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17世纪散文(1 / 1)

外国文学 张景华 570 字 2天前

17世纪,资本主义在欧洲各个发达国家均有所发展,但是由于政治、经济、思想的差异,呈现出一种不平衡的发展状态。文艺复兴的动**和纷争已成历史,取而代之的一种相对统一稳定的生活,人心思定,遵循理性与秩序的思想开始逐步占据上风,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历史文化氛围。在文学领域,人文主义文学虽然仍有余波,但此时的古典主义已成为当时文学创作的主要潮流。古典主义思潮是资产阶级和封建王权相结合的社会产物,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和样板,故称为“古典主义”。古典主义的哲学思想基础是笛卡尔的唯理主义,在创作理论上强调模仿古代,主张用民族规范语言,按照规定的创作原则进行创作,追求艺术的完美形态。

古典主义文学最早出现于法国,法国为古典主义思潮的诞生提供了最适宜的土壤。封建君主制确立于16世纪,到了17世纪,法国已经成为欧洲强盛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国家。中央王权在要求全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高度统一的同时,也没有忽视对文学艺术的监督与控制,古典主义正是在这种条件下应运而生的。并且,这种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文学思潮逐渐波及其他国家,成为17世纪后半期欧洲文学的主潮。正是在这一时期,高乃依、拉辛、莫里哀、拉封丹等法国古典主义文学巨匠把自己的名字写入了人类文化的史册。而遵循这种理论创作出来的古典主义文学作品,在这片国土上大放异彩。另外,体现贵族审美观念的沙龙文学和代表下层市民思想趣味的人文主义文学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人文主义文学也就是市民写实文学,它继承了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理想,摒弃了中世纪梦幻、象征的创作方法,自觉地运用现实主义方法,真实地描写现实生活,文字中呈现出一种乐观、粗犷的精神。

古典主义文学一方面继承并发展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传统,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主张文学反映生活,注意人物的心理分析,具有朴素、和谐、整齐的审美观点。另一方面有着为王权服务的鲜明倾向,崇尚理性,缺乏个性,设置了很多新的清规戒律。因此,讲究礼貌和培养绅士风度便成为了时髦的社会风尚,而这也成了许多散文作家的主题,成为非小说性散文绚丽多姿的花朵。

而到了17世纪80年代之后,发生了文艺大论战的“古今之争”,古典文学便逐步走向了衰落。“古今之争”的争论焦点主要为作家应该崇古还是崇今。1687年1月27日,文学家沙尔·佩罗在法兰西学院朗诵他的诗作《路易大帝的世纪》,肯定现在作家比古代希腊罗马作家并不逊色。这个大胆的意见一经提出便立即引起文学界的权威人士布瓦洛、拉封丹、拉辛吕耶尔等人的反驳。与佩罗持相同观点的有著名作家丰特耐尔、法兰西学院的大部分院士等,双方对垒直到18世纪初。古今之争是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发起的挑战,标志着古典主义的衰落和启蒙思潮的即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