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科学技术的加速度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1 / 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说的就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技术是坐第一把交椅的,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动力。茹毛饮血的原始人和我们当代人拥有的自然资源差不多,没有多大的变化;作为主要劳动力的人类体能体力,也没有很大的变化。那么我们和原始人的差距究竟在哪里呢?其实,人类文明的多次升级,靠的就是科学技术的推动。现代人拥有而原始人没有的,也正是科学技术。

我们刚才在上一节说,人类文明有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智能时代之分,但是,我们是以什么依据来划分这些时代的呢?刚才我们说了一大堆,其实概括而言,就是科学技术。当人们掌握了炼铁技术,发明了铁器,才有了铁制的农具和农耕技术,人类文明便进入了农业时代;钢铁冶炼技术、机械制造技术、化石能源的开采和提炼技术的应用,把人类文明推进到工业时代;而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又使人类社会跃进到信息时代。高新技术又推动了新兴产业群的发展,使人类社会一步一步进入到智能时代。

不过,有一位牛津大学教授却不走寻常路,他就是信息哲学的创始人弗洛里迪。他的分类方式更有意思,他以“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ICTs)的出现作为分界线,把人类分成三个历史阶段:史前时代、历史时代和超历史时代。说得这么玄乎,但我们思考一下,这个所谓的“ICTs”的出现基本上等同于通常意义上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因为,“信息通信技术”的出现还是和20世纪40年代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密不可分。

再来说说这三个历史阶段。史前时代,就是20世纪40年代之前,没有ICTs的时代;历史时代,指的是从20世纪40年代到现在,个体和社会福利与ICTs相关的时代;超历史时代,则是在不久的将来,个体和社会福利高度依赖于ICTs的时代。不管你是否认同这种分类法,都不能否认这位教授对于信息通信技术的重视程度确实是很明显的。

无论是哪种分类法,它们所依据的都是科学技术。既然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人类文明的更新换代有着重要作用,那么从经济的角度来看,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呢?我要告诉你一个惊人的数字。据统计,有史以来全球GDP总和的95%以上产生在18世纪工业革命以后,即前面的5000多年产生的GDP总和远不如最近200多年的GDP总和,而信息革命更是加速了生产力的发展。可见,科学技术的加速进步也正促进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还记得在20世纪90年代初,买一台像砖头一样大的“大哥大”手机要几万元人民币,那个时候,只要在马路上看到有人手里拿着“大哥大”,就可以判断这个人绝对是“大款”了,那时的几万元人民币可以在中等城市买个两室一厅的住宅了!想一想,现在如果你的朋友拿买房子的钱去买了一部手机,要么他脑子进水了,要么就是他富得流油。而仅仅20多年后的今天,买台小巧的二手手机,最低可能只要几十元,即使是功能繁多的智能手机,便宜的只需要几百元,贵的也就几千元,普通人都买得起。

科学技术发展之快是人们无法想象的。想当年,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问世时,它有30吨重,内装18000个电子管,庞大的机身占了好几间房间,那时候,计算机还是被用在军事上的尖端科技。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仅仅过了30多年时间,小巧的、便宜的家用计算机就走进了办公室和千家万户。

再举一个例子,在2010年,一个iPad2拥有足够的计算能力在一秒内执行16亿次指令(MIPS)。那时候购买这样一个计算能力只需100美元。这意味着,在20世纪50年代,你手中握有的那个一秒钟执行16亿次指令的设备会花费你100万亿美元!这是多么令人震惊的天文数字!60年间的掉价竟然要以“万亿”计算,简直跌得比股票还厉害得多。而仅仅三年之后,iPad2的计算能力又不值钱了,因为iPad4已经可以一秒钟执行170.56亿次指令,是iPad2的10倍之多,如今进入5G时代,速度更是iPad4无法比拟的!

如今,一个小小的智能手机,储存信息量都远远超过20世纪80年代的计算机。这就是摩尔定律在起作用,摩尔定律是由英特尔(Intel)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Gordon Moore)提出来的。其内容为: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这么说你可能觉得比较抽象,换一种说法,每一美元所能买到的计算机性能,每隔18个月,就会翻一番。按照这个说法,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快到令人瞠目结舌。

再说一个计算机网络先驱、3Com公司的创始人罗伯特·梅特卡夫,他提出的以他名字命名的“梅特卡夫定律”:网络的价值与系统内部节点之间连接的数量的平方成正比(n2)。比方说,一个有2台电脑的网络,只有一条连接,价值也只有1,而如果电脑网络节点有4台的话,会产生6条连接,那就意味着网络的价值为62,提升到原来的36倍;如果10台的话,这个数字变成了2025(452);100台的话,就变成了惊人的24502500(15502)。而在2015年有250亿台设备连接上互联网,到2020年这一数字估计会是500亿台。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算一算。仅仅过去了5年,网络价值就翻了无数倍。

按照计算机和手机的发展速度来推算,也许再过二三十年,估计那时候花个几百元、上千元人民币就能买一台很聪明能干的机器人了。到那时,大部分的体力劳动都将由机器人来承担,夫妻俩再也不用为家务事而吵架了。不仅是机器人,到那时,估计太阳能发电都已经替代了大部分的火力发电,电价会大幅下跌;还有各种性能优异的新材料会层出不穷,且价格低廉。

有读者可能想跟我争辩一下:“为什么这种高科技的东西却能卖得便宜?大自然提供了免费又用不完的自然资源,新兴产业开发出一系列高新技术,来使用这些资源。但是,开发高新技术又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人们为了回收高新技术的研发成本,使用高新技术就需要付‘专利费’,这就使本来免费的自然资源变成产品后就要钱了,价钱不是应该上涨了吗?”

这真是完美的推理!但是,我们要说价钱的上涨只是暂时的。在开始的阶段,由于需要支付专利费及一系列的启动资金,产品的价格确实会变得很贵。但是“专利”也是有保护期的,一般发明专利权的期限是15~20年;实用新型专利权的保护期一般为10年。也就是说,只要过了10~20年的专利保护期,再使用该项高新技术,就不需付专利费了,这时的高新技术就成为免费的、全人类可共有共享的核心技术,价格当然就会下降了。

言归正传,在本节的结尾,我再来问一个问题,我们知道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是科学,那科学发展为什么也像坐上了火箭?这个幕后推手到底是谁?这里,我们要介绍一条定律——组合性爆炸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