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牛(1 / 1)

清园漪韵 李增瑞 439 字 8天前

受委天公抵世尘,

担当圣命镇河津。

沧桑历尽仍坚守,

患害凌头不动身。

情深自干千行泪,

义重安熙万众心。

威风凛凛昂头踞,

过化存神励后坤。

注释

①安熙(ān xī):安,指平安。熙,指高兴愉快。意思是生活平安而快乐。这里指让人民生活安定。

②过化存神:过,经过。存,保存、具有。圣人所到之处,人民无不被感化,而永远受其精神影响。

③后坤:后土、大地。此处指后代国民。

颐和园的铜牛是多数游人必见一景。首先它在东堤的显眼处,也是从正门东宫门进入后游览昆明湖和东堤的先见景物,又坐落在颐和园点景建筑——十七孔桥的桥头,大凡来颐和园游览的人,一般不会错过这个景点。

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上,以铸铁牛和铜牛镇水降洪的习俗一直延续,大禹治水的故事也传播久广。传说大禹是夏后氏部落长、炎黄部落联盟领袖、夏朝的创造者,历来治水有方。据传,大禹每治好一处水患,便铸造一头铁牛沉入河底,认为牛识水性,可防河水泛滥。到了唐代,人们不再把铁牛沉入河中,而是放置河岸。乾隆二十年(1755年),乾隆皇帝按习俗铸造铜牛,放置在昆明湖边。同时,为表示大清王朝繁荣强盛,将铜牛全身镀金,并在金牛背上用篆文铸了《金牛铭》,叙述铸造用意。《金牛铭》全文是:“夏禹治河,铁牛传颂。义重安澜,后人景从。制寓刚戊,象取厚坤。蛟龙远避,讵数鼍鼋。潫此昆明,潴流万顷。金写神牛,用镇悠永。巴邱淮水,共贯同条。人称汉武,我慕唐尧。瑞应之符,逮于西海。敬兹降祥,乾隆乙亥。”

颐和园铜牛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镀金铜牛,它与真牛大小相仿,卧在青白石雕造的海浪纹基座上,体态优美,双角高耸,两耳竖立,昂首凝眸,目光炯炯,栩栩如生。作为颐和园的重要人文景观,每天吸引了无数游客驻足拍照,但很少有细心游客注意到铜牛尾巴上的伤痕。这其中也有个传说。据说,当年八国联军攻入京师,焚烧颐和园时,以为这是一头金牛,立即盘算怎么运走,可十几个士兵费尽力气也没抬动,便想砍一块带走,刀砍过去,才知道铜牛并非金铸,便扫兴作罢,从此铜牛身上留下了这道伤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