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云袅袅水茫茫,
翠线丝丝柳挂墙。
碧濑晶花腾细浪,
清湖玉露点荷香。
鳞纹万道浮螺渚,
潋滟千叠曳沐阳。
抱拥岚山映秀画,
虹迎到客入仙邦。
注释
①濑(lài):急速的水流。
②螺渚(luó zhú):水中的小岛。
③曳(yè):拖、拉、牵引。
④虹迎:指十七孔桥迎接到客进入湖中小岛。
昆明湖是清代三山五园中最能体现山水相依、自然和谐的园林空间,它的前身是清漪园时期的瓮山泊。700年前的瓮山泊,是大运河水系非常重要的水利枢纽,上游与黑龙潭和玉泉山连通调蓄来水,下游与京城水系连通为漕运提供水源。经过700多年的变迁,昔日作为调蓄湖的瓮山泊,已变身成为今天的世界文化遗产。
《圆明园志》显示,瓮山泊在金元以后水体稳定,湖面扩大,开始形成风景名胜。元灭金后定都北京,为把玉泉山的丰沛水源引入都城,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郭守敬开始监修白浮堰济大运河水利工程,在昌平白浮村修建白浮堰,拦汇诸山泉水,最后汇注瓮山泊,再于瓮山泊向南开凿河道,穿城而过,流入通州的大运河。当时的玉泉山、瓮山和瓮山泊之间山水连缀,互为借景,有江南“西湖景”之美称。乾隆年间,修三山五园的清漪园时,瓮山泊被清淤、凿深、扩充,形成了面积为220公顷的湖泊,并更名为昆明湖。
昆明湖占据了颐和园四分之三的面积,是整座园林的灵魂所在,湖面景色也十分美丽。恍若银镜的广阔水域里,长桥卧波、宫阙错落、翠柳如帘、玉桥似带、长堤如链,山色倒映、水天交融、优美恬静、空明壮丽。放眼望去,浩渺无垠,缥缈如画。春夏秋冬,雨雪雾霭,各有其独特的韵致和美景显现。
昆明湖根据水域的分割状况,分为大湖、西湖和后湖三部分。西堤东为大湖,西堤西为西湖,万寿山后山为后湖,三湖相连,分别有桥洞穿连和通航。夏秋季节可乘船游览,湖光山色,尽览无余,可谓景在天地多维间,人在景色变换中。乾隆皇帝在昆明湖泛舟的诗中写道:“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