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王之涣:只靠六首诗便与李白平起平坐的男人(1 / 1)

浪子逆袭成文化人,仅仅只靠六首诗就能和李白等人平起平坐,三十五岁时还能娶十八岁娇妻,让好朋友羡慕了一辈子,词人便是边塞诗人代表之一的王之涣,他的家境殷实,大唐绝大部分诗人的出身都很高。再有天赋的人,也是需要系统栽培的,没有安枕无忧的物质条件,以及名校导师精心授课,很难在群星璀璨的大唐闪耀光芒。不过优渥的家庭条件从来都是具有两面性,一面可以安枕无忧的学习,另一面也滋长了躁动不安的心绪。所以青少年时期的王之涣根本无心读书,和一群富二代在一起鬼混,想着仗剑走天涯,没有正儿八经的职业,腰上别着酒壶,手里拿着剑,没事就爱打抱不平,还喜欢胡乱花钱。五陵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说的正是王之涣这类人,富二代对钱是没有概念的,花钱更不知所谓。甚至时不时和人起冲突,这不就是咱们现在所说的土豪家的街溜子嘛。

总这样胡闹下去也不是办法,孩子大了不可能永远这样胡作非为,父母总有老去的那一天。为了让王之涣收心,他的父母给他安排了一门亲事。古人云成家立业,男人只要成了婚,有女人管着了,就能担起责任来。古往今来,父母就是喜欢给孩子配对,尤其是男孩子的父母,总觉得一个陌生女人的到来,能够改变自家孩子的脾性。对于王之涣的第一任妻子,历史并没有过多的记载,至于是不是这场婚姻拴住了王之涣,现在也无从得知了。不知何因,他真的放下剑,收心读起书来,和过去的生活说再见。古代没有交换人生的综艺节目,可能只是某一个下午,王之涣走进了学堂里,看见正在认真读书的青少年,觉得自己不能这么荒唐下去,所以下定决心改变生活状态。

王之涣苦读了十多年,进步飞速、有如神助。唐朝的平均寿命也就四十来岁,所以很多人从五六岁开始读书识字,甚至不少奇才都是七岁已经能作诗了。王之涣属于人到中年才发愤图强的类型,年岁大了些,但只要肯读书,多大年龄都是好样的。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王之涣将自己励志的视频一发,带着自己的文学作品,流量蹭蹭的涨呀,几个月的时间,他就变成了网红大V,谁不说一声王家小子厉害。前有李白,后有王之涣,可不都是脱胎换骨的典型。本以为王之涣会借着名气大涨的机会参加公务员考试,以此扩大自己的影响力,顺利走入仕途中。可王之涣并没有,可能是家境富裕,不需要做官赚钱,也可能是他看清了公务员考试中的弊端,知道高中的几率不大,所以对公务员考试并不热衷。也可能是文人身上独有的傲气,所以才不屑于参加科举考试。虽然没有参加公务员考试,但王之涣有钱,朋友也都是富二代或者官二代,在文人圈子中也颇有名气,想要谋一个职位并不难。

王之涣在朋友的举荐下,做了衡水县主薄的官。官职虽然不大,但王之涣做的尽心尽职。县令给了王之涣五星好评,非常认可这位边塞诗人,还要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当时的王之涣已经是俩个孩子的父亲了,而县令的女儿不过是豆蔻年华,俩个人的差距有些大。放在现在社会,王之涣都要被按上诱拐少女的帽子。可在当时却是一桩美谈,证明王之涣的魅力十足,是很多男人羡慕的对象。十八岁的娇嫩女子,要嫁给比自己年长二十多岁的男人,还要做俩个孩子的继母,这需要很大的勇气,足以证明王之涣的才情斐然,能将女子迷得神魂颠倒。在父权社会中就是如此,唐朝对女性算是比较友好的朝代,可女性同样也被作为衡量男性是否优秀的标准之一。和前妻离婚,再迎娶美娇娘,不知道算不算始乱终弃,但历史对王之涣的评价不错,可能大家对王之涣这样的行为已经是司空见惯。

娶了美娇娘不久后,王之涣就遭到同事的诬陷,可能是嫉妒他情场得意,必让他官场失意。王之涣根本不在乎这个芝麻绿豆大点儿的官职,他不差这点俸禄补贴家用,所以干脆辞官回老家了。至此成了无业游民,开始过上躺平的日子。娇妻称之李氏,其人是真的爱王之涣,哪怕王之涣在家里呆了那么多年,她也没有一点嫌弃的意思。不过也可能是因为在银钱上,也从来没有委屈过。能毅然决然的辞职回家,不是家里有矿,就是年少轻狂,很明显,王之涣属于前者。王之涣能随便炒皇帝这个老板的鱿鱼,正是因为心里有底气,有丰厚的祖产。他是富二代,何时受过这样的委屈,脑门一拍,拿着公文包走人,一句话,老子不干了,谁爱伺候,谁就伺候吧。几千年来,印证了一个道理,只要有钱就是硬气。

