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普及教育实施的方法(1 / 1)

1.小先生制

在陶行知看来儿童是中国实现普及教育的重要力量。基于旧中国当时的国情,要像资本主义国家这样举国家力量来实施普及教育难度非常大,因此他提出“即知即传”的“小先生制”。“小先生制”指人人都要将自己认识的字和学到的文化随时随地教给别人,而儿童是这一传授过程的主要承担者。尤其重要的是“小先生”的责任不只在教人识字学文化,而在“教自己的学生做小先生”。由此将文化知识不断延绵推广。先生在“从穷人教育想到穷国教育”中提到,旧中国的教育就是教人做“守知奴”,一家人辛辛苦苦的劳动供一个小孩上学,等父母脊背驼了,兄弟姐妹短命死了,吃着没知识人的饭,还嫌人家不卫生,受人栽培和恩惠还骂人愚笨。这条教育之路是灭亡之路。生命之路应该是学生日里学的知识和技能,晚上便献于父母,教导弟弟妹妹。先生提倡要普及自动工学团。自动的意思就是大众自己干,小孩自己干。自动教育是教大众自己干,教小孩自己干,不是替代大众、小孩干。以大众的工作,养活大众的生命;以大众的科学,明了大众的生命;以大众的团体的力量,保护大众的生命。工学团是一个小工场,一个小学校,一个小社会。在先生看来,小到一个家庭、一间店铺,大到几百人的村庄,几千人的工厂,甚至几万人的军队,都可以建立工学团。在这个工学团里,人人都是先生,早上在工学团里学的知识,晚上就可以教自己的家人和其他人。

“小先生制”主要是为了解决普及教育中师资奇缺、经费匮乏、谋生与教育难以兼顾、女子教育困难等矛盾而提出的。陶行知先生的“小先生制”是基于当时旧中国的国情而提出的,但实际上普及教育只靠“小先生制”还是不够,主要还是要依靠国家的力量,办师范教育才能解决普及教育的师资问题。我国在清朝末年清政府开始意识到师范教育的重要性,民国初期师范教育得到民国政府的重视,但是直至1930年,据有关资料显示,中等学校教师中师范大学毕业者只占4.39%,高等师范学校毕业者只占11.42%,二者合计不及16%,其余80%以上的中学教师都没有受过教育专业的训练。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师范教育依然是一波三折,反对师范教育的呼声从未间断。

2.普教教育要用国家法令来强制执行

陶行知先生认为“文字教育应预令强迫。预令强迫之功用在提醒一般不识字的民众自动地去请人教,以往的民众教育好像是求人来学。预令即下,民众对于知识的消极的拒绝,可以转变而为积极的追求。”陶行知先生提出“劝导与强迫”并行,要三管齐下,即强迫兴学、强迫教人和强迫求知,形成人人要读书,人人有书读。“婆婆不许媳妇上学,老板不许伙计读书,司务不许徒弟看报,工厂经理不许工人求知识,士大夫不许儿子教穷孩子,这是小先生所碰到的五个大钉子”,陶行知先生认为阻碍民众求学的人是新中国之罪人,应该立法保护民众求知的权利。陶行知先生在留学美国期间,师从杜威等著名世界教育家,亲身体会到旧中国教育和欧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欧美发达国家在20世纪初就开始通过立法来保证初等教育的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于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并于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其中第十一条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实际上我国在2000年才基本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3.根据国情来制订普及教育计划

陶行知先生在《普及教育运动小史》中讲:“民国”十九年春天,我曾一度草成一个二十年内完成的普及教育计划。这计划曾由教育部提出全国教育会议通过。与这计划同时提出的有一个成人补习教育初步计划。成人补习教育初步计划之所以不能实行,是因为被一不懂事的官剪去一段重要的办法,成了一个残废的计划,所以失了效用。那二十年内完成的普及教育计划之所以失败,却是我自己的错误。我写那计划的时候,以为中国既系从农业文明渡到工业文明,便误认每年工业之进展,足以应济教育普及率逐渐增高之需要。我们的幼稚的工业在帝国主义高压未曾铲除以前绝不许我们存这奢望。那时我对于儿童大众的力量还没有正确的估定,对于学校式的传统教育还没有彻底的看破,这些都是构成那个普及教育计划根本失败的重要因子。现在我们所发起的普及教育是建筑在极困难的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它是一个农业国的普及教育方案。假使工业文明暂时没有多大的进展,教育仍有普及的可能。正因为这次普及教育方案的失败,才有了后面陶行知先生提倡的小先生制。陶行知先生认为:农人最好的先生,不是我,也不是你,是农人自己队伍里最进步的农人;工人最好的先生,不是我,也不是你,是工人自己队伍里最进步的工人;小孩子最好的先生,不是我,也不是你,是小孩子队伍里最进步的小孩子。因此,陶行知先生认为在旧中国的国情下,普及教育就应该让最好的农人、工人和小孩子来当老师,早上学习的晚上就可以教人,也不需要国家的经费支持就能把教育普及开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对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作了以下的概况: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活,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完全落实。先研究我国教育目前的发展状况再来对症下药,这和陶行知先生的根据国情来制订普及教育计划是一脉相承的。

4.普及教育需要全国财政支持

陶行知先生在《教育者之机会和责任》中指出:“中国现在受教育有三桩不平均的地方,女子教育、乡村教育和老人教育。”“不平均是城乡学校的相差,城里学校林立,乡下一个学校都没有。以税赋论,乡下人出钱,比城里人多些。他们的代价,至少也应当和城里人平均。故乡村教育,应为教育者所注意。”先生明确提出为政者应重视对乡村教育的经费投入。在旧中国,本来教育投入就严重不足,再加上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距,导致普及教育无法真正实施。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但中国的教育依旧面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城市里,优质教育资源相对集中在某个区域,导致学生的择校问题,甚至推高了房价。在一些县城里,乡村里的学校人去楼空,大量的学生都往县城里集中,为了方便小孩读书,许多父母情愿多花钱也要在县城租房照顾子女读书。国家仍然需要扩大对教育的财政支持,并且在教育资源的分配方面也要做到公平公正,尽量实现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根据国家财政部的资料显示,我国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基本达到中等收入国家的教育投入水平,与高收入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4%的经费里面,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被浪费的教育经费也不在少数。投入到位了如何用才能有利于教育均衡发展也是各级政府的教育部门面临的一大问题。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2]顾明远.中外教育思想概览[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

思考与练习

1.陶行知普及教育的对象和内容是什么?今天有何现实意义?

2.什么叫“小先生制”?从教与学的层面谈其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