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慕课制作: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打开慕课中的任何一节课,不仅是学习资源,更是一场电影级别的视觉盛宴。面对镜头侃侃而谈的教师,层出不穷的光影效果,打破了人们之前对在线课程画面粗糙、制作简陋的刻板印象。那么,慕课课程究竟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制作一节慕课课程有哪些流程和步骤?制作背后又有什么技巧和窍门?
(一)慕课的技术基础
将“以学习者为中心”和“开放的教育形式”这两大设计理念落实到实际开发中,需要具备相关的技术基础,包括对课程统筹安排的教学设计技术、对慕课教学视音频素材的处理技术以及慕课开放运营中的网络平台管理技术。下面将依次介绍。
教学设计技术。一门好的慕课课程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即课程讲座视频、课程测验、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活动,这三大要素的成败直接取决于授课教师的教学设计技术。
慕课面对庞大的学习群体与智能移动的数字学习环境,需要思考如何以最好的方式教授课程内容,如何促进学生理解概念和理论并将之运用于真实世界,如何以最佳的方式指导学生。这在开发之初就要求开发团队中的授课教师从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在线指导策略等方面加以审视。这就要求设计者明确教学对象需求,基于知识点分解课程内容,并融合相关知识素材,通过在线活动与测试,丰富教学过程,变单一的视频点播为多样化的师生互动。
视音频处理技术。将慕课设计方案付诸实践,不可避免会涉及各种各样的课程素材,如视音频素材、活动方案、扩展阅读文件等,特别是慕课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教学视频。如何围绕教学目标和设计方案对这些素材进行有效整合,是慕课开发中重要而烦琐的工作。
现有的慕课以其优质精湛的教学视频颠覆了以往网络教育的单一授课模式,教学视频具有短小、形式多样等显著特征。视频长度往往在10分钟以内,方便学习者集中注意力而快速获取信息。视频形式有课堂实录、实物演示、人物+演示文稿、演示文稿动画、手写板书演示、专题采访等多种形式。
网络平台管理技术。慕课平台的基本功能包括系统支持和学习管理,分别包括课程设计工具、课程发布工具、系统管理工具、效能工具、交流工具、学生参与工具。网络平台是慕课运行的基石,良好、稳定、有序的网络平台管理是创建数字教学环境的关键。课程组织者需要熟悉慕课平台的管理,实施灵活有效的在线教学指导策略。
(二)慕课团队的基本架构
根据慕课的技术基础要求,可知慕课团队的基本架构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制作团队,也就是课程制作的团队,主要负责准备慕课所需要的物质支撑,慕课课程的设计、录制、编辑和呈现等。
第二,授课团队,即内容提供方,多数是授课的主讲教师,也包括各种实验教师(工科居多)、访谈人物(文科居多)、群众演员(用于展示情境,如某些商科课程)、助教(在慕课中非常重要,牵涉学习闭环)等。
第三,平台团队,即提供网络平台相关的技术支持,如学堂在线。平台团队和制作团队原本有着非常微妙的关系。由于目前主要的授课形式仍是传统的“看视频+做题”,很多可与平台结合的授课方式无法实现,直接导致制作团队和平台团队几乎无关。
第四,运营团队,主要是慕课运作推广的团队。
不仅是制作慕课的团队架构如此,一个好的授课视频的制作都需要这些方面的支持。这几个团队的关系是,主讲教师要亲身负责和制作团队协调,根据平台团队的实际情况(技术限制),确定最合适的授课形式,形成脚本,并带领授课团队为制作提供素材(包括自己的出演)。运营团队的作用就是将这些已经制作好的课程更好地推广出去,包括与高校、企业合作和自媒体推广等多种形式。
(三)慕课的课堂制度
注册—听课—课堂随测—作业—讨论—考试—结业—证书,这是多数慕课课程的流程。一门成熟的慕课课程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第一,注册准入、规定的上课时间。几乎所有的慕课课程都会在预定的时间开始,在特定的时间上课,经过几周到十几周的时间后结束。学习者如果在正式开课的时间段内注册学习,则有机会获得课程颁发的结业证书。如果错过了开课时间,仍然可以学习网站上留下的全部课程内容,但学习进度就全靠自己掌握,并且也没有获得证书的机会。当然,也有少数课程没有确切的开课时间,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候开始学习。也就是说,慕课不呼吁“任何时候”,因为也许彻底的自由就意味着放任自流,学习者会没有责任感,就像“免费”常被当成“没价值”一样。
第二,严格的考评、认证结业机制。学习者全程认真参与,学习所有课程内容,参与课程活动,完成课后作业,独立通过课程测评,那他就能拿到课程颁发的证书。证书机制是慕课的一大特色,尝试打消人们对开放教育的质疑——既然学习者花费了精力学习,那就应该对他们的学习结果给予认可。不过目前大多数证书都还不能与传统的学分和学位文凭对接起来,这正是慕课的运营者下一步考虑需要解决的问题。认证不光是对学习者努力和付出的一种认可,更是一种激励和鞭策。有了考核和认证机制,学习者更容易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学习任务,传统公开课中懈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情况会有所减少。
