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如何摆脱困境:做游弋在生活里的快乐金鱼(1 / 1)

其实,生活就像一望无际的大海,人便是生活在水草繁密的世界里的一尾小金鱼。熟悉一些心理学法则,犹如获得了一幅珍贵的海洋地图,无论海底有多大,有多少条路,我们都会毫无顾虑地快活游弋。

1. 当机立断好处多(布里丹毛驴效应)生活中许多事情都需要我们作出选择。很多时候如何选择对人生的成败至关重要,因而人们都希望得到最佳的抉择,希望“鱼与熊掌”两者皆得。因此,人们常在抉择之前犹豫不决、举棋不定。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机会稍纵即逝,如果我们犹豫不决,就会两手空空,一无所获。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法国一位叫布里丹的哲学家,他养了一头可爱的小毛驴,他很喜欢它,每天都会向一个草场的农场主为它订购一车鲜嫩的草料,小毛驴活得比其他很多毛驴都快乐,虽然它可能每天重复干着其他毛驴同样的工作,但它比其他毛驴幸福的是——它每天都有鲜嫩的草料在等着它。

送草的农民十分敬仰布里丹,出于爱屋及乌的心理,这天清晨额外多送了一堆草料,放在旁边。于是,这可难坏了小毛驴。毛驴站在两堆数量、质量和与它的距离完全相等的干草之间,左看看,右瞅瞅,始终也无法分清究竟选择哪一堆好。

就这样,小毛驴一直站在原地,一会儿考虑质量,一会儿考虑数量,一会儿分析新鲜度,一会儿分析颜色,来来回回,犹豫不决,终于在举棋不定中活活地饿死了。

这种在决策中犹豫不决、举棋不定的现象,被称为布里丹毛驴效应。

布里丹毛驴效应是决策之大忌。当我们面对两堆同样大小的干草时,或者“非理性地”选择其中的一堆干草,或者“理性地”等待下去,直至饿死。前者要求我们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运用直觉、想象力、创新思维,找出尽可能多的方案进行抉择,以“有限理性”求得“满意”的结果。

而人生就是一个充满选择的过程:儿时入托、上学需要选择,高考填报志愿需要选择,找工作需要选择,成家立业后在事业与家庭中作出选择,在亲情与原则中作出选择……

所谓“鱼, 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

大家很容易就能明白该如何取舍,但是要是把鱼换成鱼翅呢?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何其难?记得有一个很经典的变态问题:你妈妈和你恋人同时掉进水里了,俩人都不会游泳,你会选择救哪一个?

回答一:从俩人对主体(选择者)曾经付出的多少来思考:应舍弃年轻的,选择年老的。

回答二:从对社会的贡献和剩余价值的角度来理性思考:年老一些的对社会的价值相对而言要小,所以应该舍弃年老的。

回答三:从增加营救效果的角度来讲:救离自己最近的那一个。

回答四:从降低主体(选择者)自身的死亡风险来思考:不要进入水中,两者都不救。

从这几个问答中可以看出,在作选择的时候,通常取决于主体的价值观念。

不同的听众,也会接到不同的回答。你选那种? 或者还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贪多图大!这属于一种赌徒心态,很多时候往往是不能获取最佳的结果。

布里丹毛驴效应说明的是,当断不断,必受其乱。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它告诉我们,面对问题时,要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直觉、想象和创新思维,找出尽可能多的方案进行权衡、抉择,以“有限理性”求得“满意”结果。

力避拖泥带水、犹豫不决,最后两手空空、一无所获。因此,可怕的不是做错事情,而是不做事情。

【成功案例】

老王是一位伐木工人,一次,他在伐木时不幸被伐下的树砸在大腿之上,而且流血不止,因是单独伐木,周围无人救助,自己也没带紧急救助的医疗器具。

他伤得很重,如果不将压在大腿上的大树移走,听凭血流下去,将会因失血过多而丧命。

这时,老王只能靠自己。他尝试过用电锯将压在腿上的树锯断移走,但是,怎么都达不到目的。怎么办?情急之中,老王当机立断,用电锯将自己的大腿锯断。老王的大腿虽然丢掉了,但是性命却保住了。

