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在欧洲被称为理性时代或启蒙时代,这个时期产生了全欧性的思想运动——启蒙运动。英国是启蒙运动的发源地,法国是启蒙运动的主战场。启蒙思想家们把启蒙:教化民众看作改造社会的基本途径,把非理性作为反对封建制度和宗教权威的武器,提倡自由的科学精神,肯定人类的进步思想。在思想上以“理性崇拜”为核心,主张“自然理性”,反对君主王权。在文学上,他们把文学创作当作是宣传教育的有力工具,常常深入浅出地把深奥晦涩的哲学思想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以图唤醒人民起来反对封建制度和宗教迷信。因此,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被称为“启蒙文学”,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强烈的哲理性和社会分析性。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启蒙文学”并不是如浪漫主义文学或者自然主义文学一样是一种划分严谨的文学流派,而是席卷并盛行于整个欧洲的启蒙思想在文学上的延伸和体现。
这个时期的散文呈现着一种明显的繁荣和发展的态势,基本上都渗透着崇尚个人自由、崇尚回归自然、宣传开明君主制或者君主立宪制的思想。另外,新闻事业开始逐步兴起,涌现了很多的定期刊物。并且,在报刊上产生了一种“人物状写”(又称“人物素描”)的方法,而后成为“期刊小品”,其内容多是对人生和社会的探讨,对于促进思想的启蒙运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表达方式和文笔上,由于思想的活跃,题材和体式的多变,也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这个时期的报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其中最具有影响、文学价值最高的是艾迪生和斯蒂尔班的《闲谈者》和《旁观者》。艾迪生散文的风格文雅而不炫耀,亲切而不俗套,单纯而无顾虑,精致而不雕琢,是一种属于中间风格的模式。斯蒂尔作为报刊的编辑人,他用巧妙的文字向读者讲述社会上的种种趣闻,探讨合宜的举止、趣味,为新兴的中产阶级提供了思想、修养、利益的规范,并通常是以有趣的故事、插曲来说明并传授,引人入胜。因此,这些满足新兴阶级对新的社会生活准则的迫切要求的作品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深受欢迎。
18世纪后期,欧洲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中产生了一种新的文艺思潮,即感伤主义文学,这种思潮的发源地在美国,因英国作家劳伦斯·斯泰恩的小说《感伤旅程》(1768)而得名。这派作家夸大感情的作用,细致地描写人物的心情和不幸的遭遇,以引起读者的同情和共鸣,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劳动人民的怜悯之心,具有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与要求。他们常以生、死、黑夜、孤独等比较阴郁的词语为核心素材,抒发了自己的哀思和失意,格调哀怨,语言晦涩,充满了悲观失望的情调。感伤主义文学流传到法国、德国和俄国,影响了一大批作家的创作风格,其中最著名的感伤主义作家有英国的劳伦斯·斯泰恩和詹姆斯·汤姆生、法国的卢梭、德国的歌德、俄国的卡拉姆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