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1 生均教育经费持续增加
5.2.1.1 生均教育经费支出
2000—2010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生均经费总量整体均有明显提升,但提升速度在各年度之间存在较大波动。“新机制”实施后的第二年,农村小学和初中生均教育经费年度增长率均达到11年来的最高点。
生均教育经费是考察教育经费情况的根本指标,是衡量政府对在校生教育投资量大小的指标,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教育经费提供的充足程度,也可以通过它考察教育经费满足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程度。在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保证教育投入实现“三个增长”,就包含了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稳步增长。从生均义务教育经费支出总量来看,在2000—2010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生均经费总量整体均有明显提升,但提升速度在各年度之间存在较大波动。
图5-19 农村小学生均教育经费支出量及其年度增长率
图5-19和图5-20从经费支出的角度,分别呈现了2000—2010年我国农村小学和初中生均教育经费支出总量和年度增长率的变化趋势。从生均量上看,农村小学和初中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在11年间保持快速稳定增长:农村小学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从2000年的647元增长到2010年的4560.3元,累计增长了6.05倍;农村初中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从2000年的884.41元增长到2010年的5874.05元,累计增长了5.64倍。从增长速度看,农村小学和初中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均呈现波动中上升的趋势: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在2003年及以前呈现下降趋势(小学增长率从2000年的23%下降至2003年的11%;初中阶段从2000年的15%下降至7%);在农村税费改革后的2004年,农村小学和初中阶段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增长率分别提高到25%和23%,体现出农村税费改革后中央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对经费支出的提升效应;最为明显的波动发生在2007年之后,事实上,“新机制”的强有力保障下,农村小学和初中生均教育经费年度增长率均达到11年来的最高点,34%和37%。这带动生均教育经费有了突破性提高,此后增速放缓,平稳提高。
图5-20 农村初中生均教育经费支出量及其年度增长率
5.2.1.2 生均事业经费支出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生均事业经费及其中的生均人员经费和生均公用经费支出三项指标整体呈现一致的变化趋势,在2000—2010年均有大幅提升,年度增长率都是在“新机制”实施后的2007或2008年达到年度增长峰值。
图5-21和图5-22分别呈现了农村小学和初中生均事业经费支出及其年度增长率变化趋势。生均事业性经费支出保持较快增长,小学生均事业经费从2000年的621.07元提高到2010年的4482.09元,累计增长了6.22倍;初中生均事业经费从2000年的836.85元提高到2010年的5699.52元,累计增长了5.81倍。从增长速度看,在这11年期间出现了两次峰值,第一次是在税费改革后的2004年,小学和初中生均事业经费年度增长率分别达到25%和22%;而在“新机制”实施后的2007年,小学和初中生均事业经费年度增长率分别达到35%和37%。
图5-23和图5-24分别呈现了农村小学和初中生均人员经费支出及其年度增长率变化趋势。生均人员经费支出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小学生均人员经费从2000年的472.77元提高到2010年的3397.8元,累计增长了6.19倍;初中生均人员经费从2000年的583.71元提高到2010年的3955.39元,累计增长了5.78倍。从增长速度看,在这11年期间同样出现了两次峰值,第一次是在税费改革后的2004年,小学和初中生均人员经费年度增长率分别达到25%和22%;而在“新机制”实施后,生均人员经费在2007年达到第二次峰值,2007年小学和初中生均人员经费年度增长率分别为35%和37%。
图5-25和图5-26分别呈现了农村小学和初中生均公用经费支出及其年度增长率变化趋势。生均公用经费支出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小学生均公用经费从2000年的148.3元提高到2010年的1084.3元,累计增长了6.31倍;初中生均公用经费从2000年的253.14元提高到2010年的1744.13元,累计增长了5.89倍。从增长速度看,在这11年期间同样出现了两次峰值,第一次是在税费改革后,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年度增长率在2004年达到29%,初中生均公用经费年度增长率在2005年达到30%;而在“新机制”实施后,生均人员经费在2008年达到第二次峰值,2007年小学和初中生均人员经费年度增长率分别为40%和48%。