在很多的人看来,应该说,这位伐木工人的做法是“非理性”的,但是他的决策却很果断。若是迟疑不决,优柔寡断,光想等他人来救,或是总考虑不用麻醉锯下自己的大腿那是多么痛苦一件事啊……那么,其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所以他的这一决策并亲自用电锯将自己的大腿锯下,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

“当机立断,不受其乱。”这位伐木工人就具有宝贵的人格品质——决策果断。但是,环顾周围,我们身边具有这种优秀品质的人并不多,相反的,只要你认真观察周围的人,有很多人都是在关键时刻办事迟疑、难以取舍、拖拖拉拉、犹豫不决,结果只能是一败涂地。

决策要理性

很多人之所以一事无成,最大的毛病就是缺乏敢于决断的手段,总是左顾右盼、思前想后,从而错失成功的最佳时机。成大事者在看到事情的成功可能性到来时,敢于作出重大决断,因此取得先机。

如何作出理性决策?你要做到以下几点要求:

◎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如果不能独立思考,总是人云亦云,缺乏主见,你就不可能作出正确决策。

如果不能有效地运用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随时随地因为别人的观点而否定自己的计划,将会使自己的决策飘忽 不定。

◎决策要沉稳

在很多情况下,当一种趋势出现时,有些人一个劲儿地陷入哪个好哪个坏的争论之中,显然没有这个必要,只要没有明确的二者择一的必要,就不必太早决策。决策一定要沉稳。

一个女孩长得很漂亮,吸引了两个人同时来求婚。东家的儿子很丑但是家财万贯,西家的儿子相貌英俊但是很穷。女孩的父母无法选择,就去问他们的女儿想嫁给哪个。女孩不好意思说话,母亲就说,你想嫁哪个就露出哪边的胳膊。结果女孩露出两个胳膊。母亲奇怪地问她原因,女孩说:“我想在东家吃饭,西家住。”

虽然这只是一个笑话,却能给人以深思。在东家吃饭在西家住,这就是一种沉稳的决策取向。

◎不要总妄想获得最多利益

事实上,在多数环境中,如果没有良好的决策水平做支撑,一味地追求最高利益,势必将处处碰壁。过高的目标不仅没有起到指示方向的作用,反而由于目标定得过高,带来一定心理压力,影响正常发挥其决策水平。

张晓布置陷阱捉麻雀。他在一个大箱子的里面和外面撒了小麦,大箱子有一道门,门上栓了一根绳子,他抓着绳子的另一端躲在暗处,只要麻雀为了吃小麦而进入箱子,他就拉扯绳子,将门关上。

第一次,10 只麻雀进入箱子里,不巧2 只溜了出来,他想等箱子里有10只麻雀后,就关上门,然而就在他等外边的2 只麻雀的时候,又有2 只麻雀跑出来了。这时,他想等箱子里再有8 只麻雀,就拉绳子,可是在他等待的时候,又有1 只麻雀溜出来了……最后,等他下定决心关住箱子里最后一只麻雀时,最后一只也溜走了。

故事中的主人公就是不了解尽快停损的重要性,当情况开始恶化时,依然紧抱着缥缈的构想,无法客观分析状况,以赌徒的心态,盲目坚守以致持续深陷,直至无法挽回。这时,需要平衡自己的心态。

◎把眼前最重要的事情办好

很多人在不利环境造成损失时,急于弥补损失。但是,环境的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当环境变坏、机会稀少的时候,如果强行采取冒险和激进的决策,或频繁地增加操作次数,只会增加投资失误的概率。把眼前的机会抓住了,把手头的事情办好了,就意味着胜利,意味着成功。

因此,与其在那里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编织出一个又一个方案,不如面对现实,抓住机会,竭尽全力,把眼前最重要的事情办好。

如何克服优柔寡断

果断决策的首要敌人就是优柔寡断。如何克服优柔寡断的个性,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识别自己的个人需要

参考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全面辨识自己的基本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自尊需要等。将你最基本的若干需要用纸写下来,然后用积分的方法评价一下它们目前的满意程度。全部满足为10 分,完全不满足记0 分,中间状态记1~9 分。这样,当你面临选择时,才不至于手忙脚乱,无所适从。

