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来没有说要把大学颠覆掉,而是要让大学回归因材施教的本源,在偏客观的知识授予上,通过慕课节省成本、提高效率。让更多的线下教学力量能够投入到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上来。
——学堂在线产品研发副总裁杜海
(一)中文慕课正规军
2013年10月10日,清华大学发布了中国大陆第一个由高校主导的慕课平台:学堂在线(www.xuetangx.com)。这一新型学习平台主要发布由清华大学原创以及其他国内外优质的慕课课程。
Coursera、edX、Udacity作为慕课世界的“三驾马车”,几乎全球著名顶尖大学都在上面开设了自己的课程。然而,由于语言和网络限制,中文学生,尤其是中国大陆的学生很难享受到慕课所带来的好处。
直到2013年5月,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香港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一起正式加入edX,并成立了由计算机系、交叉信息研究院、社科学院和教育研究院联合组建的慕课教育研究中心,组建学堂在线研发团队。作为中国最顶尖的大学之一,清华大学参与的这场全球教育革命,为全世界学生打造最优秀的全中文课程,无论是对有英文学习障碍的中文学生,还是对试图了解中国高校课程的外国学生来讲,学堂在线加入edX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至少让中国的高校慕课走向了世界。
随着网易云课堂、果壳网、极客学院等一批互联网公司纷纷举起慕课大旗,清华大学不再满足于仅仅扮演“课程提供者”的角色,而是希望亲自投身进来。2013年10月,学堂在线项目正式上线,2014年2月,学堂在线作为清华入股的独立公司开始独立运营。
之后,学堂在线不仅被逐渐打造成清华大学对外的教学平台,也成为对内的教学工具。当时学校的《C++程序设计》和《云计算与软件工程》两门课就已经开始利用这个平台进行教学实验,通过翻转课堂、在线教学,把学堂在线变成了几十人的小型私人网络课程。同时,清华大学很多基础课都已经变成了在线模式,学生在视频上学习理论知识,在课堂上再与教师互动。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edX本身的视频、考试等功能,学堂在线为中国大陆学生进行了本土化处理,增加了新的功能,如对引进edX上的热门课程做了翻译字幕,这样一来,那些有英文障碍的学生就可以无缝学习国际优秀课程。同时,它支持多视频源,不依赖YouTube,学生可以在自己的App上观看教学内容。
学堂在线的理念是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全球共享,用平台消除资源共享技术障碍。同时,它通过与国内外各类大学合作,鼓励教师将优质资源贡献给平台。
(二)定制化服务的学堂云
2014年7月,学堂在线在原平台的基础上,低调推出了学堂云,旨在为合作机构提供定制化的教育云平台服务。教育机构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开课,自定义课程内容、上课时间,以及向特定的学生开课。推出这样的定制服务是有一定原因的,据悉,许多大学负责人来找学堂在线,希望租用学堂在线的部分网络课程,帮助学校开设新专业,节约教师成本。同时,很多刚刚开始尝试开设在线课程的教师,或许并不希望把自己的课程放到全开放的互联网平台上,而是更愿意小范围的尝试、不断完善。因此,对于多数高校来说,实际教学更需要的是小规模、分层次的在线公开课。
学堂云平台刚好能够满足上述要求,它还可以对接高校的教务系统。大学可以选择课程,将完整或部分授课内容放到这个定制的私有云平台上,对选修的学生开课。同时,教师和助教也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安排、追踪学生的学习,管理作业、考试和学分等。
除公司化的运营和平台开发外,清华大学强大的科研团队也在为学堂在线提供科研支持,如提供对继续学习的研究和对作业评分的算法建模等。
学堂在线暂时不特别重视营利,而是希望能让平台得到更多的推广。为此,清华大学和学堂在线团队还特意到教育资源相对缺乏的内蒙古、新疆和青海等地,与当地的高校合作,开发少数民族语言版本的平台。
不过,定制化的学堂云或许可能成为该公司关注的营利项目之一。此外,学堂在线团队还看好同样正在蓬勃发展的企业培训市场,将考虑为企业开设MBA(工商管理硕士)、继续教育等在线课程。
(三)力推学分互认
2014年第三季度,学堂在线上已经有超过150门独家课程,更有一大波新课程已经放出预告,课程涵盖信息技术、数理化、经济金融、艺术、人文、体育等多个领域,合作机构达75家,选课总人次达77万。《财务分析与决策》学习人数已经超过了10万,《心理学概论》《资治通鉴》等课程的学习人数也都超过了1万。
