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性爆炸律”是个什么东西?其实古代中外的哲人们,已初步作出了回答。古希腊的思想家柏拉图认为是“从一发散”的;中国古代的老子在《道德经》中就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限。”这些思想都是“组合性爆炸律”的原型。
我们先把“组合性爆炸律”这个概念抛在一边。说到“爆炸”,你可能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宇宙大爆炸”。我们来回忆一下“宇宙大爆炸”是怎么说的。天体演化理论认为,宇宙大爆炸伊始只有单一的宇宙之砖,宇宙之砖就像盖房子一样,凝聚成基本粒子。据高能物理实验所得,发现它凝聚成了300多种基本粒子,但是其中稳定的基本粒子只有五种,它们是:质子、中子、电子、光子、中微子。其中的三种——质子、中子、电子构成原子,而它们又组合成了92种原子;这92种原子又构成无数种分子;再由原子分子构成万事万物。我们可以发现,从质子、中子、电子3种基本粒子开始,由3种基本粒子变成了92种原子,由92种原子变成了无数种分子,再由无数种分子构成了万事万物。这些数量是以“爆炸”式地推进的,而这正是“组合性爆炸律”的一个例子。
其实,就跟26个字母能组成许许多多令人头疼的英语单词一样,组合性爆炸现象就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子系统构成不同类别的大系统时,所构成大系统种类可能的数目比原有子系统的数量要大得多,因此用“爆炸”来形容。
再举一个“计算机语言”的例子。宇宙间所有的自然信息和社会信息,都可以用数字来表达。我们知道在二进制中,通过不断地重复、组合0和1这两个最简单的数字,便可表达出宇宙间和地球上所有的信息,包括声音、影像及各种符号。这就是0和1两个子系统所形成的“组合性爆炸”现象。
社会、信息也都以“组合性爆炸”的形式飞速发展着。社会的加速发展就是由于系统的“组合性爆炸”的结果。我们通常所说的“信息爆炸”现象,也是由于信息的“组合性爆炸”所造成的。
当然,科学技术也是呈“组合性爆炸”的。以工业时代技术的“组合性爆炸”为例,正是因为有了能源、材料、机械三者的组合性爆炸,从而产生了几百几千种千姿百态的机器设备,构成了工业时代的机械王国。
工业时代技术“组合性爆炸”是以能源、材料、机械为基本要素而展开的,这是一场“能源融物”的革命。
不同的能源(蒸汽动力、电力、内燃机)与不同材料(钢铁等)、不同机械(齿轮、轴承等机器零件)相结合,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设备。比如,在工业时代初期,蒸汽机为主要能源。能源与不同机械、不同材料“组合性爆炸”的结果,就是产生了各种轻工业机械(如纺织机),以及火车、轮船等大型交通工具。
当发电机和电动机发明后,工业革命进入了电气化时代。这时,电力成了主要能源。电力与不同的材料、机械结合,又“炸”出了各种各样的电动机。而电动机又与各种各样的机械发生“爆炸”,重工业就出现了。这样,电灯、电话、电报、家用电器等就普及了开来。
而当各种石化产品(汽油、柴油)成为主要能源时,这些石化产品与各种材料、机械组合,“爆炸”产生了“内燃机”。而内燃机又与各种各样的机械发生“爆炸”,汽车就被发明出来了。接着飞机、各种农业机械等也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就这样,由于能源、材料、机械三者的“组合性爆炸”(也就是技术井喷),各种各样实用的设备被创造出来。到了信息时代,这三者的结合又“炸”出了人工智能。
1946年计算机的发明,标志着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了信息时代,1956年达特茅斯人工智能会议,又使人类社会开启了人工智能时代的序幕。
人工智能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人工智能的效果可以从两方面来考量,一方面是对环境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对机械的作用。
人工智能对环境有着三层作用。
第一,人工智能对环境的第一层作用,是影响了人们的家居生活。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一系列新一代信息产业的应用,使得建筑好像被注入了“灵魂”,成为智能建筑;家居设施有了“智能”,成为有“灵魂”的智能家居……这种智能建筑现在已经产业化生产了,在一些科技先进国家的大都市中,都可以买到智能住宅,这意味着它们将走入千家万户,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第二,人工智能对环境作用的第二层作用,是促进了智慧城市的建设。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除了使建筑物有了“智能”以外,城市交通、水电煤供应、城市排污等基础设施、医疗卫生、教育系统、城市管理系统也都有了“智能”。自2013年初,随着我国第一批智慧城市试点的启动,智慧城市的建设正一步步走向规模化。
第三,人工智能对环境的第三层作用,是推动了智慧地球的提出。2008年美国IBM公司首次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所谓智慧地球,也就是要使整个“地球村”智能化。从家居生活,到城市建设,再到智慧地球,人工智能正在一步步“入侵”我们的生活。
不仅如此,人工智能还有对机械的作用。也就是说,它大大推动了机器人的发明和应用。在工业时代机器王国的基础上,将物联网应用于现有的机器设备,使它们都产生了智能,其意义和价值可能更大于人工智能对环境的作用。因为当机器都有了智能,它们就不再需要由人来操控,它们可以自动生产、自主作业。由此看来,人工智能不仅是要“入侵”我们的生活,而且它还要把人类逼得“走投无路”!
于是,街上有大批手足无措的人出现了。他们心里想着:什么事都让机器人做去了,我到底能做什么呢?彷徨中,他们决定前往就业咨询中心,却发现窗台里坐着的依然是一个个“笑脸相迎”的机器人,就连介绍工作的人也失去了工作!这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啊!可见,科学发展使社会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的另一面,也隐含着一个社会问题。在19世纪下半叶的英国,被机器夺走工作的纺织手工业者纷纷砸毁织布机,以宣泄心中的怒意。这一悲剧会重新上演吗?科学技术的发展固然是造福人类的好事,但是大至人类的命运小到个人的职业也将被重新思考。美国未来学家雷·库兹韦尔提出了一个“奇点理论”,该理论预言:在2045年计算机智能与人脑智能可以完美地相互兼容,纯人类文明也将终止。届时强人工智能将会出现,并具有幼儿智力水平。在到达这一节点一小时后,人工智能就能轻易推导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及其他作为人类认知基础的各种理论;一个半小时后,强人工智能又会变成超级人工智能,智能瞬间达到了普通人类的17万倍!当这一时刻真正到来之后,我们可能要重新问问自己:我从哪里来?我要往哪里去?
19世纪下半叶的英国,纺织工人群体内还多次爆发了对抗工业革命的暴动,他们砸毁织布机,以宣泄失去工作的怒意,史称“卢德主义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