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实现了从“学涯”到“职涯”的顺利转化,我们在成功的道路上就迈出了第一步。
一、面对现实,转变角色
角色转变其实是伴随一个人的整个职业生涯的,如就业、再就业、创业,岗位升迁,体制、机制改革,组织变革等。由于角色的不同,不同时期角色的转变程度和要求也不一样。大部分大学生就业前的身份一直是学生,学习是主要任务。而就业的主环境是社会和工作单位,胜任和进步是目标,业绩是主要任务。所以,社会和用人单位都十分重视大学生从“学涯”到“职涯”的角色转变,大学生本人更要重视这一重大转变,并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和处理转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先认同,再适应
为顺利实现从“学涯”到“职涯”的转变,大学生首先要树立“先认同,再适应”的就业思路。在大学生进入工作单位之前,单位已经建立了基本完善的规章制度,执行着行之有效的管理流程,并形成了组织特有的文化,大学生刚到单位对工作不适应是正常的,但不要见问题就先评头论足,其实你所看到的问题是不全面的,更不要碰到困难就发牢骚,其实你所碰到的困难正是需要你去克服的,也可能就是你所在工作岗位的内容和职责。所以,大学生刚到单位工作,首先要认同,并在此基础上尽快地适应,才能尽早融入组织和团队,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创造业绩。
【案例】
从那片纯净的课堂到如今复杂多变的社会
下面是一位毕业将近两年的大学生对“‘学涯’与‘职涯’的转变”的描述。
……
结束实习工作后,我开始总结我在工作中的优点与缺点,从中吸取经验,取长补短。没过多久,我就以在网上投递简历的形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第一份工作——中国×××科技服务中心技术处助理。从面试到进入工作状态,我都表现得非常好。那个时候,我真的把自己当作大人一样看待,不再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小毛孩儿”了。我在工作中也没有遇到什么困难,而且通过钻研学到建立网站的很多技巧,通过锻炼体验到做项目的辛苦,通过单位举办的大小活动了解到沟通的重要性。然而正当我信心十足准备迎接更大挑战的时候,领导却找我谈了一次话。领导的意图很明显,想让我做业务。其实这是一件好事,但在当时却让我很不舒服,因为在我的意识里,做业务是一个非常辛苦又很难出成绩的工作,不如做行政踏实。这让我很矛盾,这关系到我的发展,妈妈说:“女孩子做点稳重的工作踏实些。”爸爸说:“年轻人,各方面的工作都要去尝试,去闯闯也好。”亲戚说:“自己投资做点事情也好。”身边的朋友也都是各执一词。其实他们说的都是很现实的问题,再回过头来想想自己的现实:行政的工作固然踏实,却没有挑战性。在投资方面我更没有什么经验可谈。所以我最终选择了做市场。刚开始我完全摸不着头脑,于是我参考了很多成功人士的案例,查看了很多书籍,受益匪浅。我清楚地记得我打出第一个电话时紧张的感觉,挂了电话之后完全不知道自己说了些什么,思路也不是很清楚,从此我知道要想通过电话和客户交流就一定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想好客户会提到的任何问题,这就需要对所发展的项目了如指掌。之后我从电话营销发展到拜访客户,这样一步步稳扎稳打地走过来,我收获了很多的客户资源,对于项目发展也有了很深的认识。从那时候开始,我越来越自信了,我想我的选择是对的,领导的意图也是正确的,他们在我身上发现了我的优点,试图将它发扬光大。原来,我真的很适合和客户打交道,很适合做市场。每天我都在接触不同的人,接到不同的电话,每天的新鲜感让我感到工作很充实,因此在我内心深处一个坚定的信念油然而生:挑战吧!去勇敢地迎接每一天!就这样我在中国×××科技服务中心的发展越来越好,也引起了相关领导的重视。
时间如流沙,回想大学毕业至今两年的光阴,这两年来的风风雨雨,在很多过来人看来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但对我而言,却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在我走过来的一路上,每一个地方都给予了我很多的东西,那些是我在学校里、课本里无法学到的,社会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大学。我们从一个大学走入另一个“大学”,从一个学子转变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转变中我们有幻想,有挫败,有压力,更有机遇。少些幻想,失败了立刻爬起来,将压力变为动力,把握每一次的机遇。我想,这些都是我们最大的财富。