在学堂在线30多万的用户中,学生群体占到了60%左右。这样的用户数字在动辄百万、千万的互联网公司中并不突出,同先行者也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因为依托清华大学,学堂在线已成为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研究交流和成果应用的平台。与那些从底层对教育制度发起挑战的创业者不同,学堂在线的目标是自上而下,利用慕课使中国的教育改革满盘皆活。
其中的表现之一就是,学堂在线将学分、学位方面的尝试推广到更多的高校,推动国内几所知名高校基于学堂在线平台进行课程互换,以达到资源互补的目的。之后,几所高校的学生就可以通过学堂在线互相学习其他学校的专业课程,拿到辅修学位。将来,普通高校的学生也有机会修习清华大学等一流学校的课程。
而高校结盟中最诱人的就是学分互认了,就是让一名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学生拿到隔壁清华大学建筑系颁发的《中国建筑史》毕业课程证书不再有障碍。这么说也许不够吸引人,毕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都是一个级别的,但如果一个三线城市普通院校的学生,还能拿到货真价实的证书,通过了清华大学建筑课的考试,并且获得外界的认可,这无疑具有更大吸引力。这种高校结盟和学分互认让学生有了更加强劲的学习动力。
为了弥补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学堂在线同青海、新疆、内蒙古、贵州等教育资源稀缺地区的高校合作,补其所短,让学生在网上学习《电路原理》等课程,当地的教师则作为课堂辅助。这与edX在美国的做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为了削减预算,美国各大高校近年来都削减了大学预科的课程,edX则挺身而出,正在填补这一空白。
学堂在线不仅对在校大学生有益,而且也会给高中生们一个新的出路。教育部曾发文明确表示,高考招生要参考更多素质方面的因素,在线课程的学习也有纳入招生参考中的可能。北京大学副校长高松教授在“中国式慕课长三角论坛”上就曾表示,北京大学将考虑利用慕课平台,针对中学生开设大学先修课程,并以此完善大学的自主招生。截至2013年10月,北京大学已在全国40所中学培训了部分教师,帮助他们在中学开设5门北京大学的先修课程。按照北京大学的设想,学生修读这些课程,利用这些学分参加自主招生考试被录取后,将可以减免学分。
除了在校学生来上课,不少职场人士也通过在线课堂充电。在学堂在线的首页上可以看到肖星教授的《财务分析与决策》这门课程已经有超过10万名学生报名,并且很多人都是职场中人。
学堂在线植根于清华大学这块“试验田”,可以把慕课这种换式在高校的教育体系内应用得更加深入,把线上和线下全面打通,在高校教育体制内逐步单点突破,这要比单纯的在线课堂意义更为深远。
(四)力争政策与市场双赢
刚刚起步的学堂在线同样面临“钱”的问题。教育不可能是免费的,在线教育也需要做到政策与市场的双赢。清华大学为第一批上线的5门慕课课程重新编写了教案,组织国内一流的影视制作团队拍摄。例如,《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一课,很多都是深入全国各地博物馆、考古现场进行实地教学,学生可以通过慕课看到平时难得一见的文物,这些也意味着这门课花费了很多钱。2014年上半年,教育部曾召开了一个内部会议,为了鼓励高校发展慕课,拟对每所“985”高校拨出300万元专项资金。如此推算,国家在慕课上的一次性投入不低于1亿元。
但是从高校层面讲,数百万元的资金对于慕课来讲无疑是杯水车薪,因此高校自己也在拨出相关经费。一门慕课的制作成本,有的高达数十万元,上百万元的慕课也屡见不鲜,清华大学的《中国建筑史》课程的累计投入就达200万元,这还不包括名师的费用。
这个时候需要的就是开启慕课巨大的体制外商机,对学堂在线进行商业运作。其实国外已经给我们提供了很多优秀的经验,如Coursera和Udacity等慕课巨头虽然都有名校背景,但都是商业化运作。目前,国内的慕课还都是以国家或高校等“体制内”的力量来推动,国内尚未出现如Coursera、Udacity这样重量级的慕课平台。
我们知道,美国慕课平台不论开始是公益性的,还是营利性的,现在都开始转向采用营利模式来运营慕课平台,中国高校在这方面的能力是非常欠缺的。然而,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好的课程没有好的运营和机制,是不能长期良性发展的。学堂在线具有巨大的商业前景,只有解决好营利问题,完善运营机制,才能够在国内迎来更好的发展。
2014年年底,学堂在线平台宣布完成1500万美元的A轮融资,投资方是红点创投。此次投资是红点创投在在线教育领域投出的第一单。红点创投作为业界最成功的投资公司,其涉足项目一直为外界关注。此次进军在线教育领域,首笔资金投给慕课项目,意味着中文慕课未来可能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作为中文慕课的正规军,手持教育部盾牌的学堂在线将对传统高等教育体系产生划时代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