◎在需要中做权衡

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你的选择通常会遇到一些自相矛盾的冲突。又是你想同时得到两个对象,但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有时你想同时回避两个对象,但只能摆脱其中一个。例如,一个孩子,上学觉得很辛苦,但是逃学又会遭到父母责骂。

◎运用重要性归类法

按重要——不重要、紧急——不紧急两个角度,将你所面临的选择进行分类。

然后,先做紧急并重要的事情(如去医院),再做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如吃饭),接下来做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如与恋人约会),最后做既不重要又不紧急的事情(如交际应酬)。

◎进行定时棋牌比赛

一般人至少会一种棋牌类游戏,你可以与朋友坐在一起,重新制定规则,如通过定时出牌(如8 秒内必须出牌)来玩这些游戏,以提高决策的果断性。

此外,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摆脱依赖心理

要力求摆脱依赖心理,努力培养自信、自主、自强、自立的勇气和信心。

◎遇事不要求全责备

遇到事情不要追求尽善尽美,记住“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只要不违背大方向, 就可以决定取舍。

◎拓宽知识面

“有胆就有识,有识亦有胆。”一个人的知识经验越丰富,其决策水平就越高。

2. 为什么我们认为好的别人却不认同(马斯洛效应)生活中,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需要。这就是为什么有时我们认为好的,别人却不认同。例如,买房时,每个人根据自己的需要所考虑的因素也会不同,有的人注重房子的品质和小区的环境,有的人注重交通是否便利,而有的人则更关注价格。这种现象就需要用到心理学上的“马斯洛效应”。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马斯洛效应又称需要层次论,它是心理学家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一生中最著名的论述。马斯洛是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其主要著作有《动机论》《自我实现的人》《动机与个性》《在人的价值中的新认识》《科学的心理学》和《一种存在的方式》等。

马斯洛认为,人是一种“有欲求的动物”。人们会一直不停地追求各种目标,当这种需要得到满足以后,人们又会有其他需要,继续去寻找其他新的目标。

需要层次论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依次把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类。

1. 生理需要

是个人生存的基本需要。如吃、喝、住。

2. 安全需要

包括心理上与物质上的安全保障,如不受盗窃和威胁、预防危险事故、职业有保障、有社会保险和退休基金等。

3. 社交需要

人是社会的一员,需要友谊和群体的归属感,人际交往需要彼此同情、互助和赞许。

4. 尊重需要

包括要求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自己具有内在的自尊心。

5. 自我实现需要

指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对生活的期望,从而对生活和工作真正感到很有意义。

这五类需要覆盖了人类所有的需要,但并不是同时并存的。生理需要是生来就有的,并应首先得到满足,一个人如果衣不蔽体,食不果腹,饥寒交迫,他决不会想到谈情说爱、成名成家,只有在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萌发安全的需要及其他方面的需要。一般而言, 生存和安全需要属于较低层次的物质方面的需要;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则属于较高层次的、精神方面的需要。

【成功案例】

一直高高在上的维多利亚女王每天都忙着处理国家事务。虽然她与丈夫阿尔贝托的感情还算和谐,但有时候也会发生不快。

一天,王宫为了接见外宾举办了一个盛大的宴会,女王始终都在忙着接见外宾与王公贵族,没有时间理会自己的丈夫。阿尔贝托看了非常生气,就悄悄走掉了。女王觉察到了,但无法从宴会中脱身,一直等到宴会结束之后才急忙向丈夫解释。

走到阿尔贝托的门前,女王敲了敲,里面问:“谁啊?”维多利亚在外面生硬地回答:“我是女王!”女王见阿尔贝托未开门,就悻悻地走了。可是,她有些不放心,于是又折回来了,又一次敲了敲门。

阿尔贝托又问:“谁啊?”维多利亚和气地回答:“我是维多利亚。” 不过,阿尔贝托还是不开门。女王非常生气,心想:“你怎么敢让我吃闭门羹呢?”

