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农村义务教育的重大工程及其成效(1 / 1)

中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有将近1.5亿人。我国政府为推进农村地区的“两基”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前文概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体制的变迁。实际上,在这些常规的投入之外,中央政府为了照顾农村地区教育的特殊需求,还有针对性地设置了许多专项基金,通过一些重大工程,有效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缩小城乡义务教育的差距。

从1995年实施的“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开始,进入21世纪,中央又陆续出台了“全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全国性的重大工程,进一步改善了农村地区中小学的基础设施。2010年,农村地区教师住房困难的问题受到了中央的高度重视,同年启动了“农村边远艰苦地区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试点项目”,为农村教师提供保障性的周转宿舍,极大地改善了农村教师的生活条件。2011年秋季,为了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国务院决定正式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保障贫困地区中小学生的健康和营养状况。

2.2.1 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

“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已经实施了两期,第一期从1995年到2000年,由教育部(原国家教委)、财政部联合组织实施。在一期工程中,各级政府共计投入129亿元,中央财政投入39亿元,地方财政配套87亿元。第二期在“十五”期间进行,各级政府共计投入73.6亿元,中央政府投入50亿元,地方财政配套23.6亿元。

“一期工程”在2000年年底圆满完成,实施范围包括了全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建设兵团的852个贫困县,其中“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确定的国家级贫困县就有568个。作为第一个全国性的义务教育重大工程,“一期工程”总体上收到非常好的效果,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一期工程”加快了中西部地区“两基”进程。在“一期工程”结束时,852个项目县中有428个顺利通过国家“两基”验收,占总体的50.2%。

(2)“一期工程”极大地改善了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在实施期间,全国共新建项目中小学3842所,改、扩建项目中小学28478所,校舍面积从13000万m2增加到18800万m2,增幅达44.6%,而校舍的危房比例更是从10%下降到3%。此外,新购置课桌凳653万套,添置图书1亿多册,配备教学仪器设备将近40万台。

(3)“一期工程”有效提高了教师队伍和师资水平。在实施期间,分别有中小学教师46.6万人次和中小学校长7.22万人次接受了教育培训,使项目县中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了94%,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了87.7%,而校长更是全部达标。

(4)“一期工程”有力地推动了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落实。在实施期间,项目县学校共减少1.67万所,增加小学生320万人,校均规模达到168人,师生比为22.7∶1;增加初中生153万人,校均规模到660人,生师比为18.2∶1.

在短短的五年时间内,“一期工程”所取得的成绩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我国土地广袤、人口众多,到“一期工程”结束时,仍有522个县(49.8%)没有达标。因此,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决定,在“十五”期间继续实施“二期工程”,并重点向西部倾斜,中央转款的90%以上都投到了西部贫困县。“二期工程”在对校舍和基建持续投入的同时,也加大了师资培训的力度,并增加了免费教科书、信息技术教育设备等项目。按照规划,522个项目县共新建中小学4062所,改、扩建6601所;培训中小学校长和教师46.7万人次;添置仪器设备1.6万台;购置课桌凳205万套;新增图书资料2300万册;向110万人次的中小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为近2万所农村中小学配置信息技术教育和远程教育接收设备。

2.2.2 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

为了加快中小学危房改造步伐,国务院决定从2001年开始在农村地区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目前已经实施了两期,第一期从2001年到2002年,由教育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财政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共同组织实施,共投入危房改造资金120亿元,总计改造2万多所中小学的3000万m2D级危房。其中,中央专款30亿元,地方各级政府配套资金38亿元,改造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1700万m2[4]。第二期从2003年到2005年,中央共投入60亿元专款对农村地区中小学危房进行改造。2003年,发改委提供了20亿元,地方各级政府配套31亿元,共计改造危房980万m2。2004年,财政部和教育部共同投入20亿元,地方政府配套54亿元,改造D级危房面积1855万m2。2005年仍然是财政部和教育部共同投入20亿元,地方政府配套超过50亿元,共同改造危房超过1600万m2。

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总共实施了5年,中央投入90亿元,带动各级各类资金340亿元,共计430亿元,累计改造了农村地区中小学危房7800万m2。在改造过程中,新建校舍6100万m2,改、扩建1700万m2,使全国农村3400多万师生搬进新校舍[5]。

2.2.3 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

为保证到2007年西部地区实现“两基”普九工作,解决制约西部农村地区普及义务教育的“瓶颈”问题,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实施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该工程的主要目标是,从2004年起,用4年左右的时间,新建、改扩建一批以农村初中为主的寄宿制学校;同时在合理布局、科学规划的条件下,加快对现有条件较差的寄宿制学校和不具备寄宿条件但有必要实行寄宿制的学校的改扩建步伐,基本上满足有寄宿需要学生的需求。