图5-21 农村小学生均事业经费支出量及其年度增长率
图5-22 农村初中生均事业经费支出量及其年度增长率
图5-23 农村小学生均人员经费支出量及其年度增长率
图5-24 农村初中生均人员经费支出量及其年度增长率
图5-25 农村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支出量及其年度增长率
图5-26 农村初中生均公用经费支出量及其年度增长率
5.2.1.3 生均基建经费支出总量
2000—2010年,农村义务教育生均基建经费增长状况呈现非常大的波动,表现出与生均人员经费支出、生均公用经费支出几乎完全不一样的年度增长变化趋势。不过,小学、初中生均基建经费总额在2006年后,得到明显提升,而且分别在2009年、2008年达到峰值。
图5-27和图5-28分别呈现我国农村小学和初中阶段三项生均教育经费年度增长率。从对比分析来看,相对于生均人员经费支出、生均公用经费支出的稳定增长状况,农村小学和初中阶段生均基建经费增长状况呈现非常大的波动状况。农村小学在2003年和2007年这两年出现了负增长,分别为-24%、-49%;而在2009年达到了年度增长率的峰值158%。农村初中生均基建经费支出在农村税费(2003年)、“新机制”的实施后一年(2007年),以及2010年有三次大幅的负增长,分别为2003年的-18%、2007年的-44%,以及2010年的-17%;在2008年达到了年度增长率的峰值126%。
图5-29和图5-30则分别具体呈现了我国农村小学和初中生均基建经费支出及其年度增长率。农村小学和初中生均基建经费在10年间的累计增长幅度并不算大,小学生均基建经费从2000年的25.95元增长到78.22元,增长了2.01倍;农村初中生均基建经费从2000年的47.56元增长到174.54元,增长了2.67倍;而生均人员经费和生均公用经费的累计增长幅度都达到6倍左右。不过,小学、初中生均基建经费总额在2006年后,得到明显提升,而且分别在2010年和2009年达到峰值。这与2004—2007年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及2009—2011年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有关。
图5-27 农村小学生均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基建经费年度增长率
图5-28 农村初中生均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基建经费年度增长率
图5-29 农村小学生均基建支出量及其年度增长率
图5-30 农村初中生均基建支出总量及其年度增长率
5.2.2 生均投入指标财政保障状况得到加强
5.2.2.1 生均教育经费支出总量中预算内所占比重
2000—2010年,农村小学和初中生均经费支出总量中预算内所占比重有大幅提升,分别从2000年的65%、61%上升到2010年的85%、86%,尤其是“新机制”实施后,财政保障力度明显增强。
我国的教育经费来源主要由四部分构成:预算内教育经费;各级政府征收的用于教育的税费;企业办学校经费拨款;校办产业、勤工俭学和社会服务收入中用于教育的经费。预算内教育经费是指中央、地方各级财政或上级主管部门在年度内安排,并计划拨到教育部门和其他部门主办的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事业单位,列入国家预算支出科目的教育经费,包括教育事业拨款和基建拨款。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反映了财政资金对教育的支持程度,提高财政教育经费在整个财政支出中的比例,是提高教育经费的主渠道。从义务教育生均教育经费支出总量中预算内所占比重来看,农村小学和初中生均经费支出总量中预算内所占比重有大幅提升;而增长速度在各年度之间存在较大波动,即在2002年和2006年有较大增长,2009年增长最慢(初中则为负增长)。
图5-31和图5-32分别呈现了我国农村小学和初中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中预算内所占比重。从所占比重上看,我国农村小学和初中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中预算内所占比重总体保持上升趋势。农村小学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中预算内所占比重从2000年的65%上升到2010年的85%,累计上升了20个百分点。农村初中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中预算内所占比重从2000年的61%上升到2010年的86%,累计上升了25个百分点。尤其是2006年“新机制”实施后,财政保障力度明显增强。
图5-31 农村小学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中预算内所占比重
图5-32 农村初中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中预算内所占比重
5.2.2.2 生均事业性经费支出总量中预算内所占比重
2000—2010年,生均事业经费、生均公用经费、生均人员经费中预算内所占比重均有不同幅度的增长,生均事业经费支出中预算内所占比重累计提高19个百分点,生均公用经费在“新机制”实施后,得到财政保障的力度最为明显,生均公用经费支出中预算内所占比重11年间累计提高超过60个百分点,相对而言,生均人员经费支出在这11年期间财政保障力度最不明显,累计提高仅有5个百分点。
