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平与教育活动(1 / 1)

裴斯泰洛齐生于苏黎世一个医生家庭。他5岁丧父,由母亲及忠实的女仆抚养成人。中学毕业后,他进入加洛林学院学习法律,在此期间受到卢梭的深刻影响。1768年,裴斯泰洛齐在家乡开办名为“新庄”的示范性农庄,进行新的耕作方法的实验,试图通过此种途径帮助农民摆脱贫困,但未能成功。此后他转向教育活动,认为贫困是忽视儿童所致。1774—1780年,他在新庄创办孤儿院。1780—1798年主要从事写作,发表了大量关于社会和教育问题的文章和著作。其中《隐士的黄昏》(1780年)被视为其教育信条。社会政治和教育小说《林哈德与葛笃德》(1781—1787年)使他一举成名。《我对人类发展中自然进程的追踪考察》(1791年)被裴斯泰洛齐自称为“我的观点的哲学基础”。此后,他逐渐进入其教育研究与实验的全盛时期,先后在斯坦斯(1798年)、布格多夫(1799—1805年)和伊佛东(1805—1825年)从事初等教育新方法的改革与探索。这一时期他的主要教育著作有:《斯坦斯通信》(1799年)、《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孩子》(1800年)、《母子篇》(1818年)和《天鹅之歌》(1826年)。1827年,裴斯泰洛齐在故乡涅伊霍夫与世长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