因此就愤愤地离开了。但她又想了一下,认为这样不妥,就又返回来了,重新敲门。

阿尔贝托的问话仍然冷冷的:“谁啊?”维多利亚柔声地说:“你的妻子。”

这时,阿尔贝托马上就把门打开了……人为何会存活在世上?答案并没有确定,可确定的是,我们不只是为了吃饭而活着,我们还需要被他人关爱和尊重。谁也不会想到至高无上的维多利亚女王也会有吃闭门羹的时候。原因就是不管是谁,都希望得到平等对待与尊重。

维多利亚的故事再一次表明,任何一个人都有不同层次的需要,在满足了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以后,人就会有更高层次的需要。

如何实现自我超越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 人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它包括不断追求事业的成功、使自己的专业技术精益求精等。那么,如何实现自我超越?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接纳自然、自己与他人

能够接受自然、自身及他人的不足与缺陷,而不会为这些缺陷而忧心忡忡。

当然,对于可以改造或可以调整的不足与缺陷,要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而对那些不可改变的不足与缺陷,能顺其自然,不会自己跟自己、跟他人和自然过不去。

◎对人自发、坦率和真实

具有流露自己真实感情的倾向,不会装假或做作,行为坦诚、自然。

◎有永不衰退的欣赏力

能够对周围现实保持奇特而经久不衰的欣赏力,充分地体验自然和人生中的一切美好的事物。不因事物的重复出现而习以为常,失去敏感,相反的,要对每一个新生儿、每一次日出或黄昏,都像第一次见到时那样新鲜,那么美妙。

◎对人充满爱心

你所关心的不仅局限于朋友、亲属,而是扩及全人类。要把帮助穷困受苦的人视为自己的天职,具有同所有的人同甘苦、共患难的强烈意识,千方百计为他人着想。要把自己从满足自身狭隘需求的牢笼中解放出来。

◎处事幽默、风趣

善于观察人世间的荒诞和不协调现象,并能够以一种诙谐、风趣的方式将其恰当地表现出来。但绝不能把这种本领用之于有缺陷的人。要对不幸者寄予同情。

认清不同角色下的“核心需求”

任何人的需求层次都会受到个人差异的影响,并且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个人需求因在工作、生活、家庭中角色不同,会有极大的复杂性,我们要清楚自身不同角色下的不同需求,才能平衡心态,有的放矢。这就犹如自己在很渴的情况下,却只吃充饥的饭菜,到头来只会“噎住” 自己。

我们假设一例:某人是某大学教授,硕士毕业,是家中独子,已成婚。

那么,他的核心需求在单位及工作中为尊重需求,在生活中为认可需求,在家庭中为安全需求。也就是说,在学校中他是行家,是教授,需要的是尊重,在生活中他是朋友、同学,需要的是认可,是赞扬;在家庭中他是父亲、丈夫、儿子,他需要的是家庭稳定,生活有保障。

如果他未能认清自己不同角色下的不同核心需求,会造成非常“尴尬”的局面:

情景一:将生活中社交需求带至家庭中,一味要求家人给予认可的感觉,这样会导致家庭成员之间沟通不畅,性格敏感,家庭矛盾频发。道理很简单:家庭是一个人生活的地方,家庭成员不能满足他的社会需求。

情景二:将学校中的尊重需求带至生活中,一味追求尊重的满足,对同学、朋友颐指气使,这样就会和朋友、同学渐渐远离。道理也很简单:朋友、同学不会去满足他的尊重需求。

由于他未能认清不同角色下的“核心需求”,而一味地去追求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从而在很多地方焦头烂额,影响正常生活。

因此,我们一定要了解自己生活中的不同需求。同时,我们也要了解人的不同需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尊重个体需求,把理解他人和关心他人做到位。这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素质。

3. 解脱自己,昂首前行(吞钩现象)生活中的我们都曾有一些过失和错误,这些过失和错误就像人生中的钓钩,我们一不留神儿就会咬上,不断的负痛挣扎只会越咬越深,却始终无法摆脱这枚“鱼钩”。 日后我们又被同样的过失和错误绊倒,但内心深处仍残留着以前“鱼钩”的遗骸。这种现象就是心理学上的“吞钩现象”。

吞钩现象的启示

“吞钩现象”由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他是一名钓鱼爱好者。一次,他在钓鱼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鱼儿在咬住钓钩之后,通常因为刺痛会疯狂挣扎。但结果往往越挣扎,鱼钩陷得越紧, 越难以挣脱。即使鱼儿成功逃脱,那枚鱼钩也不会轻易从嘴里掉出来。由此,阿德勒提出了一个与此很相似的心理概念,即“吞钩现象”。

这与我们的人生何其相似!一个人的一生,总要经历许多挫折,感受无数的苦痛。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人们总是想方设法跳出困境。困境就如“钩”,“吞钩”以后,虽使出了浑身解数想“脱钩”,最终,不仅得不到解脱,反而越陷越深。

鱼儿重复吞钩是生存本能的驱使,然而作为高智商的人类,为什么也摆脱不了“吞钩现象”的重复出现呢?

