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唐朝诗人中谁最幸福,贺知章首当其冲,他不但活的年龄大,官位也高,而且从来没有被贬官,更没有入狱受罪。要说幸运,肯定占一部分,不过还是要靠自身的努力。贺知章出生于越州,年龄上比李白等人大不少,可谁也没有贺知章活的久,当真是厉害。他的家境殷实,又出生于社会平安稳定,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所以从小就没受过什么苦。按部就班的度过青少年时期,二十多岁时,贺知章便以诗文见著。但他不是奇才,所以粉丝不多,影响力没那么大,只是一个小网红而已。但他不骄不躁,没绞尽脑汁变换赛道,所以从心态上来讲,他就和其他人不一样。不管是王昌龄、或是王维,为了入仕真是把十八般武艺都展示出来。归隐、参军、面圣、多次参加公务员考试,这些大才子们都做过。但最后没有一个人做到贺知章的位置,也没有一个人活到八十岁,最后寿终正寝。
想要进入朝廷当官,在唐朝有四种渠道,最常见的就是公务员考试,榜上有名之后,就能入朝为官了。再有参军打仗,有了军功,也能被提拔。还有终南捷径,就是归隐修道,有了名气,朝廷就会应征其人,很多诗人都走过这个路子,但大部分都失败了,最后一种是做挽郎。挽郎用现在直白的话说,就是专业哭丧的人,古代一样有这个职业,而且还是体制内的光鲜职业,有钱赚还体面。最主要的是做挽郎是垫脚石,可以通过这个职位一点点升迁。
不过想要做挽郎,出身就要好,一般都是士族子弟,才有资格做这个职业,这还抢着做,名额有限,大家挤破脑袋往里进。贺知章家境殷实,不太缺钱花,所以不乱折腾,选择最常见的路还是参加公务员开始,快要四十岁那年,他竟然考上了状元。
古代科举制度难,比现在的高考也是不逞多让。很多人考了二三十年也未金榜题名,贺知章能在年近四十时考上状元,也是风光无限。而且他还是浙江历史上,第一位有历史记载的状元,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按部就班的学习生活,生命总不会亏待你的。当时的朝廷暗流涌动,表面上风平浪静,实际上稍不注意就会人头落地。人人自危、选择站队,如果不报团,就会被人群起而攻之。当时朝中差不多分三部分,一部分人跟随武则天的、一部分人跟着武则天的面首讨生活、还有一部分觉得武则天早晚会死,秘密策划着李唐王朝的复辟的。
贺知章作为新科状元,他是绝对拥有选择权的那部分人。他明明可以去参加这次的豪赌,但他没有一点赌博的心思。贺知章这一辈子都在求稳,他不想用这种方法博弈,来换取更高的官职,和更多的财富。也可能是他没有这么大的野心,亦或是看惯了官场上的人情冷暖。知道在官场上站队,一定没有好下场。
贺知章刚考上公务员,就想着躺平做咸鱼,找一个安安稳稳的工作,即清闲还有工资拿,岂不是美哉。贺知章的精神状态,简直就是演现在年轻人,卷什么啊,直接躺平不香吗?所以谁不想要这样的工作呀,可当时的古人并没有贺知章这样的觉悟,大家抢着当大官,抢着参政,觉得只有在皇帝面前露脸,掌握一定话语权才是真正的实现理想。贺知章这样的人,在他们的眼里反倒是异类。他成了一名名不见经传的大学老师,平日里教教学生,研究学术,过着清雅的日子。各类大咖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整天明争暗斗,为了官位、为了流量、为了权势,今天这个被爆出黑料下狱,明天那个为了上位诬陷别人。官场上的人来来去去,贺知章一概不理,一心一意教学育人、研究学业。他自有城府,不管别人说什么,就是岿然不动。从最后的结果来看,贺知章的决策非常正确。力挺李唐宗室辱骂武则天的骆宾王死于战火中,也有可能下落不明,但总而言之结局不好,而且死时候才四十六岁。讨好面首的宋之问被清算,得罪武家的陈子昂惨死狱中。陈子昂已经辞官还乡,武家人都不想放过他,甚至用钱消灾都不行,可见武家人有多狠厉。就连武则天身边的上官婉儿,也没有得到好下场。只有在教书的贺知章,一直安安全全的活到了开元盛世。
唐朝的退休年纪是七十岁,原本贺知章应该会默默不闻的退出历史平台,但命运却不想这么放过他,非要给他来些刺激的章节。六十岁那年,贺知章突然时来运转,已经白发苍苍的职场小透明突然被人发现,还提拔做了大官礼部侍郎。这个官职可不低,差不多等于现在的部级领导,而且掌握实权,可以选挽郎。在唐朝做挽郎是很光鲜的职业,而且选拔很严格。要先培训,教人怎么走、怎么唱、怎么哭,要按照规矩一步步行事。培训一段时间后,再进行考试,考察其面部表情是否哀戚,是否敬业。经过严格选拔后,选出“中国好挽郎”,只有这样的专业性人才能签订正式劳动合同,成为体制内的工作人员。本来就僧多粥少,选拔的人又都是官宦子弟,到底让谁做挽郎,简直就是世纪大难题,太容易得罪人了。果不其然,哪怕是想做咸鱼的贺知章,也被人举报收受贿赂。消息一出后,一群家长带着孩子围堵在贺知章的门口讨公道。家长肯定不高兴,我们家孩子才貌双全,没选上的原因定是你不公平。你是怨恨我们没有给你送礼,你才让孩子落选,你这样的人怎么配做官。你这样不公正的行事,怎么能让人信服。这些人七嘴八舌的讨伐贺知章,场面之大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就这样的场面,即便是官场老油子也不一定能应付的了。但贺知章可不是一般人,他一点都不害怕,心态很平和,不慌不忙的想办法。别人都是躲着这些难缠的家长和少年人,贺知章不一样,他在墙上搭个梯子,伸出头来和这些家长,真诚的交流彼此间的想法,听取家长和少年的意见。可这件事就是烂摊子,根本没办法收拾。自己家孩子怎么看怎么好,反正没有任何理由会落选。再说衡量好坏的标准十分主观,怎么才算悲痛,怎么才算哭声哀戚,这还是个人喜好问题。总之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贺知章感觉耳边全是鸭子叫,但他还是耐心的听取意见,不过意见是听了,但最后工作并没有落实好。