……
小丽
点评:小丽同学对就业后角色转换的心态是积极的,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我们应该这样想,好工作应该是适合我们的工作,具体点说,应该是能给我们带来我们想要的东西的工作。是的,积极的人会从焦虑中得到动力,而消极的人只会因为焦虑而迷失方向。只要是我们做的选择,就应该去尝试并付出努力。
(二)主动的心态,平常的心
大学生刚到单位工作,需要有一颗平常心,以主动的心态去面对所发生的一切。
【案例】
某外语专业的应届大学毕业生的一封邮件
黄老师:
……
我依然就职于我毕业后就进入的单位——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每天的生活简单而又充实,工作半年来的收获与成长也颇多,但最大的收获是我懂得了什么是忠诚,什么是从一而终,这并不是一种恍然大悟,也不是诗书礼乐似的书本知识,而是在经历了痛苦、挣扎与挫折的蜕变后,生活赐予我的最大的财富。
由于经验不足,我并没有被任命到国际部从事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而是从最基层的国内电话业务做起,起初的压力与挑战完全超乎我的想象。面对工作的压力和自身角色的矛盾,我有过一段很强烈也很痛苦的思想斗争,甚至想放弃,但最终我战胜了自己,并下定决心要用自己的优秀来征服自己,征服老板,不管这是一种偏执还是一种明智,我终于度过了工作中的那段浮躁期,开始真正地去寻找自己的价值。在解决了思想问题后,我对工作充满了热情,每天都很努力地工作,工作之余还学习了德语。
我不担心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还会有很多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也不惧怕在以后的工作中还会遇到什么更大的挑战和困难,我只在乎自己是否用心去对待。
……
小王
点评:小王同学所经历的蜕变和思考是真实的,她的认知和勇气值得我们学习。这种职业心态很好,因为工作是干出来的,而不是想出来的。
(三)投入**,好好干
大学生刚到单位工作,达不到用人单位的标准很正常。但我们要以主动的心态积极去学、努力去干。首先要做到肯干,然后才能达到能干,进而学会巧干。
【案例】
某外贸英语专业的应届大学毕业生的一封邮件
黄老师:
……
时间过得真的很快!转眼间我都毕业半年了!
我现在这里还不错,做国际贸易,也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刚开始的时候感觉什么都不懂,不过我虚心学习,现在已经进步了很多,很多事情都能够自己独立处理了!
我们每天都在与国外的客人打交道,这真的是一个很好的锻炼英语的机会,所以我每天都感觉很充实,虽然有时忙了一点。尤其是今年第一次参加广交会,我真的是受益匪浅,回来后慢慢地与客人沟通交流,直到他们下单为止,然后还要负责跟单,真的学习到了很多在学校根本学不到的知识!
不过我会再接再厉的,继续发扬在学校时的那种虚心踏实的精神,我想我会取得一定的成绩的,同时也很感谢黄老师之前对我的指导和帮助!
希望以后还能够得到黄老师的进一步指导和帮助,这将使我的进步更快更顺利!
祝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小崔
点评:该同学是学外贸英语的,从大三开始就利用假期在外贸企业打零工,兼职做翻译,包括业务订单的翻译与制作。通过交流我们知道,她对就业有着比较全面的认识和准备。她工作做得不错,还得益于她的谦虚和踏实的品质。
二、开始新的学习
参加工作不是大学生学习的结束,而是新的学习的开始,当然这时的学习在方式、内容等方面都与学生时代的学习不一样了。学习更多是主动的学习,结合工作需要不断充电或者及时补课,其中最先接受的学习任务是参加新员工培训。
【案例】
入职培训中的问题
小王毕业于某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后进入当地一家大型的设备制造企业。两周的新员工培训结束后,她变得无精打采,没有了当初的壮志豪情。以下是两周培训的内容和她的感受。
第一周:
第一天,几个领导轮流讲话。小王听得昏昏欲睡。
第二天,企业文化培训,实际上就是介绍公司的规章制度,而且培训老师一直在强调安全生产,让小王觉得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那工作中还能干什么?
第三天,参观和座谈。虽然进一步了解了企业的情况,但小王觉得老员工对他们不热情,敷衍了事。
第四天、第五天,举行为期两天的技能培训。企业的几个部门经理给新员工授课。小王听得云里雾里的:跟自己在大学里学的知识怎么不一样啊?
第二周:
新员工到各个基层部门开始锻炼。小王想,现在应该可以做事了吧。但她的部门经理告诉她,要想亲手做事情,至少还要半年时间。小王觉得非常郁闷!
