战金融领域中的欺诈指控、申请产假、获得购物退货的退款等,更为难得的是,布劳德还考虑到孤苦无依、生活拮据的难民们,当他们遇到法律问题时也同样需要公平的裁决,DoNotPay能为他们提供法律援助,帮助他们了解异国的法律体系。最关键的一点是,DoNotPay申诉全过程真的是“不付钱”!布劳德曾说:“整个法律产业价值2000亿美元,但我想让打官司变免费。”看来布劳德有一颗“叛逆”的心,但他也确实用自己的力量在改变着这个世界。这一程序能为英美两国的民众提供1000余项法律服务,正在各方各面为各种用户争取平等法律权利。
总结来看,这三类机器人律师有的有专业知识,有的有专业技能,还有的甚至能直接把律师给代替掉,真是轻松搞定了昂贵的法律咨询与麻烦的申诉流程。它们将给大众提供易得的法律服务,并解决法律援助不足的问题。俄罗斯最大的银行Sberbank曾宣布,他们将大量使用机器人律师,这将导致超过3000名银行律师失业,只留下了少数律师来处理诉讼和紧急事务。未来,也许一个小小的聊天机器人就可以处理线上购物的争议;智能合同管理可以减少合同纠纷,从而有助于实现无讼社会的目标。研究表明,在15年内,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将会主导法律实践,也许将给律师事务所带来“结构性坍塌”,法律服务市场的面貌将会发生巨大的改观。
面对人工智能汹涌的来势,律师们是否人人自危了?不过,也有人认为机器人律师很难战争取代真人律师,在复杂、多变的法律实践中没什么可被量化的规则供机器人套用,它们只能做做查询、检索这样的基础工作,最多导致律师助理的失业。虽然未来的事谁也说不准,但我们能肯定的是,未来的律师事务所中一定少不了人工智能的身影,就像如今的律师事务所中一定会有计算机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