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水木湛清华,
万载云风抚丽葩。
百岁琼阁钟毓秀,
八池水旦绽红霞。
熹微瑞露呈晶彩,
景昃祥堤聚鹭鸭。
韵似凝弦竹凑趣,
声如地籁醉舟筏。
注释
①水旦(shuǐ dàn):荷花的别名。
②毓秀(yù xiù):山川秀美,人才辈出。
③熹微(xī wēi):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阳光。
④景昃(yǐng zè):太阳偏西。景,同“影”,日光。
清华轩,是一幢典型的双四合式建筑。它坐落在紧邻排云门西侧的万寿山山腰上,背山面湖,显得十分古朴幽静,是一处修身养性的好地方。
乾隆年间,清华轩曾是大报恩延寿寺的一组附属建筑,名为“罗汉堂”,堂内供奉着500个罗汉。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了佛香阁、大报恩延寿寺,罗汉堂也未幸免。后来慈禧太后重修佛香阁,大报恩延寿寺被改建成今天的排云殿,又在罗汉堂旧址上建起了今日的清华轩。原罗汉堂前八角莲池和池上的单孔石桥,被囊括在清华轩前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周恩来曾暂居清华轩。他注意到东跨院的卧碑是乾隆碑文,且所载内容非同寻常,便指示多加保护。如今,这个卧碑有碑亭罩护,减缓了风化侵蚀速度。此碑是整个颐和园体量最大、镌刻碑文最丰富的乾隆石刻碑,四面镌刻着乾隆帝御笔,西面为与佛教相关的《万寿山五百罗汉堂记》,东、南、北三面则为炫耀平定新疆准噶尔部大捷的诗与文,东面为《西师诗》,南面为《平定准噶尔勒铭伊犁之碑记》,北面为《平定准噶尔后勒铭伊犁之碑记》,镌刻日期排列有序。
据说慈禧太后曾经想把自己的寝宫设在这里,但传闻只住了一夜。因倍感不安,她便对这曾经的前朝佛寺敬而远之。民国时期,居住在清华轩的是袁世凯的大公子袁克定。袁克定本是洪宪王朝的法定接班人,在此处居住了12年之久。他热衷花天酒地,虽也从袁世凯处得了一些遗产,但很快被他挥霍净尽。1949年3月,他被通知从园中迁出,结账时竟无力交付房租,只能以文物暂作抵押。著名文物收藏家张伯驹见此,便将袁克定从颐和园接到自己家中住,直到袁克定80岁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