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一 积极向上品质的培养(1 / 1)

一、概念解析

为什么要让留守儿童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积极向上的品质是留守儿童实现身心健康发展、获得人生幸福的重要保障。态度决定命运,积极品质将带来积极的力量。我国古代哲学经典《周易》指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所以,学会在消极中发现积极因素,则是一种人生智慧和生命境界。

积极向上是一种人生态度,更是一种内在品质。它是指一个人面对生活、学习等方面的问题和困难时,始终保持一种追求理想、乐观自信、持之以恒的昂扬精神状态和正向行为模式。相信自己的明天是美好的,相信自己的未来是光明的,相信困难是暂时的、可以被战胜的。只要脚踏实地,乐观而执着,就具有了积极向上的宝贵品质。

不少留守儿童是值得同情的。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这些孩子的情感世界并不完整,这将影响他们身心健康和积极品质的形成。也正因为如此,教师要善于从孩子的真实问题出发,鼓励孩子积极看待生活、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不要给自己的消沉寻找理由,而要为自己的成功和长远幸福多想办法,培养自己积极向上的内在品质。美国著名心理学大师马丁·塞里格曼指出,当一个人用积极心态面对困难和问题时,就会拥有解决问题、战胜困难的精神财富和智慧。积极的态度和品质是战胜困难的一服良药。当一个人用积极心态面对困难和问题时,就更有机会拥有解决问题、战胜困难的精神财富和智慧。积极的态度和品质是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正能量。

二、案例分析

留守儿童照样可以拥有幸福的童年

——快乐成长好少年

赵鑫同学是城关镇中心小学六(1)班学生,担任班长,少先队中队长。由于家庭原因,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她从三年级开始就跟随奶奶生活,是一名留守儿童;但她生活自立自强,学习勤奋上进,待人文明礼貌,深得师生们一致好评。

(一)积极进取,品学兼优

由于家庭贫困,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她理解父母的辛劳,为了不让父母分心,她在各方面都严格要求自己,是个乖巧懂事的好孩子。她本应该是在父母呵护下生活的孩子,但她却从三年级开始独自面对生活的困难和压力。记得刚开始时,她也不能完全适应这样的留守生活,也曾有过沮丧,一段时间她情绪低沉,不爱与人说话、交流,学习动力也不足,最后通过老师同学的帮助,她很快地又融入到这个大集体,学习中积极进取,生活中自立自强,成为大家的好榜样。

(二)自强不息,努力奋进

三年的留守生活让她变得更加坚强,更加能干。在班级里,她是一名班长,工作特别认真负责,每天早上收作业、检查作业都特别仔细认真。谁的学习有了困难,她就满腔热情地进行帮助。她还非常关心班级,当她发现班级卫生不好时,便会带头打扫,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除了关心同学、爱护班级外,她还是班里学习的带头人。课上,她认真听讲,积极发言;课后,她及时复习巩固,并且能够提前预习下一篇课文,具有非常良好的学习习惯。

另外,她还是一名住宿生,并在留守儿童成长中心担任舍长。期间,她能协助老师完成成长中心的各项工作,在多次内务整理比赛中都获得了“优秀住宿生”的称号。

周末回到家,她一刻也不停,自己洗衣服做饭,喂鸡喂鸭还要照顾年迈的奶奶。家里没生活用品了,她就从几里外的镇上肩扛手拿买回家,东西重,年纪又小,她提起来很吃劲,走在路上遇到认识的叔叔阿姨,她很有礼貌地请别人帮她提一下或者搭下他们的顺风车。回到家奶奶心疼她,她却微笑着说:“奶奶,我没事,我能行!”

