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音乐和绘画创作(1 / 1)

其实,人工智能进行音乐创作也不是一天两天了,2016年2月,“音乐家”AIVA就诞生了,并创作了它首个钢琴独奏曲。AIVA在音乐界的地位就跟“索菲亚”在人形机器人界的地位类似,索菲亚是世界上首个机器人公民,AIVA则是“法国及卢森堡作曲家协会”的首个非人类会员。它得到了法国作曲家协会(SACEM)的资格认证,成了首个获得国际认证的虚拟作曲家。它的发明者Pierre Barreau是一位法国计算机科学家,也是一位音乐作曲家。他受到科幻片《她》(Her)的影响,片中的人工智能曾创作一首音乐。于是他决定在现实生活中,创造一个人工智能“作曲家”。

AIVA是如何创作曲目的呢?正如我们之前所说的,AIVA先要学习巨大的数据集,也就是所谓的“题海”。它学习了莫扎特、贝多芬、巴赫等伟大音乐家的近3万首音乐作品,当然,这些音乐都有特殊的格式,能让计算机理解曲子里的音符是如何排列的。然后,一个递归神经网络就会找到不同音轨间的规律,预测音乐在某处暂停后,下一个音符会是怎样的。接着,会有一个验证数据集来检验它的预测是否正确。就是在这样循环往复之后,AIVA的预测能力变得越来越厉害,最后,它掌握了古典音乐的风格,并能进行自我创造。它为卢森堡国庆日庆典开幕式作过曲,也为2017英伟达GTC技术大会开幕式作过曲,还出过中国风的音乐专辑《艾娲》。它作的曲子骗过了很多专业的音乐家,据说迄今无人听出这些曲子的作者是人工智能。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除了有致力于古典乐坛的AIVA,还有致力于流行乐坛的人工智能,名叫Flow Machine,它是索尼公司位于巴黎的计算机科学实验室研发的。它能够模仿某位歌手的风格创作一首全新的歌曲,比如它模仿了披头士乐队,创作了一首Daddy's Car,当然,歌词还是人类帮忙填的。

当人们还在怀疑人工智能在音乐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时,不少歌手、音乐家们就已经张开双臂,迎接这种全新的作曲方式了,比如我们熟知的郎朗。郎朗是国际著名钢琴家,也是第一位受聘于世界顶尖的柏林爱乐乐团的中国钢琴家,他曾与谷歌的人工智能Duet来了一次亲密接触。当郎朗在钢琴上弹奏几个音符、几段旋律后,Duet也会配合着他,回应一段旋律,而这个旋律又是全新的、未知的,与郎朗的弹奏形成一段奇妙的“二重奏”。Duet还曾在上海龙美术馆亮相,无论你是精通钢琴的演奏家,还是不懂音乐的三岁小孩,都可以零距离体验这项“人机”合奏。2017年美国歌手泰琳·萨顿(Taryn Southern)发行了一张专辑I AM AI,这张专辑的歌曲都是她与人工智能共同合作完成的。当她要制作一首歌曲时,就在Amper Music这一人工智能平台上输入音乐类型,加上想要用的乐器,并设置节拍、情绪,随后,平台会生成很多旋律,而音乐人的责任就是要将它们合理地组合起来,形成一首乐曲。

也许你会问:“这样做出来的音乐有意思吗?”传统意义上,音乐是人们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而人类的感情也为音乐注入灵魂。但是目前看来,人工智能是没有感情的机器,一个机器做出来的音乐再好听,也只不过是一段没有灵魂的旋律而已。这样的音乐有什么价值?其实,它的价值依然在于“辅助人类”。对于音乐家来说,人工智能能够帮助音乐家激发灵感,人机之间未尝不能碰撞出新的火花,使人能在有限的生命里能创造出更多的优质作品。对于不能演奏乐器的创作者来说,原来他们只能寻找合作的音乐人来帮助他们完成乐器的弹奏,而这一过程可能需要长时间的磨合,甚至会发生很多不愉快。但是有了人工智能,创作者就可以自己完成乐器创作,并制作出令自己满意的音乐。对于普通的音乐爱好者来说,如果你想制作一段音乐,从学习乐理到开始编曲,要花费多年时间,还要花费很多钱购买乐器等音乐设备,而人工智能则能帮助实现一键生成旋律,自己只需要根据喜好做出少许调整,这也降低了音乐后期制作的成本。而对于普通听众来说,在你的视频需要背景音乐时,人工智能可以完美地满足你起承转合的音乐要求,仿佛是一位音乐人为你“量身定做”。当你想要在学习、放松、睡觉的时候听音乐,人工智能能将你最喜欢的几首歌改编成合适的节奏。这些岂不都是人工智能带给我们的“福利”?

伟大的音乐依然还是要通过人去完成。人工智能能提供给音乐家的,只不过是灵感以及工具罢了。想要创造能感动人心、经得起时间考验的音乐,还是要有“灵魂”。人工智能固然会在其他领域替代很多重复性的工作,但是在艺术创作领域,它们是远远不能与人相提并论的。

而在绘画领域,我们已经见过不少人工智能的身影了。不知道各位读者有没有玩过前一阵子在朋友圈很火的小游戏——“猜画小歌”。这是谷歌推出的一款微信小程序,它改变了传统的“你画我猜”游戏模式,变成了“人画机猜”。在这款小游戏里,系统会随机给你出题,比如让你画出“云”“房子”“消防栓”“鲸鱼”等,并给你限定时间。当你在屏幕上画出形状后,由人工智能来猜测这是什么,如果人工智能猜对了,就算玩家胜利,并会进入下一轮;如果人工智能猜错了,游戏就会失败。我们身边有不少“灵魂画手”,通常他们画出来的东西连人都看不懂,但是人工智能却轻而易举地猜了出来,连胜局数甚至能“称霸”朋友圈。这究竟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猜画小歌”见过的画比你吃过的饭还多。它由来自Google人工智能的神经网络驱动,这个网络源自一个庞大的数据群,囊括了超过5000万个手绘素描,什么样“抽象派”画作它都见过,只要你别画得太离谱,要识别你的画还是相对容易的。

