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寿堂(1 / 1)

清园漪韵 李增瑞 398 字 8天前

怎信寰台可久留,

何期不老向天求。

生涯万日三千梦,

命定大限百岁朽。

论道经邦须抱朴,

国畅已寿岂仙筹。

从来万事皆由自,

鬼怪仙神几解愁。

注释

①经邦:治理国家。

②抱朴(bào pú):保持本有的纯真,不为外物所 **。

③仙筹:神仙筹划。

乐寿堂是乾隆皇帝为贺母亲六十寿辰所建的一处宫殿。它坐落在昆明湖东北角,从东宫门进入颐和园,穿过仁寿殿和德和园大戏楼西行不远,就是乐寿堂所处的院子。它在清漪园时期是一座两层楼,慈禧重修时改为现在的一层结构。从光绪二十年(1894年)起,慈禧夏天来颐和园避暑时就住在这里,并在这里召见亲信大臣。

乐寿堂“乐寿”二字出自孔子《论语·雍也》:“知者乐,仁者寿。”以乐寿为皇太后的宫殿命名,自然是乾隆皇帝祝福自己的母亲快乐长寿的心意。欢乐和长寿自然需要安逸舒畅的环境,乐寿堂所处位置也满足了这点要求。它位于昆明湖东北角水岸边,德和园大戏楼的西侧,自然环境十分优美。乐寿堂前面临湖的“水木自亲”是乐寿堂的正门。“水木自亲”的意思,就是湖水和岸边绿树相依相拂,其舒逸之感觉自不必说。而这里又是一座青石雕栏的码头,慈禧从水路来园时,都是由这里上岸进入乐寿堂。码头上有高大的门状铜楣灯杆,可悬一盏大红灯笼,起着导航作用。

从“水木自亲”宫门进入,就来到乐寿堂前开阔的主庭院,迎面有一块如屏风般的大石头,名为“青芝岫”,是颐和园中最大的一块太湖石,据说是乾隆拜谒西陵返京途中发现的石头,将其运回乐寿堂。乾隆之母认为是不祥之物,为挽僵局,刘墉奏道:“此石似灵芝,能添瑞气,象征人寿年丰,皇基永固。”所以乾隆便赐题了“青芝岫”三字。

乐寿堂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被毁后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重建,堂前对称排列着铜鹿、铜鹤和铜瓶,取“六合太平”的谐音,寓意“鹤鹿同者,天下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