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这些年的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北京市在基础教育领域经历了新时期教育信息化发展体系再探索、再实践、再升华的过程,探索形成了市、区、校三级协调发展的数字校园推进模式,包括全市引导性投入与学校探索项目结合实施的模式、区级主导的整体集约化推进实施模式。此后,市级数字校园实验项目将实施“项目追加制”发展模式。
8.2.1 探索明确了市、区、校三级协同
市、区、校三者定位是影响数字校园发展的关键。一直以来,区域、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模式存在着模式、边界不清晰的现状,实践上有三类表现。一是“各自为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机构、中小学分别设立目标与任务,推进各类信息化应用,用户受众大都面向师生群体,造成组织无序、过度投入、重复建设、效益较低等。二是“全面统筹建设”。由区域教育部门主导实施统一建设、统一应用的推进模式,中小学、教师具有对信息化环境的使用与建议权。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资金过度投入的问题,但实践表明,这种方式短期内难以使信息化长效扎根于学校,这就要求实行长线发展,且政策上有持续性。三是“自主发展”。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类试点、实验项目当中。为充分发挥学校办学自主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目标、任务、政策等,全面支持学校开展信息化发展。这种方式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校活力,催生典型应用案例扎根于教学,但仍然无法回避重复建设、标准不统一、资源离散等问题。
在“数字校园实验项目”设计伊始,我们综合分析了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状,明确了推进模式,其核心是充分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学校是项目的试验田,要通过不断探索、研究、实践力争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在此过程中,市、区两级定位往往容易被忽视或弱化,为此我们确立了市级引导、统筹的总体定位,即“鼓励特色,统分结合”的建设模式。数字校园项目在各个实验校的落地是全市推动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抓手。在市级有限的引导经费的支持下,如何让学校做出特色、做出亮点、长效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难题。中小学信息化经费保障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无法得到全方位满足,而基础设施、数据资源、统一认证、信息门户、互动平台等数字校园建设“规定动作”需要较大经费投入。在过去,有条件的中小学大都是分散建设,包括机房、资源库乃至数据中心,形成了区级孤岛、校级孤岛。为此,北京市为集约推进数字校园发展,开展了实践探索。首先是“统筹基础共性环境建设”。涉及基础设施、资源库、认证中心以及部分轻量级的应用,实施市级投入建设。例如,依托市级数字资源超市,为各所实验校提供北京教育云平台服务,配备了基于IaaS层的支撑环境;全市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统一各类应用入口账户;全市共享数字资源库,整合各类优质资源,无偿向学校供给;基于微信研发的班级微空间、移动听评课等“轻量级”应用,实现“零下载、零安装”,支撑师生日常教与学活动。我们将上述内容以服务的形式提供给实验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基础性应用的需求,实现了建设投入的集约化和建设效益的最大化,取得了良好反响。其次是“统筹市级改革重点项目建设”。一方面,围绕全市深化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重点任务,近两年来,针对招生入学、综合评价、社会实践等重点改革任务,市级统筹建设相关重点信息化工程,涉及中小学学籍管理平台、义务教育入学平台、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管理平台、招生大数据分析系统等,并通过政策文件、行政部署等形式,杜绝各区级教育单位重复建设,要求全部应用市级平台开展业务活动,保障改革动能与效率的最大化。另一方面,支持中小学围绕办学理念,开展教学创新领域的信息化建设与实践。学校是教学活动的前沿阵地,我们应鼓励学校勇于在业务活动中进行创造、创新,这是开展数字校园的核心目的之一。为此,聚焦信息技术在一线教学活动中的融合应用,包括个性化学习诊断分析、数字化校本课程开发、平板电脑教学等,学校按需购买、改造、定制信息化支撑平台和教具等,实现对教学的改进与优化。随着三个批次数字校园实验校工作的推进,在案例成果中促进教与学案例的比例逐步升高,这充分说明了通过推进数字校园发展推进模式建设,实验校转变了思路,初步形成了多级合力,加快了学校信息化发展的进程。
在上述进程中,北京市教委逐步明确了市、区、校三级职责分工。
市级职责:定位为规划、统筹、指导与监督。市相关部门负责开展全市基础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建立“市级抓统筹、区做整合、学校建特色”三级联动推进建设模式;建设市级教育信息化公共平台,加强对已有市级信息化系统的整合和统一认证,构建全市集约推进数字校园建设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增强交流研讨,定期组织行政部门、教科研机构、业务部门、实验校交流探讨,激发生态化数字校园建设的创新思路。
各区职责:定位为本区域数字校园建设的组织推进者。各区相关部门负责制定本区域数字校园建设的顶层设计,重点抓好区域数字校园建设平台与市级系统平台的对接、与学校特色建设的整合,建设区域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以及通用模块系统;监管实验项目建设,审核实验校建设方案,监督建设进展,推进验收评估,检查实际应用情况;定期组织实验校进行观摩、交流,面向校长、学科教师、网管教师分类开展培训;为数字校园建设、运维、常态化应用和长期改进提供保障。
实验校职责:定位为数字校园建设的主体和应用的主体,是数字校园建设的直接执行者,主要职责如下。
第一,为建设工作提供保障,组建由校长牵头,主管副校长、教育教学部门、信息化部门、学科骨干教师等共同参与的数字校园建设工作小组,负责本校的数字校园规划、建设及应用推广等工作。