在“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实施的4年中,中央共投入专项资金100亿元,其中发改委和财政部各承担50亿元。截至2007年,全国410个“两基”攻坚县已经有317个县成功实现了目标,占总数的77.3%;西部地区“两基”人口覆盖率从2003年的77%提高到2007年的96%;在各民族自治地区,699个县中已有614个县实现了“两基”目标,占总数的87.8%。

2.2.4 农村中小学现代化远程教育工程

为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国家决定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通过教学光盘播放点、卫星教学收视点和计算机教室三种模式,把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送到农村中小学。

2003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国发〔2003〕19号),并在第7条中明确表示,“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同年,中央从本级财政和国债资金中安排了13.44亿元用于中西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以下简称“农远工程”)试点工作,采取地方负责、中央根据地区情况适当补助的方法推进“农远工程”实施。在西部试点地区,以中央投入为主(三分之二),地方投入为辅。

“农远工程”从2003年开始实施,到2007年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工程总计投入资金111亿元(中央投入53.2亿元),在中西部地区的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新疆建设兵团配备了教学光盘播放设备440142套,卫星教学收视设备264905套,计算机设备40858套,覆盖了全国95%以上的农村中小学校,发放教育光盘资源已经超过6500万张,参加国家级、省、市县级培训的教师和技术人员达80多万人,占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的1/5,超额完成了工程培训规划目标[6]。

2.2.5 农村边远艰苦地区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试点项目

一直以来,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问题都受到中央的高度关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更是明确提出,“建设农村艰苦边远地区学校教师周转宿舍”的任务。2010年9月,教育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实施农村边远艰苦地区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试点项目的指导意见》(教发厅〔2010〕7号)。

在2010年的试点建设阶段,中央在河北等8省区投资5亿元,建设近38万m2的周转宿舍,共涉及项目学校497个,满足了1万多名教师的住宿需求。2011年,中央又安排了15亿元专项资金,加大了周转房的建设力度。而在2012年,中央财政投资进一步扩大到36亿元,项目学校3254所,建设规模228万m2,可增加入住教师8万人[7]。

2.2.6 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为提高农村学生尤其是贫困地区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康水平,2011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意见》(国办发〔2011〕54号),决定从同年秋季学期开始,由中央财政专项支持,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内容[8]。

(1)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开展试点,中央财政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标准为试点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试点范围包括680个县(市)、约2600万在校生。

(2)鼓励各地以贫困地区、民族和边疆地区、革命老区等为重点,因地制宜开展营养改善试点。中央财政给予奖补。

(3)统筹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将学生食堂列为重点建设内容,切实改善学生就餐条件。

(4)将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标准每生每天提高1元,达到小学生每天4元、初中生每天5元。中央财政按一定比例奖补。

据估计,为保障计划的顺利实施,中央财政每年需安排将近160多亿元专项资金。2012年春季学期,中央财政下拨补助资金76.27亿元,专项用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2542万名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膳食补助。在中央资金的带动下,不少省份也加大了投入力度。江西省投资投入9亿元支持本省17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25个享受西部政策县(市)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新建或改建4130个食堂,并添置厨具、餐桌椅、消毒设备等设施设备。全省受益学生近97万人,学校开餐率和学生覆盖面均达到100%[9]。

上述重大工程实质上是针对解决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困难而设立的,是以专项转移支付形式进行的农村教育财政性投入。可以说,中央财政对于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在不断扩大。上面介绍的还只是一部分,此外还有不少中央专项义务教育工程(参见表2-2)。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的建立及这些重大专项工程设立都表明了中央财政在义务教育阶段所起的主导作用。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进一步落实,这种主导作用在今后会继续增强。

表2-2 1995—2011年中央实施的义务教育专项工程

[1] 邬志辉.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3-34.

[2] 杜育红,孙志军.中国义务教育财政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 孙志军,杜育红.中国义务教育财政制度改革:进展、问题与建议[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9(1):113-119.

[4] 邬志辉.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44-145.

[5] 邬志辉.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50.

[6] 全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办公室.架起通向未来的桥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45.

[7] 筑巢关爱辛勤园丁.新华教育[EB/OL]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2-09/25/c_113202729.htm[检索日期:2012-10-13].

[8] 刘新芳.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问题分析[J].基础教育研究,2012(14):3-4.

[9] 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教育部网站专题[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329/list.html[检索日期:2012-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