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取花枝,须得家园邻圃(1),侵晨带露(2),择其半开者(3)折供,则香色数日不减。若日高露晞(4)折得者,不特(5)香不全,色不鲜,且一两日即萎落矣。
凡折花须择枝(6),或上葺下瘦(7),或左高右低,右高左低。或两蟠台接(8),偃亚偏曲(9)。或挺露一干中出,上簇下蕃(10),铺盖瓶口。取俯仰、高下、疏密、斜正,各具意态,全得画家折枝花(11)景象,方有天趣,若直枝蓬头花朵,不入清供。
花不论草木,皆可供瓶中插贮。第(12)摘取有二法:取柔枝也,宜手摘取;劲干也,宜剪却,惜花人亦须识得。采折劲枝,尚易取巧,独草花最难摘取,非熟玩名人写生画迹,似难脱俗。
(1)此篇从时间、地点、造型和方法等四个方面交代了折枝事宜。家园邻圃,强调的是折枝地点的选择,不宜舍近求远,从养护的角度而言,就地取材,即折即插,更利于保持花枝的活力。
(2)侵晨:指拂晓。侵,临近。侵晨带露,说的是折枝的最佳时机:清晨时分,植物体内的水分和营养最为充足,而『带露』则说明气温适宜,空气湿度大,有利于保持植物体内水分,不至于过快地蒸腾消耗,所以此时折枝是最便于花材保鲜的。
(3)半开者:即初放而尚未展开的花苞。清陈淏子《花镜》论及折花之法,也强调要『取初放有致之枝』,其原因一是为了保鲜,花朵未完全绽放当然有利于保持水分不蒸发,再者也是为了赏花考虑,既无须长时间等待花开,又可以完整地观赏到花从初绽到盛开到最后凋谢的全过程。
(4)露晞:露水晒干。晞:干。《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5)不特:不但。
(6)此段从审美的角度阐述折枝在造型上的选取,然而并非原创,而是基本完全摘取了明高濂的观点,高濂在《瓶花三说·瓶花之宜》中写道:『折花须择大枝,或上葺下瘦,或左高右低、右高左低,或两蟠台接,偃亚偏曲,或挺露一干中出,上簇下蕃、铺盖瓶口,令俯仰高下,疏密斜正,各具意态,得画家写生折枝之妙,方有天趣。若直枝蓬头花朵,不入清供。』张谦德只是将『须择大枝』改作为『须择枝』。在整部《瓶花谱》中,张谦德不止一处沿袭高濂之意,或在此基础上揉入自己的观点,不一一赘注。
(7)上葺下瘦:即同一枝干上,梢端花繁叶茂,而干端枝叶稀疏,乃疏密相间的要旨之体现。葺,重叠,累积,繁茂。
(8)两蟠台接:两根弯弯扭扭的枝蔓接汇在一起(形成枝杈)。蟠,屈曲,环绕,盘伏。台接,相互连接。
(9)偃亚偏曲:被繁花密叶覆压着,显得偏倚不正。偃亚,覆压下垂貌,白居易《司马厅独宿》诗:『荒凉满庭草,偃亚侵檐竹。』偏曲,不公正,此处指歪歪斜斜,偏倚难正。
(10)上簇下蕃:上部紧聚成簇,下蓬茂密繁杂。簇,聚集,丛凑。蕃,茂盛,繁多。
(11)画家折枝花:画家创作的折枝作品里面的花。『折枝』是中国花鸟画的表现形式之一,画花卉不写全株,只选择其中一枝或若干小枝入画,故名。在中国美术史上,折枝花鸟画法始于中唐至晚唐之际,五代时已较为普遍,及宋,已成为花鸟画家最常见的构图形式。
(12)第: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