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以下简称“数字校园实验项目”)的全程参与者,站在十九大之后的教育信息化2.0时代,回溯整个项目发展过程,结合这几年来本人所承担的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课题及所参与的全国性信息化融合实践体验,我对北京市教委高瞻远瞩的决策表示由衷的钦佩,对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这些年来执行这一项目,以及以数字校园实验工作带动全市教育信息化深化发展所做出的努力表示敬意,对全市范围内各区及各参与学校在推动学校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过程中所迸发的实践智慧表示赞叹!
众所周知,自“十二五”以来,在国家“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战略定位引领下,在教育部“三通两平台”[1]工程实践推动下,教育信息化融合实践之路在加速发展,从“融合”到“深度融合”,再到“融合创新”,推进信息化面向教育教学过程深化发展的步伐愈走愈坚。在这一进程中,教育信息化发展环境呈现着急剧变化的特征。第一,互联网教育云服务发展带来了突破教育信息化“最后一公里”的发展前景,面向学科的信息化应用和学科性工具以云服务方式广泛存在,这些应用覆盖了教育教学核心业务全过程。第二,“智慧教育”“未来学校”等更高级信息化融合形态越来越快速地进入实践领域,泛在的学习与服务接入、整合融通的信息化应用和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化生态等“智慧教育”环境正加速发展,以PST模式[Pedagogy(教学法)、Space(空间)、Technology(技术)]支持新型泛在学习环境生成的新型学校——未来学校——正日益受到关注,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育人场景全部环节,加快全过程育人、全场境育人的技术应用生态正在来临,它推动教育转型,通过空间、课程、学习方式和组织方式协同创新,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再有,技术发展浪潮也一浪高过一浪,云计算、移动计算、物联网、大数据、VR/AR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层出不穷,新技术进入教育信息化领域的时间周期大大缩短,同时更呈现出复合、叠加和倍增效应。第三,在新课程改革、教育综合改革和新高考改革等进程的推动下,教育正产生系统性变革,教育系统越来越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发掘学生潜能,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和发展需要的方向发展。总之,教育变革与信息化融合创新进程,相互牵引,相互支撑,给人以动态发展性的实践体验,让我们感知“教育信息化永远在路上”。
透过纷繁复杂的发展现象我们发现,教育信息化的本源意义是服务于教育本身,它需要“落地”,需要有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坚实实践。“数字校园实验项目”正是在这样一种信息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而进行的区域性实践项目,它酝酿于2008年,启动于2009年,实施于整个“十二五”期间,整体上领先于国家“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实践四年之多,是“数字北京”发展及北京教育信息化建设从普及阶段迈向整合、提升阶段的自觉实践,是投入资金规模大、信息化发展推动力度强、教育信息化体系建构深度广、持续推进信息化发展效果好的实践性项目,这在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领域是不多见的。在北京市教委的领导下,在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多年来的持续组织和推动下,在各区及实验校的有效参与下,北京市基础教育领域整合北京丰富的高校专家资源以及多元专业的技术力量,系统化地推动了区域范围内以“数字校园”为抓手的信息化融合实践,带动了市、区、校三级教育信息化体系面向深度融合创新的再建构,并带动了“数字校园”软件系统与产品形态的生成、优化和推广,取得了系统化实践成果。这一实践过程触及了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发展进程中的深层次问题,如教育信息化深化发展中体系再建构问题、教育教学核心业务融合下的技术应用问题、个体数字校园发展模式问题、评估引导的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绩效问题、教育信息化协同化需求下的企业服务问题等,这些问题是在“三通两平台”工程当前的实践进程中,全国其他很多区域面临的信息化实践命题,它们在“数字校园实验项目”中或得到了实践并生成了经验,或得到了初步探索并明确了方向,或在实践前瞻中已被感知并历经初步的讨论……这些智慧是由北京高校教育技术领域专家、学科教学业务专家、教育管理专家以及北京广大一线优秀学校校长、学校管理团队和一线教师的深入系统性工作凝聚而成的,具有领域引领性、经验可复制性、路径多元可选择性等参照意义。