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综合国力的竞争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人才创造力的竞争,我国历代领导人都特别重视民族创造力的培养。江泽民指出:“创造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九次院士大会上提出走中国特色自主创造道路的4点要求:一是必须把提高自主创造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首要任务;二是必须以制度创造促进科技进步和创造;三是必须培养造就宏大的创造型人才队伍;四是必须以创造文化激励科技进步和创造。习近平在2015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强调:“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劳动者的知识和才能积累越多,创造能力就越大。”三位领导人的讲话表明培养创造性人才已经成为当前教育事业的主要任务。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深刻阐述了创造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对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大的影响。
(一)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重点之一是实施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对推进素质教育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陶行知认为应试教育最大弊端就是扼杀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质,而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必须清除“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倾向。目前,我国在教育领域普遍存在应试教育的现象,不利于创造人才的培养,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及其相关实践为教育制度的改革和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和宝贵的经验。
具体而言,陶行知极力反对按照一定的格式、规定的目的开展教育活动,主张“以社会为学校”“学校和社会打成一片”,强调社会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些观念对传统教育有强烈的针对性,它对划一的课程、教材、进度、考试以及单一的课堂授课制的大一统教育模式予以鞭笞,从而引导我们批判新中国长期以来注重书本知识灌输而忽视社会实践的封闭式教育模式,进而采用启发、自动、手脑并用、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改革目前满堂灌、填鸭式、题海战术和大运动量训练的应试型教学方法,着眼于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宏观上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在微观上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来改变教育观念和统筹课程的安排和教学。
(二)推动师生关系的变革
民主是创造的催化剂。陶行知认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创造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环境,创造教育才能面向全体学生,才能使广大民众的创造潜能得到发挥。在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启示下,教育出现了两个变化:
——教学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向重“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因此我们要重视自主学习,要教会学生自己学,主动地“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这样才能让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师生关系由家长专制型转变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往的民主型关系。陶行知运用民主理念,继承和发扬了教学相长的传统,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合作、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教学过程的实质是交往,交往的双方有师与生、生与生,他们都是活动的主体,是完全平等的,交往是互动的,也是互惠的,在平等交往中实现师生、生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三)推动教育改革
1.变革教学管理
把传统教育僵死、缺乏活力的教学管理制度变革为创造教育灵活、充满生机的教学管理制度,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
——教学管理方面,树立启发诱导、开拓进取的教风和培养勤思多问,探索创造的学风。这需要学校科学制定鼓励师生发明创造的奖惩制度,设计若干定量、定性指标,对师生的创造能力进行评定,奖优罚劣。在师资管理方面,要安排教师进修或鼓励自学创造教育学,使他们掌握创造教育学的原理和方法,提高创造教育的理论水平。还要大力提倡教师从事创造实践活动。一方面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校内科研项目,策划校园各项工作的创造,一方面要鼓励教师在完成校内教学任务的前提下,积极参与社会创造活动,不断积累创造的经验。
——教材建设方面,由于我国创造教育刚刚起步,创造教育的教材奇缺,满足不了教学的需要。解决这个问题,既要求国家抓紧时间组织力量编写优秀教材,也应当允许前沿理论与技能以灵活的方式进入课堂。
——实验设施管理方面,除了要继续加强理工科实验室、实习工厂的建设和管理之外,还应创建文科管理策划实验室和文艺创作实验室,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进行创造实验,使所学的创造知识运用于实践之中。
2.改革教学内容 拓宽学生知识面
广博的知识修养,是创造力智慧之花盛开的沃土,特别是在当今各学科相互渗透、综合发展的趋势下,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让文科学生学些理工科等自然科学的知识,而让理工科学生学些社会学科和人文学科知识,使他们开阔知识视野,为创造力培养奠定坚实的基地。为此,要求学校增设创造类课程,诸如创造教育学、创造学、创造心理学、思维科学、创造性思维方法和创造技法等课程,以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仅此还不够,还需要促进学生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发展,使学生得以通过非逻辑思维的功能进行创造,通过逻辑思维的功能加以论证,这样就能双管齐下而保证创造的有效性。传统教育重逻辑思维而忽视非逻辑思维,使学生缺乏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创造人才不仅要求具备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也要求具备良好的非逻辑思维能力,因此需要加强这方面的教学,重点突出形象思维,想象思维,直觉、灵感思维和发散思维。
还需要排除非智力因素的干扰。非智力因素是创造力形成的心理保障,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献身于科学事业的敬业精神、友好协作的团队意识、激发求异的浓厚兴趣,以及不怕风险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意志,提高创造性心理素质。
3.改变教学方法
——首先,改注入式为启发式。在创造教育中,启发式教学最重要的方法是探索法,即首先由教师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通过启发诱导,使他们按知识的重演律,重新品味前辈获得这些知识最精彩过程,探索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再由老师加以讲解和评论。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不仅能获得新知识,更重要的是接受了胆略、意志和思维方法等方面的锻炼,培养了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很好地把继承和创造结合起来。
——其次,改“一刀切”为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造力的有效方法。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特点、优势、爱好和兴趣,采用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把握好广度、深度和难度,使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各具特色的发展。
——最后,改“以课堂教育为中心”为课堂、实践并重。课堂与实践并重,是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根本教学方法。课堂教育以学习创造的理论知识为主,实践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主,两者并重,就可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创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创造能力。鉴于传统教育轻视实践,更应抓好实践环节,除了要继续抓好学生的实验、实习、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之外,还应开展科技小发明、管理模拟策划和文艺创作活动,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
4.改进考试评分制度
评价学业效果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创造教育的考核应当提高创造性题型的比重和难度,从量和质两个方面考核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创造能力的强弱作为评分标准,科学地测试出学生的创造能力的高低和特长指向,然后针对不同特长的学生采取适当的教育以促进其潜能的挖掘。
在命题时,可以采用两种主要方式。一是根据事实编写案例,让学生根据创造学的原理进行分析,指出案例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从中得到启迪,激发创造潜能。一是提供事实,让学生根据创造学原理进行模拟创造,使学生从中得到锻炼,提高创造能力。
考试形式应以开卷为主,避免死记硬背,让学生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创造性的构思上,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考核成绩应包括创造理论成绩和创造实践成绩两部分。对于创造实践成绩,应根据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指标体系进行考核。最后根据创造理论成绩和创造实践成绩,综合评定学生创造能力的总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