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诗几到玉楼东,
迥句初成韵又生。
涧壑环缭出意趣,
烟云不尽有词风。
乾隆异曲同工易,
若我举思亦捻轻。
岂必李郎囊与锦,
腹中有海自潮汹。
注释
①迥句(jiǒng jù):佳句,绝妙之句。
②李郎:《唐诗纪事》记载:“李贺每旦出,骑弱马,背锦囊,遇所得赋诗,书投于囊中。”
《日下旧闻考》记载乾隆十九年(1754年)有御题《惠山园八景诗》,其中《寻诗径》诗序是:“过就云楼而东,苔径缭曲,护以石栏,点笔题诗,幽寻无尽。”
“寻诗径”原是惠山园时八景中的“一径”,是山石间的一条蜿蜒小径,“虽由人作,宛自天成”,现景点已不存。嘉庆时期在寻诗径、涵光洞一带建起了涵远堂,替代了原有的石景。而光绪年重建谐趣园时,增加了兰亭、游廊等建筑,将乾隆的“寻诗径”石碑移入兰亭中。
乾隆皇帝写了10多首《寻诗径》诗作,刻于石碑之上。其中有《寻诗径》诗曰:“岩壑有奇趣,烟云无尽藏。石栏遮曲径,春水漾方塘。新会忽于此,幽寻每异常。自然成迥句,底用锦为囊?”这首诗用了李贺“古锦囊”典故。据说李贺每次早上骑马外出,都让随从背上古旧的锦囊,把所作的零散诗句随时写下来装进锦囊,先不命题,晚上回来后再结构成诗。乾隆在惠山园建了一条试图给人灵感的小径,并以此和李贺相比,意思是说在这么美丽的地方,随便都能写出不平凡的诗篇,何必效仿李贺到处寻诗?
“幽寻每异常,自然成迥句。”或许是受乾隆诗句的激励,如今,每每四面八方的文人骚客来到寻诗径所处的谐趣园,都会不由自主地拈景思韵,琢磨出几言诗句,以展其才,以此为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