原因是不管多么高明的人,只要你生活在现实当中,就难免会出现过失和差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然而,面对挫折,有些人始终摆脱不了失败的阴影!无法把事情的来龙去脉看透、看明白,不能正确对待在处理事务中发生的过错,合理处理矛盾事务,在失败中越陷越深,节节败退。

“吞钩现象”使人不能正确而积极地处理失误,自责和企图掩盖失误,造成难以磨灭和不可避免的重复的伤痕。

其实,生活中很多的悲剧,往往都是因我们无法摆脱咬中的鱼钩,放不下手中已经拥有的美味所酿成的。

【故事背后】

约翰开车经过荒郊野外时,车突然间抛锚了。当他要打手机求救时,手机电池竟然也没电了。四周非常荒凉,他有一种“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感觉。

不得已,约翰只好走路去求救。走了五六个小时以后,天已经黑了,但约翰仍然没有见到半个人影,他越走越害怕,心想:这下可完了。正当他绝望得不知如何是好时,突然发现路旁停着一辆旧自行车。他跑过去试骑了一下,发现性能还不错,于是开始骑着自行车走。一个小时后,他终于到达了一个村庄。

这件事之后,约翰认为自己应该随时准备一辆自行车,于是,他特地买了一辆能附载自行车的休旅车,每次开车都随时载着自行车。别人不解,他就告诉对方自己的经历。许多人听后,对他的做法都不能苟同,认为他是被吓傻了。

看完这个故事的人,或许也会认为这个人不知变通、很愚蠢。可是转念想想,人生其实不也是一样吗?许多人在遭遇失败、挫折和磨难后,非但不去尝试平复伤痛,反而像约翰那样,在过往的事件里不停地绕圈,以致伤痛日益加剧,深深地刺入心灵,最终使自己的生活脱离了正常的轨道。

吞钩现象的精神治疗

“吞钩现象”是神经高度紧张、情节反复厮磨的结果。面对这种吞钩式的心理现象,我们应该避免过失、屈辱和失落等这些事情破坏和改变人性,这也是避免心理疾病出现的目的。

◎正确对待阴影

个人对生活有顺应不良的心理困扰,就会把埋藏在潜意识深层的阴影激活,制造过失。这就是说:一个人感到活得不顺心、不开心的时候,特别要警惕潜意识中压抑的阴影,即野性的冲动,以防止出现过失后无法挽回的伤害和痛苦。

◎正确对待过失

阴影总是通过过失表现出来的。无论出现什么偶然的、突发的过失,从心理学角度讲,都有它的必然性、自发性。

一个商人投资股市破产后,逢人便说:“我过去总以为破产是电视剧中和别人的生活中发生的事,没想到我也有破产的时候啊。”

这说明, 人的出错和过失,都无法预言。出现过失,首先自己要与自己和解,其次人与人之间也要学会谅解和宽容。

◎正确评价过失

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曾说:“世界史上的重大事件根本是不重要的,说到底最重要的乃是个人的生命,因为生命创造一切。”认为某些“重大事件”比生命还重要,都是精神走火入魔造成的心理迷狂。著名思想家迪斯累利也曾说:“重要的事情并非重要到不能再重要;不重要的事情也并非就像看上去那么不重要。”

生活中出现了过失,关键在于我们的评价。

◎正确对待人生

心理学把追求事业的成功视为心理健康的第一标志。人生的价值不仅在道德的完美,更在于生活的成功。生活上不成功的人即便是道德最完美的人,最终也会被生活所抛弃。那些把全部心思放在以前的过失方面的人,都是没有事业心、没有生活目标的人。只有生活有大目标,精神有大追求的人,才会从“鱼钩”中挣脱。

