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奥柏林的编织学校
在法国教育史上最早有记录的幼儿教育机构是奥柏林的“编织学校”。一般的幼儿教育史都把它视为法国近代幼儿教育开端的象征。
奥柏林(J.F.Oberlin,1740—1826年)是法国新教派的一位牧师,早年深受泛爱主义影响。1767年开始,他长期在纠达泰尔的布鲁德堡教区从事牧师工作。他采取了许多措施来改善该地区居民的生活,如修桥、筑路等,创设幼儿教育机构是其中的一项重要措施。
1770年,奥柏林创设编织学校。学校招收的对象包括3~6岁的幼儿。学校有两位指导教师,分别负责文化和游戏的指导和手工技术方面的指导。此外,还挑选了一些年龄较大的女孩协助教师的工作。
编织学校每周只开放两次,主要是教育而非保育。教学内容包括标准法语、宗教赞美歌、格言和讲童话故事、采集和观察植物、游戏、绘画、地理等。对5~6岁的儿童还教以历史、农村经济的常识以及缝纫、编织的方法。学校重视良好习惯的培养和方言的矫正,在教学方法方面,则重视直观教学和实物教学。
奥柏林的编织学校在法国有一定的影响。在他去世以前,附近的5个村庄办起了同类学校。在他去世以后,编织学校存在了一段时间。但它并没有得到政府的扶持,与法国的其他的学前教育机构如托儿所等也没有直接关系。
(二)日间看护中心与托儿所运动
帕斯特莱、柯夏和马尔波是法国19世纪上半期开展的托儿所运动的著名人物,在推动这一时期学前教育的发展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帕斯特莱(Mmede Pastoret,1766—1843年)是法国的慈善家和女教育家,法国托儿所的创办者,曾任法国公共教育委员会委员。1801年,她在巴黎为贫民创办了一所具有慈善性质的育儿院,收容12名婴儿。以后,帕斯特莱受到英国幼儿学校的影响,组建具有慈善精神的上层阶级的妇女组织“妇女会”,并自任会长。在塞纳省贫民救济会的赞助下,1826年,帕斯特莱领导妇女会创办了法国最早的托儿所,收容儿童80名。
柯夏(J.Cochin,1789—1841年)是巴黎第12区的区长,热心支持学前教育,他曾花了两年时间到英国考察幼儿学校。1828年,他在巴黎创办了第一所日间看护中心“模范托儿所”。他还积极协助帕斯特莱夫人领导的妇女会开展托儿所运动,并在理论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柯夏著有《托儿所纲要》,提出了较为系统的托儿所教育理论,他指出托儿所是最有效的公共贫民救济设施和儿童教育设施。无论对于国家还是对于民众来说,托儿所都有重要的意义。柯夏提出的托儿所的教育内容把宗教和德育摆在首位。此外,在智育方面,柯夏受到威尔德斯皮恩幼儿学校的影响,主张“百科全书式”的知识教育,包括读、写、算、几何、地理、历史、博物和图画等。这同当时初等学校的教学内容几乎完全相同,只有程度上的差别,在教育方法上提倡人道主义态度,反对体罚。
马尔波(F.Marbeau)也是一位关心学前儿童保育和教育问题的巴黎政府官员。1844年,他创办了第一所婴儿日间看护中心,以年龄较小的乳婴儿为对象,以满足社会需要。他还著有《关于婴儿托儿所》的小册子。在马尔波创办婴儿托儿所之后,各地陆续出现了类似机构。他的有关主张不仅在当时的法国社会受到欢迎,还对欧美各国产生一定影响。
(三)母育学校
1881年8月2日,法国政府发布政令,将各种学前教育机构的名称统一为“母育学校”(maternal school),并沿用至今。该政令指出:母育学校以实施“母性养护及早期教育”为宗旨,对全体儿童进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母育学校招收2~6岁儿童,并根据年龄发展阶段编班。保育内容包括:道德教育初步原理、日常生活知识、语言训练、绘画、读写算初步知识、博物、唱歌和体操。教学方法强调直观和利用实物。1881年的政令在法国近代学前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统一了各种幼教机构的名称,将母育学校纳入公共教育系统,使其由目的在于看护的慈善性质的机构,转变为目的是看管和教育的国民教育事业。这是至今依然存在的法国幼儿教育观,此外,1881年的政令以年龄编班取代了以往带有封建色彩的按性别分班,并以道德教育代替了以往的宗教教育,该政令的颁布意味着法国近代学前教育制度基本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