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培养能创造幸福生活的现代公民(1 / 1)

情景再现

人生追求什么

2012年,自称“中国互联网有钱又有名的第一人”的风云人物——搜狐董事局主席张朝阳,在压力之下,一度陷入精神危机。这一年,用张朝阳的话形容,是自己“最悲催”的一年。焦虑、抑郁,精神常常处于一种外人无法理解的恐惧状态。“我有很多恐惧,但都没办法描述……脑子里的一些虚妄的想法赶不走,这种想法非常恐怖,以前用脑过度导致脑子出现一些死循环。”

如何解释这种精神状态?张朝阳认为,成功之后被媒体追捧,导致自己出了点问题。“成功者往往要求什么东西都必须按照自己的意图走,我变为更加完美主义者,想要控制事情的结果,甚至认为我可以活150岁。”

用2012年最火的一句流行语“你幸福吗”来提问张朝阳,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幸福跟钱多少真的没关系”。重压之下,张朝阳开始闭关,他在痛苦中探索,求助于心理医生,甚至在哲学中寻找自己焦虑的原因。

这样闭关一年多后,张朝阳的心结解开了。“以前我认为生活享乐太有意思了,我还想能不能什么时候退休算了,搜狐交给别人去打理,我就整天坐着大飞机,去巴黎喝咖啡。”但现在他的心态发生了变化,“人心总要有个依处,工作是人生快乐的一部分,我现在面对工作是更淡定的状态。”

(摘自赛迪网,http://people.techweb.com.cn/2013-03-05/1280463.shtml,作者:王晶)

读了张朝阳的这个故事,请您思考:什么是人生的成功?通过教育,我们要过什么样的人生?

悦读明理

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教育是国家富强的力量源泉。没有一流的教育,就没有一流的国家。教育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现代化基础水平的重要标杆。“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这是电影《天下无贼》里的一句调侃,却道出了一个真理:单位之间的竞争、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兴业。人才是国家的第一资源。没有知识创造的竞相喷涌、千百万各类人才的脱颖而出,社会就不会生气勃勃,国家又何谈繁荣富强?学校是人才成长的摇篮。我们说教育托起民族的梦想,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指教育为民族的未来培养、储备了千千万万的人才。历史表明,只有加快发展教育,才能把我国沉重的人口压力变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使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迈进。有了强大的人力资源,有了宏大的人才队伍,中国梦就会飞得更高、更远。

教育能改变人的气质,转变社会的风气,塑造一个民族的品格。教育是民族振兴的重要基石。民族振兴的关键是要弘扬中国精神。民无魂不立,国无魂不强。一个民族的强大不仅表现于物质的发达,更体现为精神的强大。中国梦只有闪耀着思想的光芒、精神的魅力,才更有吸引力,并将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为民族立魂。它通过语文、历史、社会等人文学科显性的课程内容,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通过课堂教学方式、学校文化氛围等隐性因素,塑造着我们共同的价值观和精神基因。由此,我们每个人无论天南海北,无论贫富贵贱,无论男女老幼,只要是在中国接受教育,就都拥有一种共同的精神语言,从而在情感上、精神上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也正因为拥有这些相同的精神基因、情感信念,我们才可以自豪地宣称:“我是中国人!”有了这样的民族自信、民族信仰,我们的精神才会强大。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民族情怀与世界胸襟相通相融,中国梦与世界梦和谐共舞。建立民族精神信仰的同时,我们也要面向世界,做一个眼界宽广、胸襟博大的大国公民。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它关系着每个人的生存发展,寄托着千家万户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希望。教育是人民幸福的根本途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办好教育,就是为百姓造福。实现中国梦,为民造福,也必将涌现一批批教育县长、教育市长、教育省长、教育书记。教育实现人民幸福梦,根本在于促进人的现代化。现代化是中国近代以来最紧迫的课题。党的十八大展望了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美好前景。现代化的基础在于人的现代化,关键在于教育。通过建立起完备的国民教育体系,实现教育公平,我们每个公民都得以接受系统的现代教育,为未来生活、工作、事业做好知识技能准备,更重要的是,由此我们形成了现代价值观和思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公民。“普遍地启蒙大众,那些对身体和思想的专制与压迫就会像拂晓的邪恶幽灵那样消逝。”思想的独立与自由,是现代公民幸福生活、幸福创造的前提和基础。

链接

不要成为思想短视的人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的还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可是多么遗憾,许多教师常常忘记了这一点),因此,他的主要的智慧努力就不应当用到记忆上,而应当用到思考上去。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

200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五章“教育教学”第三十四条规定:“教育教学工作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就是说,今后教师教育教学的第一任务,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学以致用

19世纪德国史学大师蒙森认为,大学、军队和关税是德国崛起的核心因素。请收集有关材料,了解、分析在德国近代崛起的过程中,教育发挥了怎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