心态平衡的秘诀

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生活的苦痛就是一个硕大的“钩”,在苦痛面前努力挣扎、抗争,其精神可嘉,方法却不可取。相反,知道自己已经“吞钩”,既不要怕痛,也不要一门心思去挣脱,而是剔除急躁心理,静下心来分析有利与不利因素,然后找一个突破口,也许一下子就会挣脱鱼钩。

历史上“挣脱鱼钩”的现象不胜枚举。在赤壁之战中,曹操损兵折将,狼狈大败,他却以“胜败乃兵家常事”之心态,来安抚群臣、鼓舞士气,屯兵买马,重振旗鼓,以图再战,最终统一了北方地区。

前车之鉴告诉我们,生活中的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思想上的悲观失望、斗志的丧失、精神的委靡、价值观的偏颇。要想人生有所成就,只有正确避免“吞钩现象”,使自己的心态放平衡,敢于面对挫折,抖擞精神,昂首前行,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放慢生活节奏

有意识地放慢生活节奏,甚至可以把无所事事的时间也安排在日程表中,要明白悠然和闲散并不等于无聊,无聊才没有意义。

◎沉着、冷静地处理各种纷繁复杂的事情即使做错了事,也不要责备自己,要想到人人都会有犯错误的时候,这有利于人的心理平衡,同时也有助于舒缓人的精神压力。

◎勇于面对现实

不要害怕承认自己的能力有限,在某些的确不能办到的事务中,坦率地说一声“不”比硬撑着要轻松得多。

◎交流或倾诉

推心置腹地交流或倾诉不但可增强人们的友谊和信任,而且更能使人精神舒畅,愁烦尽消,故不妨多找朋友聊聊天。

◎乐观对待人生

心中要想着:既然昨天及以前的日子都过来了,那么今天及以后的日子也一定会安然度过。豁达、开朗、乐观一些,可以有效地缓解和消除精神紧张,同时也对健康大有裨益。

4. 把偶然的快乐变成必然(墨菲定律)生活中经常遇到这种情形: 外出时,越是不想让人看见,越是会遇到熟人;早到了,会议却取消了;准时到,却还要等;东西久久都派不上用场,你刚一丢掉,往往就必须要用;找要用的东西,最先去找的地方,往往也是可能找到的最后一个地方……简单地说,就是怕什么、来什么。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的悲观预言

1949 年,一位名叫墨菲的美国空军上尉工程师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即人们在早餐时所吃的面包片,如果不小心被碰出桌边掉到地毯上,几乎总是涂了奶油的一面着地,诸如此类的现象比比皆是。他把这种现象概括为:“如果一件事可能被弄糟,那就一定会弄糟。”这便是墨菲法则的经典表述。

这则表述在美国迅速流传,并扩散到世界各地。此时,墨菲法则也获得了极端表述形式:“如果坏事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多小,它总会发生,并造成最大可能性的破坏。”“If anything can go wrong, it will.(会出错的,终将会出错)”“笑一笑,明天未必比今天好。”“东西越好,越不中用。”“别试图教猪唱歌,这样不但不会有结果,还会惹猪不高兴!”

这就是著名的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的主要内容有:一、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二、所有的事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三、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四、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俗话说的“上的山多终遇虎”、“祸不单行”,其实就是墨菲定律想要表达的意思。例如,几天前不小心打碎了浴室的镜子,玻璃扫干净后也不敢光着脚走路,等过了一段时间确定没有危险了,开始光着脚走路时,你还是被碎玻璃扎了脚;赶着去参加重要会议时,却发现出租车不是有客就是不搭理你; 而平常不需要出租车时,大街上又到处都跑着空车。

墨菲定律并不是一种强调人为错误的概率性定律, 而是阐述了一种偶然中的必然性,我们再举个例子:

一个人兜里装着一枚金币,生怕别人知道,也生怕丢失,所以他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去用手摸兜,去查看金币是不是还在。他的异常举动引起了小偷的注意,最终金币被小偷偷走了。即便金币没有被小偷偷走,那个总被他摸来摸去的兜最终也被磨破了,金币掉了出去。

怕什么来什么,越不觉得会出事,墨菲定律让你知道小概率事件的厉害。

糟糕的是不管这种可能性多么小,它总会击中你最脆弱的一环,并且引起最大可能的损失。越害怕发生的事情就越会发生,为什么?就因为害怕发生,所以会非常在意,注意力越集中,就越容易犯错误。

