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是昙花便闪现,
名为景福即长安。
佛堂本是吉祥处,
舞爪矜牙害敝残。
雪化春来天地暖,
烟消雾散尽通川。
湖光紫气漪园满,
碧水青山玉宇蓝。
注释
①舞爪矜牙(wǔ zhǎo jīn yá):张牙舞爪。形容狰狞、凶猛。
②敝残(bì cán):凋零、残破。
中国成语中有“昙花一现”之语,或许是其取“昙花”为名之因,清漪园的昙花阁面世不久就遭到来自英法联军的灭顶之灾。火烧之前,一位外国摄影师留下了目前唯一的一张昙花阁图片,才能够让我们在今天还能看到永远消失的昙花阁的本来面貌。
清漪园时的昙花阁位于万寿山的东麓,是一座佛楼,它的平面呈六角形,象征昙花盛开时六朵花瓣,立面为两层阁楼,重檐攒尖琉璃瓦顶,檐口下有垂莲柱的装饰。二层可登临,有回廊,适宜远眺。向南能俯瞰昆明湖中十七孔桥、南湖岛,向东能看到圆明园和畅春园诸景。1860年,它的全部建筑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三年(1887年)在昙花阁遗址上改建成了景福阁。
在光绪十三年完成对昙花阁遗址的勘测后,由雷廷昌负责重修设计,尽管设计出两个方案,但由于财力原因,没有按照样式雷的画样复建昙花阁,最终完全放弃星形平面,只在昙花阁的遗址上改建了“十”字形的一层大殿。
重修后的景福阁是慈禧太后比较喜欢的景点之一,因距其寝宫乐寿堂较近,慈禧经常在此用餐和娱乐。景福阁虽然仍保留了昙花阁原来的类名,但建筑仅有一层,没有了阁在传统意义上的空间意向,与周边景观的呼应关系也未能得到延续和发挥。
现在的景福阁坐北朝南,建于平台之上,三卷勾连搭歇山式屋顶,前后抱厦,抱厦明间悬挂匾额“景福阁”。阁的前后檐抱厦为敞厅,是慈禧观雨赏月之所。1949年前夕,景福阁曾作为叶剑英和傅作义代表谈判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