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北京市启动了“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选取100所实验校开展数字校园建设,旨在构建市、区教育信息化服务于学校信息化特色应用统筹融合的建设格局,探索一条有首都特色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道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提升全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整体水平。项目分三批开展建设,第一批29所实验校于2014年完成验收与应用评估,第二批38所实验校于2015年完成验收,第三批33所实验校于2018年完成验收。

项目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建成了一批数字校园优秀示范校,培养了一支较高水平的信息化队伍,创新了一系列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工作模式,沉淀了一批契合实际需求的优质数字化资源,构建了一套市、区、校统筹推进机制,有力地带动了基础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归纳起来,数字校园建设形成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两大类成果,其中,理论研究成果覆盖数字校园建设模式、管理措施、应用策略、推广机制等方面;实践应用成果包括教与学、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学校管理、评价诊断、资源建设、家校互动、校园文化、校际协作9大类、26小类、42项优秀应用成果。不少成果技术先进,实用性强,已经得到推广。

在数字校园探索实践过程中,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获得了显著提升,他们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带来的革命性影响,大胆探索信息技术与学校业务融合,不断从思想观念和实践能力上提升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在数字校园实验项目的带动下,北京市教委组织的有关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培训人员累计超过6000人次,各个学校培训教师超过7000人次,大幅度提升了各类信息化专业人才的水平,为北京市教育信息化事业的推进奠定了人才基础。

在数字校园实验项目引领下,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了极大发挥,驱动了业务融合创新。例如,北京市丰台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基于平板电脑的互动教学模式创新,探索了基于“双向”“平等”的理念,开发和引进了适用于平板电脑的优质教学资源,探索形成了网状、交互、融合、自主的教学模式,实现了教育工作从“单向教育”向“互动教育”的转变。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的“微课社区”,接入市级专题服务接口,将市级微课资源和学校微课资源有机结合,使学生可自主选择兴趣课程,参与评论。微课社区已成为该校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平台,在假期期间使用效果尤其突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附属中学深化应用双基检测分析诊断系统,每月成绩分析汇总全部通过系统完成,并面向每个学生凝练提取了29个基础数据指标、132个过程分析指标,实现了对学习弱点的精确诊断和教学内容的精准优化。

在数字校园实验项目的带动下,北京市中小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个性化需求得到了满足,学习成绩得到了提升;教师的问题诊断能力和教学优化能力得到了提高;学校管理效率和办学效益得到了全面提升。例如,北京市第七中学学生口语测试成绩普遍提升10%以上,部分提升达到30%;英语听力成绩提升11%,考试成绩提升15%。北京市昌平区第一中学高考成绩不断提高,重点本科升学率在50%以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附属中学也在实施数字校园后,将高考本科率从66%提升到现在的100%。

北京市数字校园实验项目以“四两拨千斤”之势,全面带动了全市各区数字校园建设。各区纷纷以数字校园建设为契机,积极开展本区数字校园规划设计和实施推进工作,落实建设资金,推进建设工程。大兴区以1∶7的资金比例,配套启动了区级数字校园实验校建设工作;朝阳区、石景山区、密云区等区也纷纷依托数字校园实验校的建设,规划设计了本区的数字校园云平台,为全区提供信息化支撑服务,取得了卓著成效。

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校建设效益辐射了全市非实验校乃至全国中小学。实验校建设所建成的案例成为全市中小学的榜样。实验校通过教学开放日、课题观摩研讨会、办学实践研讨会、媒体听课采访等教学研究活动,逐步带动全市非实验校,河北等周边地区学校也多次参加北京市数字校园建设工作培训会议以及学习交流,全国各地中小学也积极参加我市举办的大型数字校园交流活动,全国掀起了数字校园建设的浪潮。

此外,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工作推动了教育信息化产业的积极发展,为北京市信息化产业发展贡献了力量。数字校园建设为整个北京市教育信息化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为企业从产品研发、人才队伍锻炼、应用案例积累到解决方案形成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在数字校园建设中,一批有能力、有经验、有产品、有案例的创新企业蓬勃发展,它们在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校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回头来看,北京市在推进数字校园实验项目过程中持续深化全市教育信息化整体发展,按照“市级做基础+学校做特色”统分结合的总体思路,有效厘清了市级和学校在信息化服务供给中的角色定位,即由市级提供基础性、共性服务,学校做定制、做应用,形成“上下联通、共同打磨、动态优化”的信息化应用服务体系,有效推进了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深化首都教育综合改革、破解改革进程中遇到的难题提供了有力支撑。

为更好地发挥数字校园实验项目的示范作用,加强成果分享,为其他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提供案例参考,带动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纵深发展,我们组织编写了数字校园建设成果系列丛书,希望本丛书可以为北京市及全国其他省市的数字校园建设起到参考作用。

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逐步深入,首都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面临新的形势,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深化,以“互联网+”为引领的信息化发展新趋势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展望未来,信息化代表新的生产力和新的发展方向,是驱动教育现代化的创新先导力量,但教育信息化任务依然艰巨,我们应紧跟信息技术发展前沿,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推动教育组织形式变革和学习方式革命。

田鹏

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副主任

2018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