在家赋闲的日子,除了安安静静在家当个死肥宅,就是和好朋友一起喝酒聊天,到旅游胜地打打卡,没事发两篇诗作,带着精美图片,吸引一大波粉丝吹捧,一个富二代的基本日常罢了。有一年冬天,王之涣和王昌龄、高适一起小酌一杯。那天正好飘着小雪,三个人约在旗亭,就是一个豪华酒店。正赶上有戏班子在这里唱戏,节目一个接一个,将气氛推到**,趁着这个热度,四个年轻漂亮的歌姬,开始吟唱当红诗人的诗词,这在唐朝属于火热节目,越是有名气的诗人,他诗歌的传唱度越高,越容易获得观众认可。三个人喝的高兴,来了兴致开始打赌。他们也算是有名的诗人,可排名到底如何,谁也不清楚。三人约定,今天哪个人的作品被传唱的多,谁就算是胜利者。

第一个姑娘唱的是王昌龄的作品,王昌龄得意洋洋的看着另俩个人,在墙壁上画了一道。第二个姑娘唱的是高适的作品,高适的脸上喜笑颜开,跟着画了一笔。只剩下王之涣一个人不尴不尬的坐着,脸上就要挂不住了,心里想着下一首就该轮到自己了吧。结果啪啪打脸,下一首还是王昌龄的,王之涣羞得不行,为了面子硬撑着,还负气放话,这三个姑娘长得不怎么样,唱的更不怎么样,所以不知道什么是高雅。他随意瞟了两眼,正好看见一个穿着红色衣服的姑娘,随后说如果那个穿红色衣服的姑娘不唱我的诗,我这辈子就不再写诗了。也不知道是不是有人提醒那位红衣姑娘,不能让王之涣尴尬得下不来台,反正红衣姑娘是全了王之涣的面子,唱了《凉州词》,王之涣总算能在墙上画上一笔了,心里松了一口气,找回了不少面子。三个人互相看一眼,随即哈哈大笑。气氛又轻松起来,他们接着喝酒谈天说地。

王之涣的名气高,但留下来的作品不多,有史记载一共六首作品,大部分作品都失传了,其中《凉州词》和《登鹳雀楼》直接将他封神,地位直逼李白。王之涣的五言绝句无人能及,是唐朝的压卷好诗,他的七言绝句和李白不相上下,旁人难以望其项背。好的作品就是这样,多一个字,少一个字,都可以经得起推敲。真是之涣出品,必属精品。闲散的日子也有腻歪的时候,人就是这样奇怪,有工作的骂工作,天天想辞职,没工作的时候,还想着要上班。亲朋好友见王之涣的精神状态有些低迷,决定给他找个班上,人有了志向和工作,心气也跟着抬上来了。再说总靠着祖上的那点财产过日子,传出去也不好听。怎么说也是当地名人,怎么能不顾忌脸面。虽然文艺作品拿得出手,但只是白身,要过啃老的日子,好听不好说。更何况再多的银子,也经不起十五年的折腾,多厚的家底也要花完的。

王之涣对物质条件要求比较高,没事和朋友去酒店喝喝小酒,出去旅游还要去网红推荐景点,吃穿住都是银子。所以到了后期,日子也不是那么滋润,他当然要想着出来赚钱花。

在朋友的帮忙下,王之涣补了一个县尉,虽然官职不大,但他一向以恪尽职守,两袖清风而闻名,深受百姓喜爱。王之涣是难得的诗人兼具好官,像是贺知章等诗人,文采的确有,可做官时三心二意,整天想着摸鱼,难以堪当大任。王之涣从不嫌弃官职低,在岗位上尽心尽职、广受好评,断案时他更是心思敏锐、心细如发,在文安县做官时,王之涣受理过一个未婚女子被杀的案子。被害人的嫂子描述了具体案情,被害者是自己的小姑子。她公婆去世的早,丈夫又在外做生意,常年不回家,所以家中只有她和小姑子俩个人。当天下午她去邻居家推碾,等回来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她刚回到院子里就听到小姑子的呼救声,她二话不说冲进小姑子的房间里,没想到正好和凶手撞上。因为天色昏暗,她并没有看清楚行凶者的脸,只是和他撕打起来。但是因为她力气小,只是抓了凶手的手背几下,并无法控制他,让行凶者跑掉了。等她平复心情,点上灯时才看见小姑的胸口插着一把剪刀,人已经没气了。仅仅是通过这为妇人的叙述,王之涣就能剥丝抽茧,先是问了家里是否有狗,狗是否狂吠不止。妇人说家里有狗,但是并未叫。

王之涣立刻想到这是熟人作案,且此人身强马大,手背上有伤。根据这几个特点,很快锁定嫌疑人。他在任上时,几乎没有冤假错案,百姓安居乐业。正因为王之涣亲力亲为的工作,所以在五十五岁这一年,他一病不起,很快就去世了,死在官家宿舍中,葬在洛阳。对于其突然离世,不管是朋友,还是家人都很伤心。李氏和王之涣夫妻感情很好,王之涣是李氏的偶像,粉丝嫁给偶像简直是上天求来的缘分。王之涣去世后,李氏整日以泪洗面,六年后也跟着去了,但是李氏的年纪可不大,看得出来是真的伤心。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在当时可是引起不小的轰动。王之涣的朋友靳能在王之涣的墓志铭上说,在家十五年,靠着老辈留下的家产生活,对于官场上的事一概不关心,不喜欢议论政事。而且比较喜欢放飞自我,就是除了违法的事,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毕竟年轻时是武陵少年,多少有些江湖气在身上。王之涣这辈子轻轻松松、闲淡舒适,只是可惜没留下多少作品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