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凭一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足以让杜甫在唐朝诗圈,甚至中国文学史上夺得无法撼动的一席之地。杜甫被后世之人称为诗圣,是唐朝诗圈唯一可以与李白媲美的男人。他啃老十多年,结婚后无法自立生活,一步步走向穷困潦倒,连小儿子也饿死了。难不成富二代结婚后也会变成“负二代”,到底是时代对不起杜甫,还是结婚生子是压死年轻人最后的稻草呢。走进杜甫生活,看最倒霉管二代的一生,能否给你的生活带来些许慰藉。杜甫出生于官二代和富二代并存的家庭中,母亲是清河崔氏,在当时是绝对的贵族。父亲是县太爷,实力自然不必赘言,这种殷实的家底只能用“有矿”二字概况最为精确了。开局就是王炸啊,可能想象最后连茅草屋都要在朋友的帮助下才能住得上,更不用说干净的被褥与可口的饭菜了。杜甫是怎么从开局王炸走到人生低谷的,这一切还要从他母亲去世开始说起。
杜母去世后,留给杜甫不少家产,但那又如何呢,杜父很快就续弦了,后妈也是很给杜父争气,进门没多久就有给杜父生了一个儿子。杜甫的身份就微妙的有些不尴不尬。不过没关系,他还有姑姑,杜甫的姑姑对他比对自己的儿子还要好,所以母亲去世了,仍然有姑姑给予母爱,让杜甫小朋友多少有些慰藉。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正是杜甫,七岁能写诗,随便创作一下子,便是对仗工整的绝句。这还不算什么,关键他还有现在富二代一样的非凡人生体验。六岁时,他就能坐在VIP位置上看大明星公孙大娘舞剑,十三岁时听大歌星李龟年的现场舞台,这种追星的日子就是他的日常生活。十九岁开始,杜甫到各地游玩,注意呀,人家可不是穷游,人家的母亲留下不少钱财,父亲又有官职,所以他这可是妥妥的持大额固定储蓄金在游山玩水,什么烦恼都没有。杜甫甚至还准备出国旅游,连船都准备好了,最后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去成,杜甫颇为遗憾,还将这件事写在了自传中。
可以说人生的前二十三年,杜甫过着有钱又有闲情逸致的日子,潇洒让认识他的人所羡慕。可人生总不能一直这样过下去,这世上的人都是要受苦历劫的,哪怕是诗圣杜甫也不例外。二十四岁时,他到洛阳参加科举考试。唐朝的科举考试并不公平公正,很多大才子都落榜过,所以杜甫对自己的落榜并不放在心上。原因很简单,他不用为生计考虑,作为一个富二代,他可以光明正大的啃老,所以杜甫继续游玩。去泰山,去兖州,在此期间,他还学会了骑马射猎,就像现在的超跑俱乐部,尽是高端局,和一票鬼混的狐朋狗友。主打的就是什么费钱玩什么,怎么开心就怎么享受。可父母总有老去的那一天,在杜父去世后,杜甫彻底结束啃老生活,年近三十的他才想着为生计开始发愁。他也没什么赚钱技能,是一个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的文人,只能通过公务员考试,为自己寻得一官半职。
不过先成家后立业,浪到三十的杜甫,在走人生下坡路时,竟然也会想着通过婚姻来改变自己目前的生活窘境,他可能不清楚生孩子后花销会更大,四脚吞金兽可不是说生就生的,尤其是多生超生。如果孩子都像他之前一样整日游山玩水,就是卖血卖肾都养不起了。幸好妻子杨氏温婉贤惠,和杜甫也算是门当户对,但当时的杜家在走下坡路,所以婚后的生活很是拮据。但杜甫潇洒惯了,这个复读生,整天不专研公务员考试的诀窍,还想着追星的事儿,也不知道杨氏会不会后悔嫁给杜甫。杜甫追的星是比杜甫大十一岁的李白,遇到李白后,杜甫立即变身小迷弟,白天和李白饮酒写诗,晚上一起修道炼丹。当时的李白享誉整个大唐,小迷弟杜甫恨不得将李白夸到天上去。但李白性格开朗、朋友甚多,很快就和杜甫分开了,去其它地方享受退休生活了。
