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瑟·叔本华(1788—1860),德国哲学家,通常被视为悲观主义者。他以著作《意志与表象的世界》而闻名。叔本华明确地阐述了一种双面理论来理解我们的现实世界。它指出,世界由意志与表象组成,它们同时存在又相互区别。叔本华赞成悲观的哲学主义,把生命视为不幸的,无意义的,充满痛苦的。但是,通过更进一步审视,他的哲学和东方的思想相呼应,特别是印度教和佛教。他的思想广泛地影响了哲学、心理学、音乐和文学等领域。
骄傲
我们在上一节所讨论的人性愚昧,由这种愚昧繁殖出了三个嫩芽:那就是野心、虚荣和骄傲。虚荣与骄傲间有下列的不同:骄傲是自己对自身在某特殊方面有卓越价值的确信,而虚荣是引起他人对自己有这种信任的欲望,通常也秘密希望自己亦终将有此确信。骄傲是一种内在的活动,是人对自己直接的体认。虚荣的人希望自外在间接地获得这种体认。所以自负的人常是多话的,不然就是沉默而骄傲的。但是自负的人应该晓得即使他有满腹经纶还是不说的好,因为持久的缄默比说话更能赢得好评。任何想假装高傲的人不一定就能骄傲,他多半会像其他人一样,很快地丢弃这种假装的个性。
唯有对自己卓越的才能和独特的价值有坚定、不可动摇之确信的人才能被称为“骄傲”,当然这种信念也许是错误的,或者是建立在一种偶然的传统的特性上。对一切骄傲的人,也就是对当前有最为迫切要求的人。因为“骄傲”是基于一种确信,所以他与其他不是由自己裁决的知识相似。骄傲的最大敌人——我的意思是说它最大的阻碍——是虚荣,虚荣是企图借外在的喝彩来建立内在的高度自信,而骄傲却基于先存有此种强烈的自信才能成立。
通常“骄傲”总是受到指责;可是我想只有自己没有足以自傲之物的人才会贬损“骄傲”这种品德。我们看到世俗的鲁莽与蛮横,任何具有优秀品格的人,如果不愿他的品德永久被忽略,就该好好正视自己的好品德;因为假如一个品德优良的人,好心地无视自己的优越性,依然与一般人亲善,就好像自己与他们一样,那么用不了多久,他们便会坦白而肆无忌惮地把你看成他们的同类。这是我给那些具有高贵品格——一种出自人性优越之人的劝告,尤其当此种优越性不像名衔、地位那样人人可见时应该如此。
当谦虚成为公认的好德性时,无疑地世上的笨人就占了很大的便宜;因为每个人都应该谦虚地不表现自己,世人便都类似了。这真是平头的平等啊!它是一种压制的过程,因为这样一来,世上就好像只有笨人了。
(张尚德 译)
【注释】
[1]选自《外国散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