比如你衣袋里有两把钥匙,一把是汽车的,另一把是你房间的,如果你现在想拿出房间钥匙,会发生什么?是的,你往往是拿出了车钥匙。

【故事背后】

1998 年,一个万念俱灰的法国人曾尝试一次复杂的自杀。他站在一个高高的悬崖上,在脖子上套上一个索套,把绳索固定在一块巨大的岩石上。然后他喝下了毒药,并开始自焚。在从悬崖上跳下去的时候,他又朝着自己的脑袋开了一枪。

结果,子弹没有打中目标,反而打穿了绳索,因此他掉到了海里而没能吊死。

冰冷的海水扑灭了他衣服上的火焰,海的冲击力使他把毒药呕吐出来。

一位路过的渔民见此情景,把他从水里拖了出来,送到医院。可结果他却由于体温过低而死了。

这只是一个太富于戏剧性的故事。可是,事物的不可预知性,让我们只能把现在做好,然后无怨无悔地等待明天的来到。安心等待未知的发生。否则,处心积虑,墨菲定律就要在背后悄悄作怪了。

墨菲定律告诉我们,容易犯错误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弱点,不论科技多发达,事故都会发生。我们解决问题的手段越高明,我们将要面临的麻烦就越严重。

事故照旧还会发生,永远会发生。

因此,面对人类自身的缺陷,我们最好还是想得更周到、更全面一些,采取多种保险措施。要知道,“错误”与我们一样,都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狂妄自大只会使我们自讨苦吃,我们必须学会如何接受错误,并不断从中学习。

将墨菲定律的影响减到最小

呈现符合墨菲定律的状况,会削弱我们的意志,增加我们的烦恼,出现悲观主义的情绪,影响我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所以,我们应该调整好我们的心态,培养良好的品质和作风,把墨菲定律的影响减到最小。我们该怎么做呢?有以下三点可供参考:

◎事先制定相应对策

对任何事件的发生都不能存有“侥幸”心理,必须要强化防范意识,研究相应情况,制定应急方案。实践证明,对比较重要的人或工作,都应该制定“上、中、下”的对策。

◎坚定立场

不要轻易相信他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都会用自己的眼光看问题,都会有与你观点不同的局限性。所以,对别人的言行和观点要进行客观的分析,多问几个“他为什么这样说?”

要有自己的观点

一切都会以不同时间和地点、当事人的立场和观点的不同而变化。所以,对任何人和事,都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看法和主意。

坚持自己的观点

即使不能按自己的原则去做,也应该保留自己的意见,做一个有主见的人。

当然,事实证明自己错了,就要虚心接受,坚决改正,并引以为戒。

◎时刻保持积极的心态

每个人都应该有个良好的、平和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态。

例如,当你外出郊游时,看到太阳高照,晴空万里,虽然会有些热,但你若想今天可以看到蓝蓝的天,绿绿的山,站在山顶一望千里,一览众山小,你就会心潮澎湃,雄心倍增。当第二天下起雨来时,你应该想,自己可以在山路上感受着大自然的朦胧、宁静、神秘。这样,你一定会游出好心情,并将这份心情带到生活中。若你看到太阳天就想到“热死了”,看到雨天就感到“糟透了”,就不会游出好心情。

保持心思缜密

墨菲定律尽管表现夸张,也让人感到隐藏在它背后的某种神秘,但如果不想被它击中,不妨遇事考虑周全些,把可能出现的遗患消除,墨菲“偏爱”心存侥幸的人。

那么,如何使自己保持心思缜密呢?下面告诉大家几个简单易行的办法。

◎做趣味数学题

通过趣味数学题训练,寻找一题多用,一题多法,多题重组,给人以新鲜感,能够唤起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产生积极思考的动力,提高思维能力。

◎保证充足的睡眠

芝加哥大学的科研人员发现,睡眠对人的思维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休息是保证心思缜密的一个重要因素,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将有助于思维的灵活性和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

◎食补

注意吃鸡蛋(含有卵磷脂,易吸收)、吃核桃仁等(含有不饱和脂肪酸),都对大脑有好处。

◎少用手机

据国外研究发现,手机短信能大幅度分散人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