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创造教育,抛开学生主观的层面,需要教师和环境予以紧密配合。从教师的层面看,需要他们具备一定的创造素养,具有从事创造教育的能力。从环境的角度看,创造教育需要获得来自学校、社会、家庭的支持。
(一)从教师层面落实
1.培养创造型教师
培养创造型的人才需要培养一支具有创造教育能力的教师队伍,需要一支能胜任创造教育的师资队伍。陶行知在《第一流的教育家》中指出教育家必须“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教育者应以自身的创造意识、思维及能力等去感染、带动学生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
(1)创造型教师应具备下列特征:具有创造的教育观念、创造思维能力及创造性格;善于根据具体的教育情景,运用各种教育方法,发现培养创造型的人才;在教学中注重创设民主、和谐、宽容、理解的教学气氛,等等。
(2)教育者首先要受教育,要有胆识有魄力有新观念的教师。教师应牢固树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学相长”“言行一致”“自化化人”的观念,不断追求新知,勇敢追求真理,才能不断进步创造,产生教育的创造力,最终达到“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不学习、不善于学习的老师是不能胜任创造教育的。
(3)创造型的教师要具有很强的创造意识。即拥有现代的开放的教育观念,能深刻认识到创造教育的重要性,自觉地献身于创造教育,思想解放,勇于创造,不封闭保守,不墨守成规。
(4)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必须具有创造能力。只有创造型教师才能实施创造教育,才能培养创造性的学生。陶行知强调:“教师要胆量放大,将试验精神向未发明的新理贯射过去,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碍,不怕失败,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奥秘新理,一个个的发现出来”。
2.树立创造的教育观
陶行知的教育观与传统的教育观完全不同,他的出发点是让人民大众受教育,培养人民的创造能力。今天实施创造教育,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用创造的教育观指导教育活动。在进行素质教育时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素质,提高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思维、创造能力,塑造创造型人格,造就创造型人才。具体而言,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树立正确的人才质量观。摒弃过去以知识多寡、分数高低、学历高低来衡量人才的标准,树立培养具有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和开拓创造能力的人才质量观。
(2)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式,启发学生积极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养成善于独立思考,勇于批判和创造的习惯。
(3)树立科学的教育价值观。彻底改变学而优则仕的教育观,树立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观念,力争在实现教育价值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自身潜力,发挥学生的才能。
(4)积极进行文化创造。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创造与提高。在创造教育的过程中,要选择、传递并创造最适宜于创造力发展的文化观念,在吸收、借鉴世界先进文化成分的同时,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扬弃。
3.遵循规律开展创造教育
创造教育实施的原则。陶行知强调实施创造教育要因材施教,要给儿童适当的营养,解放儿童的空间,创设民主的环境,教会儿童学习的方法。在实施创造教育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则:
(1)层次性原则。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确立不同的创造教育目标,设置不同的创造教育内容和途径。具体而言,就是对小学、中学及大学几个不同阶段的学生,针对各个层次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适应性的创造教育。
(2)基础性原则。创造能力的形成并非凭空产生,它的产生和发展必须有坚实的基础。首先是生理基础,在对儿童进行早期教育时,要注重开发其智力,为创造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是知识基础,没有坚实的知识基础,想进行创造活动无异于异想天开。因此,进行创造教育必须引导学生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
(3)开放性原则。创造教育的开放性首先体现在教学内容上。及时补充新的科学研究结果及新的科学理念,引导学生去探索新知识。其次体现在国际化方面,必须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吸收、消化世界各国先进的技术和文化。再次体现在教育者、教育方式及途径的开放性等方面。
(4)启发性原则。即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创造能力。
(二)从环境层面落实
营造培养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创造能力、创造人才的优良环境,是挖掘和发展青少年创造力的重要条件。良好环境的营造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参与。
1.需要社会环境的配合
创造环境的创设需要政府利用有效的舆论手段引导全社会形成正确的人才观,激励创造风气。陶行知认为要使人们的禀赋得到发挥,学问得到长进,事业得到发展,就必须“创造追求真理之气候”。并指出“追求真理之热忱”“有赖于集体或彼此之鼓励”“但所赖以追求真理之文化养料之配合则有待于创造”。
2.需要学校环境的配合
实施创造需要学校树立全新的教育观、人才观。其中最关键的是彻底摒弃应试教育。陶行知痛斥应试教育“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学校是变成了会考筹备处。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不必教,甚至不教”,把青少年学生变成了“书呆子”“文化奴隶”。时至今日,陶先生痛斥的种种应试现象有过之而无不及,成了扼杀青少年创造力的罪魁祸首。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分而学,师生唯分是求。不能彻底摒除应试教育的观念,就不能把学生从应试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就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3.需要家庭环境的配合
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学生创造活动的开展,独断、专制的气氛有碍孩子创造精神及创造能力的发展。陶行知先生说“创造的教育是以生活为教育,生活教育的宗旨包括培养创造力”。家长应营造民主与宽松的家庭环境,引导孩子进行发散性思考,鼓励他们对生活进行各种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