接下来,我们进一步分析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生均教育事业经费支出中预算内经费所占比重,考虑到事业经费分为公用经费和人员经费两类,因此,我们同时对生均事业经费、生均公用经费和生均人员经费三项指标的财政保障状况进行了比较,见图5-33至图5-38。整体来看,三项指标的年度状况和变化趋势并不一致,其中,生均公用经费得到财政保障的力度最为明显,生均公用经费支出中预算内所占比重从2000年到2010年累计提高超过60个百分点;相对而言,生均人员经费支出在这11年期间尽管财政保障力度有所提高,但提高程度远不如公用经费明显。
图5-33和图5-34分别呈现了农村小学和初中生均事业经费支出中预算内所占比重。农村小学生均事业经费支出中预算内所占比重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从2000年的66%提升到2010年的85%,累计上升了19个百分点。农村初中生均事业经费支出中预算内所占比重同样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从2000年的66%提升到2010年的85%,累计上升了19个百分点。
图5-33 农村小学生均事业经费支出中预算内所占比重
图5-34 农村初中生均事业经费支出中预算内所占比重
图5-35 农村小学生均人员经费支出中预算内所占比重
图5-36 农村初中生均人员经费支出中预算内所占比重
图5-35和图5-36分别呈现了农村小学和初中生均人员经费支出中预算内所占比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生均人员经费支出中预算内所占比重变化并不大,小学生均人员经费支出中预算内所占比重从2000年82%提高到87%,仅提高了5个百分点;初中生均人员经费支出中预算内所占比重从2000年到2010年都保持在85%~91%。
图5-37 农村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支出中预算内所占比重
图5-38 农村初中生均公用经费支出中预算内所占比重
图5-37和图5-38分别呈现了我国农村小学和初中生均公用经费支出中预算内所占比重及其年度变化趋势。从变化趋势上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支出中预算内所占比重保持持续快速提高,政府作用非常明显。农村小学阶段生均公用经费支出中预算内所占比重从2000年的16%提高到2010年的80%,累计提高64个百分点。初中阶段生均公用经费支出中预算内所占比重从2000年的15%提高到2010年的77%,累计提高62个百分点。
5.2.2.3 生均基建经费支出中预算内所占比重
从2000年到2010年,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基建经费支出中预算内所占比重增幅较大,小学和初中分别累计增长了77个百分点和81个百分点。全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及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成效卓著。
“新机制”要求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目前的措施是在财政预算内安排一定量的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资金(中、西部地区由中央和地方共担),以弥补学校校舍维修改造经费不足,但这部分经费没有纳入基建经费支出口径。从2000年到2010年,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基建经费支出中预算内所占比重增幅较大,小学和初中分别累计增长了77个百分点和81个百分点。
图5-39和图5-40分别呈现了我国农村小学和初中生均基建经费支出中预算内所占比重。整体来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基建支出中政府力量有所增强,农村小学生均基建经费支出中预算内所占比重从2000年的17%提高到2010年的94%,累计提高77个百分点;农村初中生均基建经费支出中预算内所占比重从2000年的13%提高到2010年的94%,累计提高81个百分点。值得关注的是,2001—2005年实施了“全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等投入430亿元,累计改造了农村地区中小学危房7800万m2,其中新建校舍6100万m2,改、扩建1700万m2。从图5-39和图5-40中,可以看出这期间农村中小学校生均基建支出中预算内所占比重增长迅速,尤其是在工程实施的第2年(2002年),增幅很大。为保证到2007年西部地区实现“两基”“普九”工作,解决制约西部农村地区普及义务教育的“瓶颈”问题,中央和地方政府从2004年开始共同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截止到2007年,成效显著,2007年农村中小学校生均基建支出中预算内所占比重增幅也较大。2009—2011年,即四川省汶川大地震之后,中央启动了“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中央投入280亿元用于中小学的校舍加固和改造,因而2010年的农村中小学校生均基建支出中预算内所占比重达到11年间的峰值。
图5-39 农村小学生均基建经费支出中预算内所占比重
图5-40 农村初中生均基建经费支出中预算内所占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