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18世纪下半期至19世纪上半期英国幼儿教育的开创和发展(1 / 1)

(一)历史背景

18世纪60年代,英国率先开始了以蒸汽机的诞生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到19世纪30~40年代,各主要工业部门都采用了机器,大机器生产在纺织工业中已取得主导地位,生产力得到了巨大发展。

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变革,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劳资双方斗争拉开序幕。资产阶级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从劳动人民身上榨取剩余价值。工业革命每向前推进一步,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所遭受的剥削和苦难就加重一层。企业主无止境地追求利润,使低工资的女工和童工急剧增加。幼儿及幼儿教育问题日趋严重,引起各界人士的瞩目。首先,是幼儿的安全和健康问题。由于父母早出晚归,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自己的孩子,加之生活极端贫困,劳动阶级的幼小子女普遍得不到必需的营养。由于这两种原因,导致婴幼儿的大量死亡。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曾用具体的数字揭露了一些触目惊心的事实:“像曼彻斯特这个地方……工人的孩子有57%以上不到5岁就死掉”。[1]在其他工业城市,每1万人死亡者中5岁以下者,利兹市占5286人,普雷斯顿占947人。“死亡数字之所以这样高,主要是由于工人阶级的幼儿的死亡率高。”[2]其次,工业技术的变革迫切要求劳动者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让童工接受一定的教育培训也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所以将初等教育的内容提早到幼儿阶段成为19世纪上半期英国幼儿学校教育内容的基本特征。再次,父母长时间工作,使幼小子女处于无人管教的状况,受到坏人的引诱,道德堕落,也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出于对这些社会问题的同情,19世纪初,一些慈善家,如欧文、怀尔德斯平等热心人士以及教会人士着手建立幼儿学校,以保护和教育贫困儿童。从1840年开始,国家也开始对幼儿实行国库补助政策,通过对师范学校进行检查和教员考试,以及视学官对幼儿学校的检查,使幼儿教育逐渐纳入国家教育制度的轨道。

(二)怀尔德斯平的幼儿学校运动

1.怀尔德斯平的生平和教育活动

怀尔德斯平(Samuel Wilderspin,1792—1866年)是19世纪上半期英国幼儿学校的著名领导人。他的很多成就,堪与欧文并举。怀尔德斯平出身于荷兰血统的家庭,其父亲是瑞典玻利派的新埃尔萨雷姆教会的成员。怀尔德斯平童年深受就学的贫民学校教师鞭挞之苦,离校后,先后当过学徒,做过买卖,在会计办事处工作过。他关心幼儿教育,甚至相信有必要为幼儿教学制订特别计划。1820年,怀尔德斯平和妻子一道,在斯平脱(Spintal Fields)开办了一所幼儿学校。1825年,“伦敦幼儿学校协会”成立,协会把普及幼儿学校的任务委托给怀尔德斯平。此后的20年里,他不辞辛劳地到英国各地旅行,努力普及幼儿学校。旅途中,他有时实地表演幼儿学校的教学,有时指导幼儿学校的设立。鉴于怀尔德斯平对促进幼儿学校发展所作出的贡献,英政府于1846年8月13日做出赠予他100英镑年金的决定。怀尔德斯平的主要教育著作有《关于教育贫穷儿童的重要性》《幼儿期教育例解》《少年教育体系》等。怀尔德斯平几乎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幼儿教育事业。

2.怀尔德斯平的幼儿教育主张

怀尔德斯平是和欧文同时代的教育家。他曾得到欧文的亲自教诲,因而许多思想都和欧文的思想有相似之处。但由于诸多原因,他的幼儿学校朝着主智主义的方向发展了。

怀尔德斯平的幼儿学校运动,同欧文一样,是从产业革命下贫民、工人阶级的悲惨生活给幼儿的身心发展带来的恶劣影响这种认识出发的,以贫民和工人的幼儿为招收对象。他的幼儿学校,重视幼儿的安全和健康,他继承了欧文关于“游戏场”的设想,强调游戏场在幼儿学校里的重要性,在他的幼儿学校里,游戏和运动是在孩子们的注意开始感到疲劳,注意力开始松弛的休息时间进行的,而非幼儿学校的正规课程。