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我们在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的支持下,编写了这本书,力图反映“数字校园实验项目”的发展全貌,包括“数字校园实验项目”的发展背景、实施过程,“数字校园实验项目”市级层面总体框架及服务体系,“数字校园实验项目”带动下的各区教育信息化发展,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评估体系建构,“数字校园实验项目”所取得的成果、成效及建设经验,“数字校园实验项目”驱动生成的多层级典型模式,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及其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未来趋势等,并在上述描述中突出了信息化深度融合进程中的关键命题。
第一,市、区、校多级联动的信息化深化发展方式。本书详细阐述了“数字校园实验项目”的推进模式,顺应“互联网+”的时代特点,提出从“市级抓统筹、区做整合、学校建特色”的先期数字校园推进模式向“市级定方向、区级抓统筹、学校抓应用、企业供服务”三级四方协同的数字校园推进模式发展,并重点依托各区区域平台建设和市数字校园公共服务平台辅助,将数字校园建设在全市范围内转入常态化运行项目,促进数字校园的推广与发展。
第二,面向深度融合实践的信息化推进模式。本书系统总结了推进数字校园发展的多级模式,整体呈现了自“十二五”以来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优秀案例所反映的实践智慧,包括如下模式:①数字校园区级发展模式,如东城区的“云与数据”集约化支撑的协同数字校园发展模式、海淀区的突出个性的叠层式数字校园发展模式、朝阳区的生成集约与群智创新引领的数字校园发展模式、大兴区的区域统筹云服务模式的数字校园发展模式。②数字校园校级发展模式。由于技术发展及业务融合,学校层面呈现出具有不同特征的两个维度的模式,这两个维度包括信息技术部署环境变化驱动的数字校园发展模式以及基于信息技术作用深度认知的数字校园发展模式。③数字校园业务融合模式,包括技术创新跟进驱动模式、课程创新增量发展模式、课堂深化聚焦攻坚模式、评价发展创新模式、点线联动迁移模式、优质资源共享生成模式、数据应用积累深化模式等。这些模式对国家“三通两平台”当下深化推进及教育信息化2.0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第三,数字校园发展的评估体系建构。本书详细介绍了“数字校园实验项目”评估体系的建构与发展过程,它包括两个阶段。阶段一,“数字校园实验项目”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在“数字校园实验项目”的驱动下,为有效引导项目实施,提升项目实施绩效,以课题研究方式,课题承担团队采用文献分析法、访谈法、特尔斐法[2]等研究方法,通过“行动研究”阶段化深入,确定了“规划”“建设”“应用”和“效益”四个评价维度。阶段二,数字校园应用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研究。2015年年底,“数字校园实验项目”到了发展的新阶段,对数字校园绩效的评价需要深入其常态应用与实际效益的层面。基于这一思路,2015年12月,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启动了“北京市数字校园应用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研究项目,结合学校建设应用的突出成果、集中关切和普遍特点,从“教与学”核心业务定位入手,将“应用深度”“应用实效”“持续发展能力”作为考察重点,形成了表征数字校园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
为更清晰地呈现上述“数字校园实验项目”的发展成果,更好地传播、分享该项目的实践经验,与本书配套,我们也编写了《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案例与经验(小学)》《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案例与经验(中学)》两本案例集,以便让读者更好地自下而上地感知“数字校园实验项目”,真实全面地感悟“数字校园实验项目”背景下的个体学校实践,从而更深刻地体悟和领会本丛书的实践智慧。
最后,“数字校园实验项目”是一项涉及面广、关联性强的工作,且编写团队自身精力有限,对项目的一些实践环节参与深度欠缺,这些因素可能影响我们对整个项目更深层次的挖掘、提炼和总结,再加之编写团队是在繁忙工作之中承担这一任务的,因此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李玉顺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技术学院
2017年12月
[1] 三通,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两平台,即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2] 特尔斐法是指用书面形式广泛征询专家意见以预测某项专题或某个项目未来发展的方法,又称专家调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