第二,结合实际情况落实学校自筹资金。落实任务书、建设方案,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要严格落实任务书、建设方案的约定内容。对任务书的调整应报区教委审核通过后,由区教委报市教委审核,市教委审批通过后方可执行。
第三,规范项目管理。严格遵守政府采购流程进行项目招标;引入校级监理机制,规范过程管理;定期向区教委汇报项目进展;根据区教委统一安排做好项目过程控制、验收和绩效评估工作。
第四,注重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着重提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校的信息化支撑服务能力,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数字校园相关培训、交流及研讨活动,充分调动教师开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实践的积极性。
第五,共享、开放建设成果。共享、开放数字校园建设成果,包括应用系统、信息资源、管理制度、推广经验等,并允许“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管理与云服务平台”在全市推广使用。
8.2.2 数字校园发展从全市推动逐步过渡到各区主导
在市级引导下,各区逐渐发展成为数字校园规划、设计的主体,在区域集约推进、数字校园标准、数字校园公共支撑体系、数字校园云服务平台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建设模式上从“单校建设”向“区域统筹,协调发展”逐步过渡,推进方式上从“市级引领”到“区级主导”跨越。以朝阳区为例,在建成41所数字校园后,朝阳区于2012年便致力于区域数字校园云服务平台的建设探索,形成了云服务平台、建设标准、评估体系、培训体系等工作成果。朝阳区数字校园云服务平台通过对中小学数字校园共性引用、公共服务的提炼和集约建设,大幅降低了数字校园建设成本,单校成本从300万元降低至35万元。同时,朝阳区投入专项资金对学校互动课堂等个性化应用进行重点扶持,在实践中寻求集约和个性化发展的效益平衡。
大兴区以16所数字校园实验校为样本(其中7所市级实验校),颁布了区级数字校园项目管理办法,编制了五星级认证的标准体系,形成区、校数据互操作技术规范,为区域实验校提供了有力的业务引领、技术服务和管理支撑,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延庆区确定了区域统一规划、集约建设的数字校园推进模式,要求数字校园实验校在区教委信息中心的统筹协调下与区域整体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对于需求共性较大的应用平台由实验校之间协商共同开发,作为区域整体组成部分在全区推广。此外,海淀区、东城区、门头沟区、丰台区、顺义区、密云区等均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建设探索。
数字校园推进模式的建构是一个持续、深化、发展的实践进程。在上述数字校园动态发展进程中,数字校园建设的模式正在逐渐明晰,市区推进数字校园的主导性作用正在发展变化。纵观全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各自管理、分头建设、重复投入情况客观存在,学校大都建设了行政办公OA、校园管理、排课系统、教学资源库等应用系统,也投入了较大经费用于自建机房、购置设备。部分区也相继投入建设各类数据中心、公共服务平台等。由于行政隶属、财政体制等原因,各层级工作界定不清晰,信息化推进思路模糊。因此,“数字校园实验项目”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市级抓统筹、区做整合、学校建特色”的三级联动推进建设模式,伴随一期、二期数字校园应用和三期数字校园的发展,北京市教委形成了发展性的认识,即集约推进、区校共建的实验工作思路。
第一,市级抓统筹。北京市教委负责北京市数字校园建设的顶层设计、业务指导、培训引领及统筹推进。在收获数字校园实验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搭建全市中小学数字校园云平台,进行数字校园优秀成果的总结提炼、展示体验、应用推广服务,支撑全市中小学数字校园系统的快速搭建和运行,普及和推广数字校园,持续引领和支撑中小学进行深度融合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参与学校、区的具体建设,更多的是依托总体规划、专业团队、交流活动、标准规范、成果宣传等起到“引路人”的作用。同时,在汇聚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凝练共性应用,面向全市服务。
第二,区做整合。作为承上启下的中间一级,各区教育部门承担着同样重要的角色。在关注本区域数字校园实验校的同时,要从区层面加强引导、服务与支持,制定区域数字校园发展规划,构建区域基础服务平台,做好数字校园中核心应用的供给,包括数据交换、资源共享、身份认证等,努力“整合、融通”这些公共支撑服务和精细化服务,以及区域范围内的课程平台、学习平台、教学质量分析、教研活动、协同备课、资源等各公共基础应用的建设与运维。总而言之,区工作的核心,一是做好市、校的枢纽任务;二是制定好本地区的发展规划,服务学校;三是处理好共性与个性建设,由区牵头做好共性的支撑平台。如图8-1所示。
第三,学校建特色。在学校的定位方面,不要求学校构建一个所谓“大而全”,涵盖各类系统平台的数字校园体系,而是希望学校在做好基础环境配套的基础上,开展应用研究活动,依托学校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聚焦课堂,探索依托信息技术的高效学习,在教与学、教师发展、学生成长、校园管理、校园文化、家校互动、评价诊断、资源建设等方面进行差异化实验,提炼分享经验与成果,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学校在实验过程中,可以以课题研究的形式开展专项探究活动,也可以以项目的形式定制涉及教与学环节的个性应用,还可以以教师参与的方式加工开发优质的数字资源。总之,学校是实验的园地,是应用的“试验田”,学校作为主人翁只有充分发挥“实验校”的作用,才能务实推进好项目。
图8-1 中小学数字校园市、区、校三级联动的平台化建设
自2017年开始,“数字校园实验项目”转入常态化运行状态,各个区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全市未来的数字校园发展进程中,北京市将“市级定方向、区级抓统筹、学校抓应用、企业供服务”作为数字校园“三级四方”协同联动推进新机制,从而建立起了适应教育信息化体系发展的数字校园建设与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