现在看来贺知章最适合做教育工作,放现在就是标准的小学班主任,主打一个只听不干。你说你的,我做我的,学生告状不怕,我就当耳边吹风了,家长告状不理,我有我的行事标准。但公务可没这么简单,宦官子弟可牵动着皇家。这件事闹得这么大,皇帝肯定知道,他也抱怨贺知章做事刻板,不能做到人情练达。思来想去,还是让贺知章继续回去教书算了。所以贺知章又去做原来的工作了,不过这次教的人不一样,这一次教的人是太子。当时的太子是李瑛,贺知章做了他十几年的老师,最后李瑛都死了,死于朝廷争斗中,他这个老师竟然还活着。历朝历代的老师和太子向来是一路人,太子要是没了,老师肯定跟着遭殃,但到了贺知章这里就不一样了。他真能独善其身,只一心一意教学,丝毫不参与政治。太子都换了,贺知章还是做太子的老师,真是铁打的老师,流水般的太子。
从李瑛换成李亨,贺知章的官职也升了,成了正三品的太子宾客。而且李亨还在贺知章的身上挂了很多闲职,有身份地位,还不管事,最主要的是还有钱拿。也不知道贺知章怎么就这样有人缘,做的工作大部分都是这样有钱有闲的,真是做梦都要笑醒。正因为如此,他才有机会结交李白,还成了李白的伯乐。相比于贺知章,李白的人生那叫一个惨。他不能参加科举,所以只能靠名气入仕,就是找官员举荐。为了结交官员,李白一年的时间就花了三十万金,散尽家财,还是没能入朝做官。直到李白遇到伯乐贺知章,俩个人在紫极宫中相遇。那时李白可不是大唐闪耀的明星,而贺知章这个老头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李白这个人脸皮极厚,他拦着贺知章做自我介绍,还拿出自己的《乌栖曲》和《蜀道难》。贺知章看到李白的诗句后极为欣赏,感觉这个后生用词真狂。不过他喜欢,说李白是太白金星下凡,更称他为谪仙人。李白这个有名气的艺名就是贺知章给取的。因为有了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举荐,李白才能见到皇帝,所以说贺知章是李白的伯乐一点不为过。
因为贺知章太淡泊名利,而且他一直想办法远离权利中心,所以没什么功绩,举荐李白算是他为数不多功绩里的一个。俩个人相差几十岁,成为忘年交。贺知章十分赏识李白,拉着他出去喝酒。可因为走的太匆忙,贺知章没带随从,也没带银钱,结账的时候只能用金龟袋结钱。金龟袋可是三品以上大员才能用的官方饰品,象征着权利和地位,但是贺知章一点不在意,随意拿去换了酒。贺知章的豪放给了李白很深的印象,在以后的诗句中还提到过。
八十六岁时,贺知章因为病情,精神时常恍惚,请求告老还乡。他的退休仪式办的轰轰烈烈,就如现在的著名艺术家息影一般。皇帝允许他老家的宅子做道观,太子带着百官一起为他践行。不说轰动整个大唐,也是占据新闻头条。
贺知章这一生异常的幸运和幸福,单说公务员考试这一项,有多少才子夭折于此。可贺知章一出手就是状元郎,当然他有其厉害之处,要是换作别人,肯定要做大官才能善罢甘休。
但是他不一样,他一心专研学术,将自己的才华全都用在教书育人上,果然安安稳稳的度过了大半生。还成了职场上的不倒翁,哪怕公务没办好,也没受责罚,而是继续回到教学岗位上。贺知章是有大智慧在身上的,古往今来,能在官场上做不倒翁的人绝不是一般人。他能得到太子的信任,是有本事在身上的。选挽郎的事情办砸,也有可能是贺知章故意的,他不想做这种危险系数大的官,只想做闲职,掌握了分寸,才让自己平平安安的活到退休。离开家乡五十年,贺知章再次出现在老家门口,心中感慨万千。随口吟出《回乡偶书》,表达自己的感情。他这辈子没有经历那么多轰轰烈烈的大事,只是规规矩矩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像一个螺丝钉一样,巩固着大唐这艘大船。也是这一年,贺知章病逝,放在现在社会,这个年龄也是高寿。唐代的平均寿命还不到四十岁,他又是官员,能在退休后回到家乡,已经十分罕见。还不止如此,他教过的太子李亨追封他为礼部尚书。这可是殊荣,大唐诗歌风云排行榜上,有几个顺顺利利做官的,又有几个是活到八十岁的,那就更不用提死后还被追封的。罕见到和珍稀保护动物一样,贺知章就是这样的稀有的物种。
贺知章长寿的秘诀就是心态好,工作之余就是喝酒聊天、品尝美食,以及到处旅行,总之日子过的那叫一个滋润,主打的就是一个躺平的姿态,总结贺知章的这一辈子更像是一条镀了金的咸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