随着李白的离开,杜甫又要重新回归复读生的糟糕生活中。这几年的生活每况愈下,追星生活不得不终止了,潇洒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他第二次去参加公务员考试,这一次又落榜了。如果上一次落榜,是因为杜甫漫不经心,读书不够刻苦,那么这一次考试,并不是杜甫没有能力。要怪就怪当时的考试风气,以及宰相李林甫嫉妒贤能。李林甫担心有才之人抨击朝廷,加上他本人又资质平庸,不想让读书人超越自己,故意让所有人都落榜,这样就没有人在玄宗李隆基面前说实话,方便他排除异己,堵塞言路。可皇帝那边怎么交代,所有考生都落榜了,这里面肯定有猫腻。但李林甫不是一般人,他能说会道,他告诉玄宗李隆基是因为你治国有方,所以已经没有遗漏在外的贤能之人了。拍马屁都要拍到脸上去了,话术太低级,但凡长脑袋都知道,这话能有多少水分。可当时的玄宗李隆基沉迷玩乐,没有追根问底,所以李林甫这个老六成功逃过一劫。还有一点,杜甫游历多地,见惯人间疾苦,他太清楚老百姓过的都是什么样的日子了,所以他将拯救大唐的满腔热血都写在了白纸上,希望通过自己微薄的力量给大唐一个更美好的明天。
偏偏考官不喜欢这样的答卷,所有人都在歌唱大唐的盛世,都在赞颂皇帝的功德,偏偏杜甫不这样做,成为了异类,别人怎么会喜欢。公务员考试这条路走不通,那就只能走举荐这条路了。用现在的目光看就是疯狂给HR投简历,简历上写好自己的特长优点,外加自己的文章诗作。基本流程是先夸HR,再夸董事长,最后夸大唐这个时代。只要你彩虹屁夸得好,得到任用的机会就会更大。连李白这样的狂士在写求职信的时候都会夸赞HR,还将人比作周公。举荐这条路不比公务员考试容易,李白也是走了小半生才肯放下尊严,嘴像抹了蜜一样甜。而且李白还遇到爱才的贺知章,这才出人头地。可杜甫至死是少年,他的精神太理想化,思想又前卫,人品极贵重,只不过是贪玩了一点罢了。他的简历可以说有些炫耀的成分,说自己读了很多书,走了很多路,有足够的见识能够辅佐君王成为明君。把自己夸得天上地下无所不能、无所不通。
杜甫也不想想这话说得多露骨,他的简历既讽刺皇帝不是明君,又讽刺现在的官员没有做好本职工作。而且杜甫还贬低别人、抬高自己,曾经不看好李白的渝州刺史求着见我,**不羁有才学的王翰非要和我做邻居,你瞧瞧这么多人捧着我,我给你写求职信,那都是给你面子,你可不要蹬鼻子上脸,而且我马上就要身居要职了。这是求职信,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威胁信呢。杜甫写的还不止这些,他将所见所闻全部呈现在信中,和考试答题时一样,将百姓的贫苦展现的淋漓尽致。因为他早上去敲富人家的大门,晚上跟着富家的马车,深刻体会到富人五光十色的生活,穷人履步为艰的日子,将巨大的贫富差距阐述的一清二楚。
你就说这样的求职简历,哪个大唐HR能不喜欢呢,你这不是有病,既然你都这么厉害了,还跑我这里做什么显眼包呢。杜甫就是放最狂的话,挨最毒的打。他这样求职,怎么可能会有人举荐他。简历石沉大海,生活窘困,中年男子杜甫长安漂泊无望,哪怕是这样,他也不忘调侃自己,给自己取一个外号少陵野老。翻译过来说的就是一个居住在长安郊区,一事无成的中年男子。换做一般人可能就要放弃了,毕竟长安不相信眼泪,还不趁早回老家去,没准还能种种地,勉强维持生活。可杜甫是诗圣啊,他怎么能放弃自己的理想,血可流、头可短,理想不能忘。实在不行走后门呗,杜家也是传了几十代的大家,朝中总有几个朋友。得知玄宗李隆基即将举行祭祀活动,杜甫潜心写下《三大礼赋》托在朝为官的朋友递给玄宗李隆基。
