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围绕“新机制”的政策目标,从增加经费投入、提升办学水平两个角度,通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及测算均衡指数,评价“新机制”政策的增量效果和对均衡程度的改善。主要得到如下结论:

第一,“新机制”政策有力地提升了黑龙江省教育经费保障水平。无论是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水平,还是县本级生均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水平,抑或是生均公用经费支出水平,都因“新机制”改革而产生了一定的增量,并且在数值上是非常显著而可观的。带来增量的主要原因在于改革政策使教育经费投入水平得到了提高,如改革补助了免除学杂费的资金、提高了生均公用经费、建立了校舍长效维修机制、提高了省级财政对薄弱地区教师工资的转移支付,这些都会在全口径的经费指标中有所体现。

第二,虽然县本级支出在改革政策的带动下,整体公平程度有所好转,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均衡分布,但“新机制”改革在缩小黑龙江省县域间教育经费支出差距方面起到的作用相对有限。一方面,黑龙江省教育经费保障水平的提升更多体现在整体层面,没有体现出在经济越落后的地方效果越好的规律,说明政策的实施并没有向贫困落后的县区倾斜;另一方面,从极差率(分布的上90%与下10%分位点之比)、变异系数和Gini系数三个系数的测量结果来看,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程度很高。

第三,“新机制”政策有力地提升了黑龙江省办学条件。本章主要通过生均专用设备和生均图书数两个指标来考察办学条件,DID模型的估计结果说明,政策实施为上述两方面办学条件改善带来一定的增量。但是,相对教育经费支出的改进效果,办学条件的增量效果并不十分明显。这可能跟经费投入是更加直接的政策干预,而办学条件改善在某种意义上具有时间上的滞后性。

第四,县际间办学条件均衡程度的改善主要体现在“新机制”政策实施的最初一两年,在缩小黑龙江省县域间办学条件差距方面起到的作用较为有限。改革的效果几乎没有呈现出任何与地方经济水平相关的规律,没有体现出在经济落后的地区效果更好的规律。从均衡指标的测量结果来看,生均专用设备的均衡配置程度在“新机制”改革以后非但没有上升反而下降了,在初中和小学都得到了相同的结果。生均图书的均衡配置程度在2007年改革实施以后明显改善,但却没有保持持续的效果。

综上所述,无论在教育经费支出水平上还是在办学条件上,县域间的差距都还很大,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程度亟待提高。这种紧迫性更多的体现在办学条件上,应该尽快根据办学标准的要求,对相应的经费支出的标准进行科学的核算,制定合理的投入标准,以保证学校间的办学条件均衡的发展。

[1] 当年在校生总计46149人,其中初中18327人,小学27698人,初中在校职工数1952人,小学在校职工数2754人。数据来源:依安县人民政府网。http://www.hljyian.gov.cn/index/.

[2] 数据来源:《黑龙江省教育经费统计(2006)》,下同。

[3] 当年在校生总计36136人,其中初中14711人,小学21387人,初中在校职工数1570人,小学在校职工数2018人。数据来源:中国通河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hrbtonghe.gov.cn/.

[4] 当年在校生总计30214人,其中初中13463人,小学16751人。初中在校职工数1193人,小学在校职工数1312人.

[5] 当年在校生总计30930人,其中初中24286人,小学6644人。初中在校职工2825人,小学在校职工数585人。数据来源:萝北县人民政府网。http://www.luobei.gov.cn/.

[6] 当年在校生总计42279人,其中初中21128人,小学21074人,初中在校职工1627人,小学在校职工数2556人。数据来源:中国肇源政府网站。http://www.zgzy.gov.cn/.

[7] 当年在校生总计40507人,其中初中16376人,小学24070人,初中在校职工1256人,小学在校职工数2034人。

[8] 当年在校生总计49944人,其中初中21304人,小学28579人。初中在校职工2020人,小学在校职工数2530人。

[9] 计算这三个均衡指标的过程中,均用学生数进行了加权,如果不进行加权,则得出的结果无论从数值上还是时间变化趋势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别。用学生数加权的计算方法真正体现了公平是以每名学生可获得的教育资源的差异来衡量的(杜育红、孙志军,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