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会是果壳的核心,单纯的内容是没有太多商业价值的,但内容能定位我们的用户群,让我们围绕内容做更深度的东西,可以让每个用户的单价变得更高。所以,果壳今年希望从一个泛科技社区,下沉到具体的行业,比如在线教育、中高等教育、备孕和性科学。
——果壳网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姬十三
以聚集“学霸”为特色的科技社区果壳网创建的MOOC学院于2013年正式上线,短短一年的时间,MOOC学院注册用户已达40多万,占全国70万慕课学习者的一半以上,成为国内优秀的慕课学习者社区之一,创造了慕课时代一个不小的“传奇”。那么MOOC学院究竟是如何聚拢这么多的狂热学习者的呢?创始人姬十三是如何创办这个平台的?平台的特色是什么?姬十三又是如何与国外慕课巨头展开合作的呢?
(一)“学霸自习室”
MOOC学院上线应归功于一个“学霸组织”。它的前身是果壳网的一个小组,名叫“慕课自习室”,最初由几个果壳网友自发建立。2012年年底,有一位果壳用户想要申请一个慕课小组,因为他自己就是一个慕课课程“重度用户”,已经拿到了20多个证书,他希望通过小组聚集更多的人一起学习。随着越来越多的学习者了解并参与慕课,这个小组的成员数渐渐增多,活跃度也渐渐提升。加上果壳网本身就是一个注重科普和高水平知识内容的社区,用户的“气质”与慕课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比较搭”。
也正是这个“学霸自习室”小组引起了姬十三的兴趣,于是他开始对这个群体进行比较深入的了解,安排专人和小组成员一起讨论交流学习,并参加小组的线下聚会,挖掘成员的学习需求。
经过一系列的了解之后,姬十三终于动了“大招”,他于2013年5月正式线上推出了MOOC学院,慕课小组也就同时实现了从“学霸”小组到慕课平台的蜕变。
(二)社交化+本土化
不久前兴起的慕课,凭借先进的师资、低成本的优质学习资源,在全球吸引了千万名学生,中国亦有超过70万名的学生参与。全球的慕课巨头都将中国看作非英语国家中最重要、最值得发展的市场。但是,对于多数中国学生来说,学习Coursera、edX等全球慕课平台上多数以英文为主的课程,存在着语言和文化方面的障碍,在学习方式上也难以快速适应。姬十三的MOOC学院则致力于减少其中的传播障碍,将世界上的优质慕课资源转移到中国市场。
首先,MOOC学院要对接现有慕课内容提供方,包括Coursera、edX、Udacity在内的主要平台。MOOC学院的运营编辑会把新增的课程、课程说明、视频、教师等信息搬到平台上,并在首页做课程推荐。
其次,MOOC学院要帮助平台方在国内落地,包括如下事项:打通澳大利亚在线教育平台开放学习系统(Openlearning)的账号;与Coursera等平台开展字幕合作,优先拿到部分课程的字幕,交给果壳字幕小组进行翻译;托管一部分视频内容,加速视频在国内的播放速度等。总的来说,国外平台的交流环境是基于英语对话的,而MOOC学院创造了一个中文的交流环境。
MOOC学院的主要功能包括课程讨论、推荐、笔记和学习心得的共享等,还不定期策划专题和活动。来自Coursera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等机构的研究发现,一般慕课课程的完成率较低,只有4%左右,但MOOC学院的用户可以达到10%。这是因为MOOC学院在学习中引入了社交元素,学生更容易坚持下来。可以说,国内外的慕课平台也正苦于如何提高学生的完成率,MOOC学院的实验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MOOC学院中,每门课程会有单独的课程页面,用户在其中可以分享笔记,并与“同学”讨论课程、阅读材料、作业,共享学习心得。此外,用户还可以在这里给课程评分,MOOC学院会定期根据评分进行课程推荐。这些课程来自国内外不同的慕课平台,MOOC学院对课程的信息做汇集、整理,并按主题分类,省去了用户到不同网站上寻找课程的时间。课程评分功能也节约了用户亲自去试听的机会成本。用户在MOOC学院上,形成的学习和讨论同一门课程的“圈子”,偶尔还会自发组织线下活动、交流心得,也结识新朋友。这些“聚人气”的活动,为面对显示屏学习的用户提供了平台不具备的价值。