(三)兴趣广泛,快乐成长

谁说留守的生活一定是暗淡无光的呢?留守孩子赵鑫同学就把她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使自己的留守生活充满了阳光。她兴趣广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她平时最大的爱好就是阅读、画画、学唱流行歌曲。在成长中心的“快乐阅读”活动中,她的读书笔记做得最工整,日记写得最优美。在学校的文艺活动中,她为大家表演独唱,和小伙伴们跳健美操,表现非常出色,被老师同学称为快乐的“小百灵”。

赵鑫同学在几年的留守生活中,不断进步,自信快乐地成长着。她在一次以感恩为主题的活动中,写下这样的一句话:“长大了,我也要成为一个有力量的人,用自己的力量关爱别人,回报社会……”是啊,她的成长经历让我们看到了:一株小苗正在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好心人士的关怀下快乐地成长。我们相信她未来的路一定会走得更好。

这个真实案例告诉我们,幸福的生活几乎都是自己创造的,不怨天尤人,不自我放弃,不消极沉沦,而是微笑面对每天的日出日落,感恩生活和亲情,积极看待困难和问题。幸福不会从天降,优越的环境未必一定会保证今后就很幸福、很成功;艰苦的环境,也不是不幸福、不成功的必然理由和陷阱。关键在于要从小培养一种积极的心态,这就是阳光心态。面对经常微笑的人,困难都会绕道而走。留守儿童完全可以拥有自己快乐健康的童年,留守儿童并不是消极无望的象征。赵鑫同学作为一个农村小学六年级学生,不仅担任班长,还担任少队部中队长。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她从三年级开始就跟随奶奶生活,是一名完全意义上的留守儿童。但她并未就此消沉,而是乐观积极,生活上自立自强,学习勤奋上进,待人文明礼貌,深得师生们一致好评。这是一个具有研究意义的典型教育案例。

上述案例还告诉我们,赵鑫同学在其父母外出打工的时候,也曾经出现过情绪低落、消沉的情况。学校老师、同学,特别是班主任的热情帮助,使赵鑫同学克服了父母不在身边的情感缺失问题,恢复了积极向上的态度。班集体的爱,温暖了这颗曾经有些冷却的心。如果每个留守儿童都像赵鑫同学这样,得到教师切实的关爱,就能有效弥补家庭教育缺失而造成的不良影响。

三、教育启示

如何在留守儿童中开展积极品质的教育

当前,世界心理学科发展正在经历一种转向,即由过去仅仅关注问题和人的消极倾向,转向为积极地对待问题,从正向的角度解决负面问题,并由此诞生了一门新的学科——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也对教育学产生了深刻影响,积极教育理论和实践模式也应运而生。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难题,完全可以从积极教育模式中找到一些答案。而教师是最关键的教育因素之一。

想要培养留守儿童积极向上的品质,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特别是父母不在身边所造成的情感问题和生活上的无助,短期内是难以彻底解决的。这种基于血缘关系的情感纽带一旦断裂,儿童往往会成为没有引线的风筝。所以,培养留守儿童的积极向上品质,对教育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面对挑战,我们怎样做才能取得更加理想的教育效果呢?农村地区一线的教师们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值得大家学习。受这些经验的启发,提出如下建议。

(一)教师的喜爱和关心是无比灿烂的教育之光,它将照亮留守儿童被冷落的心灵。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最好先从教师自身做起

教师之爱是巨大的暖流,可以融化心灵的坚冰。石泉县王开慧老师与留守儿童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道理。王开慧老师发现,一个名叫陶陶的同学,往往“与众不同”:情绪低沉,闷闷不乐,上课时爱走神,下课时,他总是一人独自玩耍,很少与同学或老师交流。王开慧老师抽空把他叫到办公室了解情况,老师还没开口,他就哭了。原来,他爸爸妈妈都外出打工去了,家里只留下他和妹妹。王开慧老师问他生活怎么安排,他说平时都在学校食堂吃饭,周末回家自己做,没有菜就煮油盐饭吃。说着这些话,他哭得更伤心了。王开慧老师了解情况后,在讲道理的同时,对这个孩子给予了较多的关注,生活上尽可能关心,学习上进行个别辅导。陶陶也很懂事,渐渐地,他的情绪有了好转,学习也跟上来了。王开慧老师因势利导,经常在班里表扬他,让其他同学向他学习。从此以后,陶陶的表现一直不错,学习成绩一天比一天进步,不再像过去那样消沉,慢慢变得开朗乐观起来。

