葩台未到已知香,
青士先迎笑指墙。
鸟伴蛱蝶头上舞,
蜂追紫燕卉中藏。
晴光遍洒花千树,
笑蕊轻开脸万张。
丽伞飘然亭下落,
惊颜玉女露裙装。
注释
①青士:竹的代称。
②蛱蝶(jiá dié):昆虫。蝴蝶的一类。
在我国,人们习惯把牡丹花称为“国花”,此称谓源自唐代。唐代刘禹锡在《赏牡丹》诗中写道:“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这里的“国色”成了取名“国花”的依据。
都说“洛阳牡丹甲天下”,北京的牡丹同样历史悠久。自辽金以来,北京的牡丹日渐兴盛,至明清已遍布京城苑囿,清定都北京后,继承前朝传统,在北京大量种植牡丹。慈禧老佛爷对牡丹亦是钟爱有加,她认为牡丹雍容华贵,象征大清盛世,将牡丹定为国花,并传旨在颐和园修筑国花台。国花台建成之后,栽种进贡的名品牡丹。
国花台在佛香阁东侧,建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坐北朝南,呈阶梯状,上下14层,上面覆盖琉璃瓦,1972年改为13层。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以后,因御园管理不善,园中牡丹缺损多,就补植了一部分芍药、月季等花木。民国时期,全园有牡丹不足200株,到了1948年,仅存7株,国花台名存实亡。1949年以后,颐和园从山东菏泽引进名种牡丹400株,请花匠植于国花台,仁寿殿、排云殿等各处花台也逐渐培植,如今国花台恢复了当年“三月牡丹遍御园”的景象。
牡丹被称为国花,但我国迄今为止并无法定意义上的国花。多年来,不少热心人士奔走呼吁,也引起关注,但“国”字当头,不可轻之,终是无果而终,也成了一个长期困扰的文化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国花概念随之发生变化,不再是传统的“国花”“花王”之类的称誉,而是将目光集中在了现代民族国家象征和徽识的意义上。国花是客观生物载体,有更多民族历史文化传统性质,也有更多大众审美情趣因素,但上升到国家象征,那就要慎重处之,以法令为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