第三,专职、诚心的参与者。一是有认真负责的教师、助教。不同于开放课件和网络公开课的顺带而为之,慕课课程中,课程教师和助教是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专注于自己所负责的课程,考虑网络学习的实际情形、网络学习者的心理和能力,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精心安排课程内容,制作课程说明,他们出现在视频中对知识点进行生动的讲解,他们出现在论坛中对学习者的疑问进行详细的解答。二是有具有强烈内驱力、能够相互帮助的学习者。相比于网络公开课,慕课的学习者不但有学习的热情,更有实际的行动。他们喜欢跟随教师精心准备的学习材料认真学习,愿意花时间与学习同科目课程的其他学习者探讨课程问题,学习者的紧密互助塑造了课程学习的良好氛围。
第四,精雕细琢的内容。一是学习指导、内容导航。一般每门课程在网站平台上都有相对独立的目录,如课程介绍、课程内容、维基、论坛这样的一级导航。课程网页清晰的组织形式使得学习者对课程的内容有整体的把握,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很容易跟随学习材料一步一步地学完课程内容。当然,必要时他们也能根据自身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二是细致的学习资源。课程开始后,课程教师一般会定期发布精心设计制作的学习资源。学习资源的形式主要是文字、视频、小测试、论坛、维基以及模拟实验等一些创新小工具,资源的内容和形式都经过精心的匹配、设计和优化。以视频为例,视频在在线教育中一直是最广泛使用的形式,但其单向传播的属性注定它会遭受质疑。因此,慕课一般将视频按知识点切割成小段,视频中的教师除了口述讲解还经常把屏幕当白板写写画画,就像写黑板板书一样;学习者可以选择视频的画质、播放速度、是否显示字幕等;视频中往往还会嵌入一些测试习题(更有趣的是,这些题目也许还是授课教师手写的),学习者有多次答题的机会,答题后能立即得到反馈,若选择查看答案,则能观看授课教师讲解答案的视频。
(四)无处不在的交互
平台、教师、学习者、学习资源是慕课最重要的几个元素,这些元素之间需要不断的交互才能产生作用。
1.教师与学习者
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包括教师对整个课程做出安排、授课讲解知识,学习者接收教师传递的信息,学习者对教师的测试、作业等要求做出回应,教师对学习者的疑问进行解答。
与传统课堂不一样的是,慕课的平台大大提升了师生们在这个过程中的体验感受。比如,教师只管按照科学的体系传递知识,但学习者可以按照自己的进度接收学习这些知识;部分测试题目平台可以代替教师给出评价,省去教师的重复劳动;教师可以在课后参与讨论,从论坛中充分了解学习者所遇到的困难,从而在后续的课程中做出反应。比如,Udacity的某些课程专门开辟了“答疑时间”环节,每节课都有一段教师针对论坛中学生提得最多的问题进行解答的视频。
2.学习者与学习者
在慕课的学习中,学习者之间的交流显得尤为重要。平台会为每门课程开设一个专门的课程论坛,学习者在此相互认识,讨论与本课程相关的问题,共同学习。值得强调的是,如果学习者交流足够充分、深入的话,往往能同时生产出新的知识,这正是“开放教育”的终极理念所倡导的。除了课程论坛,学习者往往还常驻于提供慕课课程汇总信息的网站,他们甚至还会在线下组织见面会,彼此交流选课、学习的经验,评价、推荐优秀的课程等。
3.教师、学习者与平台
授课教师将许多课程内容嵌入课程平台,他们通过平台查看学习者的反馈。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完成小测试和作业,查看帮助,进行模拟实验,撰写课程维基,这些也都是在与平台进行交互。好的慕课平台能够为用户提供良好的交互体验,学习者在使用平台时就像在与真人交流,轻松愉悦的心情使得课程学习的效果大大提高。
总体来看,慕课以定制的平台技术为基础,以严格的课程制度为保障,以教师、学习者、平台三要素之间无处不在的交互为经络,以交互产生的各种课程材料为骨肉,由此形成完整的生态系统。
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提出著名的“冰山原则”。他以“冰山”为喻,认为作者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象补充。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这个理论渗透了一个重要的原则,即简约。慕课的教学视频亦是如此,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视频通常控制在6分钟,而每门课程的总内容也大多在2小时以内,这就如同冰山露出来的八分之一,深藏其后的是巨大的团队力量,从选题到运作,无一不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慕课的完成,是团队共同协作的结晶,简约但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