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插贮花,先须择瓶。春冬用铜,秋夏用磁,因乎时也。堂厦宜大,书室宜小,因乎地也。贵磁铜,贱金银,尚清雅也。忌有环,忌成对,像神祠也。口欲小而足欲厚,取其安稳而不泄气也。
大都瓶宁瘦毋过壮,宁小毋过大。极高者不可过一尺,得六七寸、四五寸瓶插贮,佳。若太小,则养花又不能久。
铜器之可用插花者,曰尊,曰罍,曰觚,曰壶(1)。古人原用贮酒,今取以插花,极似合宜。
古铜瓶、钵,入土年久,受土气深,以之养花,花色鲜明如枝头。开速而谢迟,或谢,则就瓶结实,若水秀、传世古则尔(2)。陶器入土千年,亦然(3)。
古无磁瓶,皆以铜为之,至唐始尚窑器。厥后有柴、汝、官、哥、定、龙泉、均州、章生、乌泥、宣、成(4)等窑,而品类多矣。尚古莫如铜器。窑则柴、汝最贵,而世绝无之。官、哥、宣、定为当今第一珍品,而龙泉、均州、章生、乌泥、成化等瓶,亦以次见重矣。
磁器以各式古壶、胆瓶、尊、觚、一枝瓶(5)为书室中妙品。次则小蓍草瓶、纸槌瓶、圆素瓶、鹅颈壁瓶(6),亦可供插花之用。余如暗花、茄袋、葫芦样、细口、匾肚,瘦足、药坛(7)等瓶,俱不入清供(8)。
古铜壶、龙泉、均州瓶有极大高三二尺者,别无可用,冬日投以硫黄(9),斫大枝梅花插供亦得。
(1)尊、罍、觚、壶:皆为商周时期盛行的贮酒用青铜器。尊:今作樽,大中型贮酒器,特点是容量大,颈较高,口径粗,比较著名的有商朝晚期的祭祀礼器四羊方尊。罍:小口,广肩,深腹,圈足,有盖,多用青铜或陶制成,商罍绘有繁缛的图案,至周逐渐变得素雅。觚:长身侈口,喇叭形,细腰,高圈足,能盛酒三升。壶:深腹,敛口,多为圆形,也有方形、椭圆等形制。
(2)若水秀、传世古则尔:秀,即锈。尔:这样。水锈、传世古和土锈,乃古铜器表面锈化的三种方式,对应的是不同的流传途径:水锈古铜通过浸泡水底的方法流传至今,传世古铜通过人手相传,土锈古铜则通过入土埋藏流传至今。
(3)此段非张谦德原创,乃摘自南宋赵希鹄所著《洞天清录》中《古铜瓶钵养花果》一章:『古铜器入土年久,受土气深,以之养花,花色鲜明。如枝头开速而谢迟,或谢则就瓶结实。若水秀、传世古则尔,陶器入土千年亦然。』
(4)所列基本为宋、明两代之名窑。柴,即柴窑,相传为五代后周世宗柴荣所创的御窑,而盛于北宋,古来被誉为诸窑之冠,然已失传千年。汝窑、官窑、哥窑、定窑、均州(又名钧窑)乃宋代五大名窑。宣、成,分别指明代宣德、成化年间的景德镇官窑。
(5)胆瓶:器型如悬胆而得名,其形制圆腹底厚、颈长口小、简洁流畅、稳定挺拔,特别适合于清供单枝长茎花草。一枝瓶:可以是小梅瓶,也可以是柳叶瓶,特点是器型小巧,并且只能插一枝花,在明代文人的书房里十分流行此瓶。
(6)蓍草瓶:明代文人对琮形瓶的雅称,形制为内圆外方粗管状,当时为复古的新样式,『蓍草』在古代具有占卜功用,具备预知天命或祈求长命富贵的象征意义,当时出产的琮形瓶中,甚至常绘有蓍草纹饰。纸槌瓶:形如纸槌(造纸工具)而得名,其特点是长颈若筒,溜肩而圆腹,平切式圈足。圆素瓶:即圆形素身花瓶。鹅颈壁瓶:形似鹅颈,可挂于壁面的瓶式,靠墙一面平坦有孔,便于悬挂。文震亨所著《长物志》(成书于1621年)中论及花瓶,多有沿用张谦德的观点,唯独不赞同他说的可用鹅颈壁瓶来插花,称:『建窑等瓶,俱不入清供,尤不可用者,鹅颈壁瓶也。』
(7)此七种非器型名称,而是对瓶器制作工艺、形态特征的描述。暗花:陶瓷工艺术语,指在器胚上刻上图案,上釉后形成暗花纹。茄袋:即荷包,用来装零钱或其他小物件,本身也可作饰件,此处指形似茄袋的瓶器。葫芦样:即貌似葫芦的葫芦瓶。药坛:指装药用的陶器。
(8)清供:供文人韵士赏玩的雅致之物,又称清玩。除瓶花之外,书画、金石、盆景、古董、端砚,等等,皆可为清供。
(9)冬日投以硫黄:冬日天寒,往水中投放硫黄是为了防止瓶器冻裂。见《护瓶》一章:『冬间……若欲用小磁瓶插贮,必投以硫黄少许。』又见袁宏道《瓶史》中《器具》一章:『冬花宜用锡管,北地天寒,冻冰能裂铜,不独磁也。水中投硫黄数钱亦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