怀尔德斯平十分重视幼儿学校的智育。智育的目的是致力于贫民和工人子女的“知识改善”的。在智育方法上,同欧文一样,他反对那种传统的单纯灌输片断知识的背诵主义,即鹦鹉学舌似的教学方法;重视实物教学,主张让学生思考、讨论,学会比较和判断一切事物,以获得独立求知的能力。他把自己的教学方法称为“开发教育方法”,包括5个方面:激发好奇心;通过感觉教学;从已知到未知;让孩子们独立思考;把教育和娱乐结合起来。为贯彻上述原则,怀尔德斯平设计了“阶梯教室”“教学柱”“教学架”“调换架”等教具以及“发展课本”等教材。

智育的内容包括:国语、算术、自然、社会、音乐、宗教。这实际上把初等教育的内容下放到了幼儿阶段。怀尔德斯平这样做并非是其主观决定的,而是由于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应家长的要求而教。一方面,家长要求按原来的初等学校的方式教授读、写、算;另一方面,当时英国贫民、工人阶级儿童的教育被限制在8岁以内的幼儿期,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就必须参加各种形式的劳动而谋生。这种现实是怀尔德斯平改变不了的。

怀尔德斯平幼儿学校的最高目标在德育方面,主要在于防止贫困儿童的品格堕落,排除虚伪、下流、贪欲、残酷、粗暴等不道德行为,培养爱怜人、服从父母、守秩序、正直、勤勉、节制、尊重私有财产等道德上和宗教上的德性。德育的基本原则是“爱”,主张对儿童与其惩罚不如奖赏,注重了解儿童的性格和气质,不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不使用体罚,肯定以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

怀尔德斯平对幼儿学校的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教师首先要具有“受人欢迎的风采”“生气勃勃的气质”“很大的忍耐性、温顺、坚韧、冷静、精力旺盛,具有关心人性的知识,尤其是虔诚——朴素的、诚实的、而且实际的虔诚”以及具有若干音乐知识。他反对幼儿学校的教师全部是女性。他还号召幼儿学校的教师要致力于不断研究幼儿的心理。

怀尔德斯平允许为上层阶级的孩子们设立育儿室或专门学校。对于新设立的幼儿学校,他设想了三种具有阶级差别的幼儿学校制度:一种是“为交学费的中产阶级设立的”;一种是“为每周交2或3便士的熟练工设立的”;一种是“免费为贫穷而没有文化的人们设立的”。

怀尔德斯平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英国贫民幼儿的教育事业。在普及幼儿学校,改进幼儿教学工作,极力主张教师要研究儿童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对19世纪欧美各国的幼儿学校运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三)英国政府的幼儿学校政策

英国国家和幼儿学校的关系,是围绕着国库补助产生的。1833年英国开始实行教育方面的国库补助政策。1840年8月枢密院教育委员会视学官首次发出关于幼儿学校检查项目的训令,这时幼儿学校才真正成了国库补助的对象。根据训令有如下的检查项目:学校设备、娱乐和身体练习、劳动、艺术模仿、学习音标、自然常识、阶梯教室的教学和纪律等方面。视学官所提出的这些项目也可看做是当时大多数幼儿学校状况的总结。同时,也表明了国家对幼儿学校的设备、设施、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态度。可见要接受国库补助的幼儿学校,受到了很大的控制。在这个检查项目里,提出了实物教学、排斥死记硬背、重视理解的教学主张,显示了时代的倾向,但同时又重视阶梯教室的教学,重视读和写,把娱乐活动限制在休息时间以内,反映了怀尔德斯平传统教育方式的倾向。当时受国库补助的幼儿学校,必须接受政府的监督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