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总体上“新机制”各项政策确实为解决农村孩子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提供了有效保障。从家庭教育负担率来说,无论小学还是初中,这三个省在总体上都表现出了合理的水平。按照涂瑞珍和林荣日(2009)利用2008年上海城乡调查数据,小学的家庭教育负担率为11.84%,初中的家庭教育负担率为13%[10]。根据对三省总体状况的估计,县镇小学和初中的负担率分别为10.7%和12.6%,而农村小学和初中的负担率分别为10.6%和12.2%,都比上海的情况要好。在考虑到上海发达程度的情况下,我们认为目前样本县的家庭教育负担率在总体上还是较为合理的。特别是河北省,家庭收入虽然没有山东省那么高,但由于政策到位,各类家庭在负担率和支出结构上都更为合理。而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家庭收入本来就很低,而教育支出负担率却特别重,小学和初中都将近20%,低保家庭甚至在25%。在各项支出中,学校费用过高是造成家庭负担的主要原因。对于西部贫困地区,应该进一步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增加低保家庭学生的生活补助,减免这些家庭应交给学校的各项杂费。
从具体的政策来说,我们认为“营养改善计划”做得比较成功。根据前面的分析,政府的补贴力度刚好能够满足义务教育学生每天必需的营养需求。另外,从教育支出结构上我们也可以看出,寄宿制也有效地节约了家长每天远途接送孩子上学的时间和费用问题,合理地减轻了家庭负担。
总结前面的分析,本书认为仍有以下两点政策值得改进。
(1)对部分地区来说,寄宿制在节约学生通勤成本的同时,还会增加学生在校生活的成本。但就目前的政策来看,政府对这一部分的补贴力度仍然不够。这也是造成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山东省农村家庭教育负担率偏高的主要原因。另外,从数据分析中我们也注意到,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向学校缴纳费用过多、过高的现象,这可能与农村学校相关管理规定落实不够严格有关。而且对于寄宿生,学校在得不到相应经费支持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向寄宿生收取额外的费用来解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寄宿家庭的负担。因此,建议生均拨款应该将寄宿制学校与非寄宿制学校分开制定,并且提高寄宿比例高的学校的拨款额度。
(2)营养改善计划的覆盖范围有待扩大,贫困寄宿生营养补贴标准需实施差异化制定。目前,营养改善计划实施不久,成效十分明显。但覆盖范围仍然有限,而且政府的支持力度也有限,这就造成了很多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不能获得充分的营养保障。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也看到,对于农村学家庭来说,伙食费在教育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很高,一般在三分之一左右。如果能够在现有应该改善计划的覆盖范围上做大做好,对于减轻农村家庭教育负担无疑是非常有意义的。特别地,对于寄宿生和贫困生来说,学校伙食决定了他们的营养状况,目前提高1元的做法非常有限。应该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考虑到省际差异区别对待。此外,无论是对寄宿生还是非寄宿生,营养补贴都应逐年增长,且增长率至少不应该低于当年的通货膨胀率。
[1] 胡咏梅,吴爽.北京市居民家庭义务教育负担实证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08(6):28-32.
[2] 丁小浩,薛海平.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义务教育支出差异性研究[J].教育与经济,2005(4):39-44.
[3] 涂瑞珍,林荣日.上海城乡居民家庭教育支出及教育负担状况的调查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9(21):21-25.
[4] 张瑛,路宏.农村家庭义务教育支出与负担实证分析研究——基于四川省、湖北省两省八县的调研报告[J].中国农业教育,2007(3):5-8.
[5] 丁小浩,薛海平.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义务教育支出差异性研究[J].教育与经济,2005(4):39-44;迟巍,钱晓烨,吴斌珍.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教育负担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3):75-82.
[6] 黄超英.河南某县农村家庭教育负担实证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7(6):24-27;张瑛,路宏.农村家庭义务教育支出与负担实证分析研究——基于四川、湖北两省八县的调研报告[J].中国农业教育,2007(3):5-8.
[7] 涂瑞珍,林荣日.上海城乡居民家庭教育支出及教育负担状况的调查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9(21):21-25.
[8] 雷万鹏,钟宇平.中国农村家庭教育支出的实证研究:1985—1999[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7):38-42.
[9] 袁连生,刘泽云.我国义务教育贫困学生资助制度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117-123.
[10] 涂瑞珍,林荣日.上海城乡居民家庭教育支出及教育负担状况的调查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9(21):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