如果没玩过这个游戏,没关系,各位爱美的女性朋友是否用过“美图秀秀”这个美化照片的软件呢?它不仅可以美化照片,还可以根据照片“画画”。2017年11月30日,美图秀秀正式上线了绘画机器人Andy。用户只需要将自己的照片上传,Andy就可以把照片画成不同风格的插画。Andy使用了美图影像实验室(MTlab)的影像生成技术,也是通过深度学习对“题海”中的插画类图像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出了不同的插画风格,不断提高自己的绘画能力。2018年12月14日,美图秀秀又推出了“动漫化身”功能,可以智能识别照片中人物的特征,自动生成可爱的动漫形象,并可以让动漫形象实时模仿真实人物的表情、动作。这就将Andy的静态插画“升级”成了动态漫画。这一功能运用到了人脸检测、人像分割、AR现实增强等多种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对人脸118个关键点进行定位,“动漫化身”能对人脸进行准确、稳定的分析。

如果说这些都显得有点“小儿科”,那么我们来看看人工智能在“真正”的艺术领域有着怎样的成就。2018年10月25日,佳士得拍卖行正在举行一场艺术品拍卖会。参与拍卖的作品有波普艺术大师安迪·沃霍尔的作品《玛丽莲·梦露》,有罗伊·利希滕斯坦的青铜版画,还有20几幅毕加索的油画等,可谓是名家云集。但是,有那么一幅参展作品倒是显得“格格不入”,要论作者的名气,那是绝对没有安迪·沃霍尔、利希滕斯坦、毕加索那么出名的。但是它能在这场拍卖会上“压轴”出场,而且居然还拍出43.24万美元(约300万人民币)的高价。43.24万美元是什么概念?就是拿了全场第二名!比毕加索的作品还贵!

这幅作品是什么来头呢?它的名字叫《埃德蒙·贝拉米像》(Edmond de Belamy),是由法国艺术团体Obvious打造,通过精密算法、基于GAN(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生成对抗式网络)模型开发完成。也就是说,这幅画是人工智能根据训练指令创造出来的。乍一看,倒有些“印象派”的意思。画面整体向左上方偏移,用朦胧的笔触描绘了一位身穿白衬衫、黑西装外套的男性,看得出,他的身材还是比较丰满的。奇妙的是,人工智能还在画的右下角署名处署上了一段代码,这段代码就是创造出这幅画的算法的一部分。这位埃德蒙·贝拉米不是孤单一个人,他的背后还有一段完整的“贝拉米家族史”,他的曾祖父是“贝拉米伯爵”,而埃德蒙·贝拉米已经是这个家族的第四代成员了。整个家族有11幅肖像画,都是人工智能创作的。不用说,聪明的读者就已经猜到,人工智能要创作一幅这样的肖像画也离不开“题海”。确实,这幅画是用算法和15000幅14世纪到20世纪的肖像画数据制作而成的,在自我创作之后,算法将作品与人类作品进行比较,并将不足之处不断改进。在这一不断创作、不断否定的过程中,它的作品越来越接近人类的创作,直到它无法分清作品是由人创作的,还是由机器创作的。

人工智能画作参加拍卖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早在2016年,谷歌就在旧金山举行了一场画展和拍卖会,在人类的帮助下,人工智能借助神经网络技术为画展创作了29幅作品。有一位拍卖人以高达8000美元的价格买得了6幅尺寸最大的作品。

这些“高价”画作真的能替代人类的作品吗?有很多媒体在报道这些新闻时,喜欢用“艺术家们瑟瑟发抖”“画家们饭碗不保”这类吸引人注意的句子。但是,能拍出高价的作品就一定是好作品吗?我们暂且不说人工智能能否赋予作品“情感”这一问题,对于那一幅《埃德蒙·贝拉米肖像》,就已经有人提出了质疑:画作中存在着很多技术性的缺点,比如分辨率低,纹理模糊,这似乎暗示着算法还有一定的问题。如果人工智能真的要进军艺术领域,自身还有很多可以提高的空间。再者,如果有一天人工智能的技术提高到了完美无缺的地步,人类的艺术作品依然有存在的价值。就像当年摄影技术刚发明那会儿,本来画家们需要长时间手绘来描绘客观场景,现在有了摄影技术,几分钟就可以拍一张照,而且还比画出来的更真实。所以,大家都怕摄影技术抢了画家的饭碗。然而实际上呢?艺术走向了新的时代,摄影成了画家手中必要的工具,莫奈、德加等印象派画家都开始用照片为参照对画作进行创作加工,艺术由“再现”逐渐向“表现”演变。随后,抽象派、立体派、野兽派等画派兴起,绘画创作开拓了许多新的局面。如今,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新的技术逐渐兴起,未来的艺术家们有的可能结合人工智能进行创作,也有的可能受人工智能启发,另辟蹊径,总之,人工智能可能在艺术领域掀起一场大变革,但不可能成为艺术本身。

《埃德蒙·贝拉米肖像》

在文字、艺术领域,人工智能已经在发挥着它的作用,但是从目前来看,在较长的未来,它们在这一领域大多只能承担“辅助人类”的工作。因为这一领域与其他领域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需要很强的理解力、创造力、情感表达能力以及临场应变能力,而这些恰是人工智能难以用算法获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