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1 / 1)

留守儿童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即为留守儿童。如今留守儿童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社会弱势群体,其生活问题、学习问题、安全问题、心理问题和品行问题等日渐突出。这些问题的形成是农村家庭、学校、社会、经济体制与人口制度等多方面的原因所导致的,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协同合作。而其中坚守在农村教学第一线、直面这些留守儿童的教师则承担着至关重要的责任。在以往的教师培训和调研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虽真心地疼爱这些亲情缺失的留守儿童,但在面对这些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时常常感到无奈、无力甚至无所适从。由此,我们萌生了要为农村教师编写一本教育指导手册的念头。

在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基础教育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梁威研究员的带领下,我们组建了“留守儿童教育研究课题组”,带着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课题组多次深入北京的工厂、工地、家政公司、月嫂培训学校等,并远赴河南、山东、安徽、贵州、内蒙古、河北、广西、四川、甘肃、江西、云南、吉林等十余个省区开展实地调研,通过访谈、问卷调查、座谈、观察等方式收集了大量的一手资料。特别难得可贵的是,在北京师范大学振豫基金的农村小学教师培训中,我们听取了2000余名教师的意见。在此基础上,我们针对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品行、安全等方面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形成了这本《留守儿童教育手册》。本书中所有的问题全部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在问题的回答上将说理与举例相结合,帮助教师获得可操作性的策略。

《留守儿童教育手册》一书的形成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课题研究、本书的撰写与修改过程中,课题组曾召开各种类型研讨会数十次,原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文喆研究员、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程晗研究员、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郭喜青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研究院副院长綦春霞教授等领导及专家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指导。

本书的撰稿人主要是多年来一直关注,研究和服务农村教育、基础教育的德育、心理、课程与教学研究人员。课题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研究院副院长、首都基础教育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梁威研究员负责策划和全书的统稿工作。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研究院卢立涛博士,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谢春风研究员,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教育评价室胡进研究员、何光峰副研究员,共同承担了各篇章的撰稿工作。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班主任》杂志社副主编周芳老师、期刊部何芳老师,原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信息室主任张素珍老师,原北京市燕山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李万增老师,原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二部小学教研室主任董静老师,中共北京市委党校的温水擎老师,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基础教育研究院的张丽娜老师、周婷子老师以及曾就读或现在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硕士研究生刘小娟、沈茜、江明菊、王璇、符辰、许海玲、史欣欣、龚莉云、张文华、赵文静、刘姣、张文超等同学也以各种形式参与了书稿的资料收集、组稿、排版、审稿工作。

我们感到非常荣幸的是,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教授、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先生高度肯定了课题研究的价值,并提出了宝贵的建议,王定华司长还欣然为本书写序。此外,课题组还得到其他同仁的支持和帮助。我们在对他们表示衷心感谢的同时,也深深地感受到了他们对留守儿童及所有孩子们的关怀和热爱,同时也更加坚定了我们一定要把留守儿童教育研究深入做下去的信心。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阅借鉴了大量相关书籍、报刊和网络资料,并引用了部分内容,恕未能一一标注,在此一并向原著作者表示诚挚的谢意。由于时间的仓促和我们水平的有限,书中难免有一些不足之处,诚恳希望读者特别是农村一线教师提出宝贵意见。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来关爱、帮助、支持留守儿童,努力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祖国的花朵饱含着生机,我们共同期待着怒放的那一天。

编者

2014年5月4日于北京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