这一次,杜甫要拿回属于自己的一切。玄宗李隆基看完《三大礼赋》后惊为天人,他要亲自考验杜甫,专门为杜甫自己举办一次考试,杜甫也迎来了人生中最高光时刻。别人的高光时刻可能是做官,可能是成为当红诗人,但他不一样。杜甫永远不走寻常路,整个考场只有他一人,就是他的高光时刻。偌大的长安都惊动了,大家都想看着杜甫何德何能,能让皇帝专门为他准备一场考试,学子们将考场围的水泄不通,就为了一睹其文采。杜甫本以为自己能扬眉吐气呢,可天不遂人愿,这次的考官还是李林甫。既然皇帝已经认可了杜甫的才能,李林甫也不可能说杜甫坏话。但是树靠一张皮,人靠一张嘴。这点小问题在李林甫这里根本不成问题,他很清楚杜甫的才华如何,但越是清楚,越不能让杜甫做官。
因为杜甫会告诉皇帝,大唐现在的局势究竟如何,李林甫这些年在皇帝面前经营的形象不就全毁了。所以李林甫这个老六又开始骚操作,他说杜甫的确是有大才的人,但是皇上前几年才说,这天下已经没有贤才了,这又冒出一个杜甫,对您的名声不利呀。你瞧瞧人家这个说话的艺术,不说对自己不利,一心站在皇帝的立场上,为皇帝找补面子。玄宗李隆基一想,李林甫说的也对啊,但也不能就这样让杜甫回去,该如何是好呢。李林甫说这个好办,给杜甫一个候补的官位,这不就可以了嘛。就这样杜甫再次落榜,成了候补公务员,搅屎棍李林甫可真厉害,轻轻松松就能改变杜甫的一生。杜甫也没办法,只能这样等下去,这一等就是四年。四年之后,杜甫成了仓库管理员。真是杀鸡何须用牛刀,这样的职位对杜甫而言算得上一种侮辱,可杜甫能有什么办法呢。在长安漂泊了十年,还是碌碌无为,吃饭都成问题,理想就更不能谈了。年纪越大,杜甫越能感受到整个大唐的病症所在,越发觉得偶像李白说的有道理。玄宗李隆基早已不是发愤图强的青年人,年近六十的皇帝整日和杨贵妃寻欢作乐,任用外戚、奢靡无度,连续六十多天的秋雨,庄稼颗粒无收,他这个仓库管理员忧国忧民,可身在高位,深得皇帝重用的其他人,一点都不在乎这些。同年十一月,杜甫在回老家的路上时常看到冻死与饿死的人,可想想长安人的奢靡生活,简直就是天堂和地狱的对比。更糟糕的是他的小儿子也被饿死了,杜甫感叹自己不配做父亲。身为公务员的他都这样艰难,更何况是普通百姓,杜甫越想越气,自己好好的出身,怎么会混到这步田地,难道富二代的尽头是穷一代。
紧接着安史之乱爆发,玄宗李隆基逃亡蜀地,太子李亨登基为肃宗。杜甫想着上一个皇帝不行,换一个皇帝伺候总行了吧,凭借他的才华,一定能报效国家。可他太天真了,这一路被叛军抓,又颠沛流离,总算是熬到长安见到了皇帝。肃宗李亨见杜甫身穿草鞋,衣服褴褛很是感动,给了一个左拾遗的官,这个八品官是杜甫这辈子最高的官职了。但好景不长,因为帮着朋友说情,他又被贬了。不止如此,朝廷正在打仗,已经没钱发粮饷,杜甫只能求助亲戚朋友,哪怕已经穷困潦倒到如此地步,作为李白的最大粉丝,听说李白入狱了,他还是夜不能寐,思念李白并祈祷其能平安无事。余下的时光中,杜甫辗转在各地,几乎没能过上好日子,偶尔能在朋友的帮助下,勉强过上吃饱穿暖的日子。在颠沛流离中,他还遇到了儿时看过的明星公孙大娘的弟子,以及歌星李龟年,几十年的时光过去,他已经不再是富二代了,也不能拥有VIP坐席,再次看到故人怎么能不潸然泪下,那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简直说的恰到好处。
不管杜甫如何奔波,不管他过着怎么样艰难的日子,他始终没有忘记忧国忧民。如果说李白是剑客抑或侠客的话,那杜甫就是永远热泪盈眶的挚诚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