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7世纪,西欧各国小说以法国产生较早。随文艺复兴之后出现的是古典主义小说,其主张用典雅的民族规范语言去写作。它首先在法国君主专制的政权下形成,并得以充分发展,而后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欧洲其他国家。由于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提出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因而有古典主义的名称。古典主义小说的兴起使西方小说语言得到了一次大幅的提高。不过古典主义文学在诗歌和戏剧的领域里成绩显著,在小说方面实力不强。
17世纪中后期,法国古典主义兴起,逐步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文学思潮,并影响全欧,一直持续到19世纪初。主要特征有:(1)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拥护王权,主张国家的统一;(2)思想上崇尚理性,要求以理性来克制个人情欲;(3)艺术上摹仿古代,重视格律,追求宫廷趣味;(4)要求严格的规范化的艺术形式。
巴洛克文学起源于意大利和西班牙,兴盛于法国。在法国,巴洛克文学自16世纪后期兴起,17世纪初进入活跃期,到30、40年代产生了许多有一定艺术价值的作品。主要特征有:(1)对世界和生活的丰富性的官能感受和把这种感受纤毫无遗地表现出来的欲望;(2)拒绝理性,拒绝古典主义;(3)风格夸张,语言雕琢;(4)在叙事手法上多依靠意外事件的插入,以偶然性的情节改变叙事的方向和线索,以造就复杂感和丰富感。
17世纪英国文学以体现清教思想的作品最为出色。主要成就是以弥尔顿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文学(亦称清教徒文学)。清教是基督教新教的一派,16世纪60年代形成于英国。主张从国教会中清除繁琐的教仪、教阶制度,提倡教徒过“勤俭清洁”的简朴生活,追求道德上的纯洁与完善。60年代到80年代末,小说方面的代表是约翰·班扬。他的代表作《天路历程》批判了复辟时期的现实生活,反映了广大人民对复辟王朝的不满。但作品的宗教寓言性质使小说显得枯燥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