(三)教育无边界字幕组
Coursera为了解决进入中国市场的语言问题,选择了MOOC学院作为独家翻译合作伙伴,全权负责中国区字幕译者的招募和组织。为什么MOOC学院会与国外慕课巨头Coursera开展如此紧密的合作呢?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故事。
当时有一门比较受欢迎的课程叫作《社会心理学》,果壳网在推广网友的学习笔记过程中发现,很多人抱怨“那个课程都是英文的,我想上但是英文不好怎么办”?于是就有用户说“我们一起翻译一下吧”。
号召发出后,果壳网的员工也很感兴趣,于是琢磨了一下流程,从发起到试译,直至发包和最后校对,十几个人就把课程分完了,一周后翻译完成。他们把完成后的中文字幕发到Coursera,询问能不能把字幕上传,很快得到了回复。教师给所有报了这门课的人发了封邮件,表示有热心的网友把这门课翻译成了中文,以后需要的同学就可以看中文了,欢迎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同学将其翻译成自己国家的文字。
可以说,果壳网成为Coursera全球字幕翻译伙伴是果壳网友推动的。开始是由两名网友自发组织,后来这个翻译组壮大了,从十几个网友到几十、几百个,同时他们也开始不断翻译其他的课程。这个团队还有个名字叫作“教育无边界字幕组”,就是希望借助大家的力量,突破教育的边界。
但是问题也就随之出现了。首先,翻译工作需要等到课程视频出来以后才能开始翻译,这样无论如何字幕都会出现延迟;其次,译者做了这么多工作,但仅仅能够在字幕最后一秒加上一个账号,没有鼓励作用,容易打消其积极性。
在这种情况下,果壳网MOOC学院开始与Coursera联系,现在MOOC学院可以在开课之前拿到英文字幕,这样中文字幕就可以与课程同步推出了,译者还可以获得双方认证的“译者证书”。现在除了“教育无边界字幕组”,一个叫作“草地音乐会”的组织也加入了果壳网和Coursera的翻译合作项目,负责翻译与音乐相关的慕课课程。至今,字幕组成员已超过千人,完成了20多门课程的翻译,还有20多门课程正在翻译中。
(四)为网络学习做配套服务
MOOC学院并不是简单的内容分发平台,而是像豆瓣电影那样,可以积累用户对课程的评分、评价,还包括用户沉淀下来的笔记资源,以及围绕课程的讨论、晒证书等“基础设施”的搭建。姬十三打比方说:“如果将慕课比作一个大学,Coursera这样的内容平台可以被看作教室,而我们要做的是搭建宿舍、操场还有其他东西。在一个大学里,学生的活跃时间、学生在教室外的时间,并不会比在教室内的时间要少。”
除此以外,MOOC学院还希望在细致的服务上做更多的探索,使得课程变得系统。比如,Coursera正在尝试的“微学科”,它会把相关联的课程放在一起,如果学生同时完成了这些课程,就能拿到一个“微学科”的证书。很快,MOOC学院就能告诉用户这些课程的前置课程、进阶课程,在编辑和众包的推动下,给用户指定一个系统的学科学习路径。
另外,MOOC学院团队希望知识点更为碎片化,这主要基于平台数据和课程字幕进行更细致的筛选。比如,搜索“利润表”,能够搜索到《财务分析与决策》这门课中讲这个知识的这一节内容,或者某一个网友的课程笔记。
姬十三希望将MOOC学院串联成一个庞大的知识库。尽管慕课这种在线学习还刚起步,但慕课的内容提供平台已经进入了“战国时代”,既包括知名的综合院校,许多地缘性的大学和特色大学也参与了进来。MOOC学院也想把国内的内容提供商带动起来,利用果壳网之前建立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资源,在高校内做慕课课程的传播。国内的课程在选课、课程的质量、趣味性方面相对较弱,MOOC学院会组织人员为教师做课程制作的协助和指导。同时,也为国外的课程对接上国内的课程提供服务。
果壳网已经与联合国展开合作,选择一些公益课程,如《人口老龄化》《青少年性教育》等,让学生提交学习和推广计划书,评委会将根据计划的可行性、最后的实施情况等,为学生颁发奖学金。另外,果壳网和百度合作,为慕课平台上成绩优秀的学生提供实习岗位。果壳网还与万科合作,在旗下社区做一些翻转课堂的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