点评:导致小王的培训体验和情绪反应的原因,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1)大学毕业生对组织社会化的认识存在欠缺,需要把自己的心态放平。
(2)错误对待培训老师、培训的内容和形式。我们应当认识到,每个单位的新员工培训的相关内容和形式是经过多次实践、修正的,所以应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参加新员工培训,才能有效地把目标转移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来。
(3)不重视技能培训,思想上认为技能培训是工人的事,自己是大学毕业生,应该是搞管理的。职业化训练是新员工入职的必修课,以职业化为导向的新员工入职培训比学校或社会举办的职业培训更为具体,是为全体新员工专门设计安排的。
三、职业人的专业化
根据知识型人才的职业与任务的关系变化,国内外学者提出了专业人才五阶段发展观,把专业人才的职业成长过程划分为如下五个阶段。
◇新手(novice)。获取岗位所需知识和技能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现实的、亲身的体验比口头(或者理论上)获得的信息更重要。
◇进步的新手(advanced beginner)。将自己的实践经验与所学的知识(包括继续教育)逐步联系起来,个体开始依据具体的情境来指导行为,专业化的职业行为开始变得灵活。
◇胜任型(competent)。按个人想法自由处理事件,依据自己的计划,对所选择的信息做出反应,并能够对所做的事情承担更多的职责。经常能强烈地感受到成功与失败的体验,也对成功和失败有更深刻的记忆。
◇精通型(proficient)。能从积累的大量丰富经验中,综合性地识别出情境的相似性,是直觉性的。
◇专家(expert)。对工作情境不但有直觉的把握,而且能以非分析性、非随意性的方式,理智地做出合适的反应;行为表现流畅、灵活,不需要刻意地加工,是非理性的,或者是我们通常说的富有“智慧”。
当然从新手到专家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了解这一点对大学生成功就业十分重要,能够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工作中遇到的困惑。
【案例】
一位优秀的应届大学毕业生的一封邮件
老师:
您好!
学生又来打扰您了,还请见谅!
离开校园,不知不觉间已经三个月了,如果算上实习的时间,差不多半年多了。现在回想起半年多在×××公司的工作经历,欣喜中也有忧虑,我不知道这种种情形仅仅是出现在我个人身上的呢,还是诸多已经离开校园的同学都会遇到的?下面我就我个人最近工作的情况和心态做一个简单的回顾,与您做个交流。
现在的状态用一个词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瓶颈。
是的,我真的有这种感觉。在刚走进×××公司的那一段时间里,我对工作充满了向往,精力充沛,努力学习业务知识,了解行业动态,在吸收新信息的同时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反馈总结,一度信心高涨,觉得可以拿下任何项目。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的角色也在不断发生转变。这个过程说长也不长,但是现在我仍旧感到自己还没有脱离学生这样的角色,很多地方仍会表现得稚嫩和单纯。我不知道这在商业上是不是一件好事情。虽然我也掌握了一些商务谈判的技巧,对业务也熟悉得差不多了,但是一旦我接手一些项目,心里总有种感觉:自己很想把它做好,但是具体操作上总有种力不从心的感觉。我一直在想,我们一线的销售人员,是那种顾问式的销售,至少在与企业客户沟通的时候,对于70%共性的管理知识有深入的了解,可以诊断出企业的基本问题,然后设计相应的解决方案。但是现在看来,我基本被关键人挡住了,还没有机会交流就被卡了。
我也很清楚,项目的运作周期比较长,发展起来受到诸多周围环境的影响。很多客户提出的都是意向性的需求,对于如何使意向性的需求变成实际的需求,我感觉有些找不到方向。
还有一个问题,我到×××公司这几个月来,还没有做出业绩,没有推荐出有效客户,下周我就会签约一家合作机构,但那家机构也不是我独立运作出来的,这个关系是直接上司给的。我少有出去跑的时候,直接上司因此说过我好几次。按照直接上司的意思,就算是企业的小职员,也可以去认识一下,慢慢往上走,找到关键人。我很感激直接上司的用心,他是想让我去闯。并非是我不敢去见客户,而是目前手里面的客户很有限,有的几个用电话维系基本也能够解释清楚了。发展自己的客户,开拓自己的客户群,这是我目前的一个主要方向。
我明白我过于着急了,想做出成绩来,需要做出调整,尤其是在大方向上要把握住。最近事情不是很多,我在想自己以后的工作方向,发现自己在这个方面还没有下过功夫。我想整理出一个思路来,然后做成一个计划,除了直接上司交给自己的工作以外,看看自己还可以做哪些工作。我想,最终还是一个心态的问题吧。这个时候更应该冷静下来分析一下自己的环境了,找到突破口,然后建立信心!
张健
点评:张健同学在学校是一名优秀的学生,她的同学都很欣赏她的才气,学弟学妹们都把她当榜样。从她的邮件中我们可以看出,她对工作很投入,适应能力也挺强。但她有点“急”了,成长遇到了“瓶颈”,这或许就是我们常说的“成长中的烦恼”吧。当她了解专业人才成长的五阶段后,她就应该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当前的处境和理解自己所面临的困惑,在继续调整的基础上,不断总结与投入,与同事共同协作。相信她一定能很快创造出业绩,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并更加自信。具有精湛的专业技术和现代职业规范的人才才是当今社会所期望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