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三分治,七分养”,治疗后的康复也是十分重要的。我们知道,对于肢体残疾,传统的康复过程需要患者进行很多重复性运动,这一过程通常漫长而无聊。有一些公司已经针对患者的复健训练设计了一些“机器人”,帮助患者更快地恢复。比如三星就推出了“Samsung GEMS”,它们是一种外骨骼机器人,用户只需要把它们佩戴在身上,就可以辅助自己行走,帮助自己强化肌肉。但是,这虽然解决了恢复得慢的问题,却没有打发恢复过程中的无聊。
我们知道,玩游戏是打发无聊的一种方式,如果患者的康复过程能在“游戏”中度过,那该多好!现在,有了VR技术,这已经不是梦想。VR游戏可以刺激患者的大脑,让肢体重新听从大脑的控制,从而达到康复的效果。早在2013年,瑞士VR巨头MindMaze公司就开发了一款MindMotion Pro这一神经康复治疗系统,运用到了沉浸式虚拟现实、动作捕捉与分析以及神经电生理测量与分析三大技术。具体来说,它运用3D运动跟踪摄像机来协调人体动作和大脑技能,系统会通过患者的动作,捕捉生成虚拟形象,并由此进行交互性的指导,比如一个人中风后无法移动左臂,练习则要求他用正常的右臂去拿东西,而屏幕上出现的虚拟的“人形化身”则在移动右臂,这就通过了镜像技术刺激患者的大脑,以达到康复效果。据说,患者可以完成标准康复计划10至15倍的运动量。那么,如果患者在自己的家中,是否也能通过VR游戏的方式进行康复练习呢?MindMaze公司不仅设计了在康复中心使用的MindMaze Pro,2018年6月,患者家用的MindMotion Go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监督管理局(FDA)批准,可以应用于治疗中度和轻度脑损伤患者的居家康复。这样,从住院治疗到居家治疗,VR康复系统可能会“承包”所有康复的流程!患者再也不用担心枯燥的康复训练了,反而会积极地戴上头显设备,沉浸在游戏的世界里,一边娱乐,一边康复。
康复护理不是患者一个人的事。为了让患者恢复健康,护士们也非常辛劳。有的护士一天要手动测量80多个人的血压,还要跑上跑下,发药查房,想想都觉得腰酸背痛。累也就算了,万一要进入满是辐射的隔离病房,对护士的身体健康也有影响。那么,机器人能帮护士们做什么贡献呢?
护理机器人
首先,它们能替代护士处理一些脏活、累活。美国各大医院使用的机器人TUG能够收集病人的床单、脏餐盘、状况表、废弃物等物品。别看它其貌不扬,长得就像一个行走的“冰箱”,但它能认路,懂礼貌,知道要停下来让人先走,也会在别人给它让道时说一声“谢谢”。类似的,武汉协和医院也引进了物流机器人,药物的配送工作就不用护士们亲力亲为了,而且1台机器能顶4个配送员,工作效果又快又好。护士们不用把体力、精力浪费在繁重的体力活上了。
其次,机器人可以代替护士发药、查房,询问病人的健康状况。加州大学旧金山校区和英国国家健康服务就采用了人工智能虚拟护理师“茉莉”,它可以和病人互动,评估病人的病状。更重要的是,人工智能可以减少辐射对护士身体的影响。上海仁济医院核医学科就引进了钛米机器人,成为护士的好帮手。因为病房中有核辐射,护士查房需要全副武装,而且去的频率也不能太高。而机器人能每隔2小时就对所有病人进行一次体检,在呼叫患者姓名后,通过人脸识别确认身份,并自动测量患者的体温、血压、辐射残留等。还能自动打开药箱,播放服药通知,向病人解释医疗、护理小知识,甚至能有效帮助医护人员和患者进行远程视频。这不仅减轻了护士的负担,还能帮助护士及时掌握病人的情况,病人也能在闲暇之际与钛米机器人进行交流,打发无聊的时光,简直是一举三得。
再次,机器人还能胜任抽血的工作。回想一下你在医院抽血的经历,如果你看到给你打针的是一位年轻的实习生,那么你可能会在心里惨叫一声“大事不好”,一次抽血可能会在你手上留下好几个针孔。如果对象是老人、小孩,抽血则更考验护士的技术。面对这样的现象,美国的“抽血机器人”Veebot进入了人们的视野。通过使用红外线、超声波成像,它能够自动确定最终的入针位置,针头进入身体后还能调节深度,而这一切只需要一分钟就可以完成!
在动画电影《超能陆战队》中,胖胖、萌萌的机器人大白很受人欢迎,它能够当我们身边的健康顾问,只需要扫描一下,就能检测出我们的生命指数,治疗我们的伤痛,给予我们安慰。它就像机器人中的“白衣天使”一样,无微不至地呵护着我们。虽然现阶段的护理机器人没法做到这么智能、这么温暖,但我们可以从这些护理机器人身上看到,人类与机器未必是一种敌对关系,机器也可以与人类互帮互助,承担陪伴病人、照顾病人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