(二)及时为留守儿童提供服务班集体的机会,经常激励留守儿童的每一个优点,引导这些孩子从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进步中找到快乐和自信

留守儿童的情感往往更为敏感而脆弱,对爱和认可的呼唤更加强烈。教师在关心和帮助留守儿童的时候,要给予留守儿童服务他人、展现自身价值、感受成功与自信的机会。以本文所引用的故事为例,在班级里,赵鑫同学是一名班长,工作特别认真负责,每天早上收作业,检查作业仔细认真。班里同学的学习有了困难,她总是满腔热情地提供帮助。她非常关心班级,当发现班级卫生不好时,她会带头进行打扫,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除了关心同学、爱护班级外,她还是班级学习的带头人。课堂上,她认真听讲,积极发言;课后,她及时复习巩固,并且提前预习,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她是一名住宿生,在成长中心担任舍长,协助老师完成成长中心的各项工作,在多次宿舍内务整理比赛中获得了“优秀住宿生”的称号。正是由于教师的教育智慧,赵鑫同学才获得了承担责任、施展才华、体现价值、感受快乐的机会。从这个角度可以发现,表扬留守儿童10句话,不如给他们一次展现自身价值和才华的机会。

教育策略

多给留守儿童一些正向、激励的称号

正向、积极的称号往往能焕发儿童无穷的力量,甚至可以改变儿童的人生走向。好孩子是在表扬中诞生的。

建议: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开展各种荣誉之星的评比,如“自强之星”、“奋进之星”、“阳光少年”、“美丽少女”等活动。不要吝啬对留守儿童的表扬,善于运用激励手段,是教师的智慧和崇高境界,对留守儿童尤其重要。对那些明显存在问题的孩子,积极激励的方法将取得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三)有意识地培养留守儿童的兴趣和特长,借此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态度,培养他们战胜各种困难所需要的才干

只有拥有一技之长,才能立足社会。拥有兴趣和特长的儿童,才更加快乐而自信。在留守儿童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使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特长。

以赵鑫同学为例,她的留守生活里充满了阳光,原因在于,她兴趣广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所以,特长和兴趣是留守儿童积极向上的美丽翅膀。

四、问题解决

当留守儿童情绪消极时,教师应该怎么办

《华商报》2010年7月5日报道,陕西省扶风县杏林镇5名小学六年级的学生,相约到一个古庙里喝农药自杀,幸被过路村民发现后及时送往医院。2名学生经抢救后脱离危险,其他3人检查无恙后回家。记者了解到,5个孩子中4个是农村留守儿童。后来,公安机关介入了调查。有关留守儿童的悲剧消息每每传出,无不令人黯然神伤。留守儿童相约自杀的悲剧令人悸动。有网友将留守儿童相约集体自杀归结为“家庭教育不当,孩子本身就不正常”,这种观点显然太偏激了!这真是无视现实苍凉的无稽之谈。留守儿童为何相约集体自杀?也许非三言两语所能描述,但一定不能回避的就是“留守”“儿童”这两大关键词。留守者,表示他们独自“滞留”农村,当城市的孩子在父母面前撒娇时,许多留守儿童往往只能面对落日余晖、寂寞门庭。儿童的心智尚未成熟,最需要亲情的呵护、社会的关爱。但留守儿童往往很无助,容易受到伤害。因而,不少留守儿童患上了心理疾患。一份来自广东省三大监狱的调查显示,八成犯罪的新生代农民工,在幼年时留守农村无人看管。换言之,他们年少时曾是留守儿童,这样的现状确实令人惊心。

上述报道,反映了留守儿童中的极端案例,的确令人痛心。作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处在农村教学一线的教师,要有教育能力与智慧,更要有教育警觉和温暖的情怀。为了避免类似的悲剧重演,希望教师们能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开展个案研究,对情绪、学习、习惯等方面问题比较严重的孩子,给予重点关注,保持教育的敏感性。在日常教学中,要留意这些孩子的一举一动,班级和学校要建立必要的预警机制。

2.积极建立与留守儿童父母联系的渠道,尽量做到每周有机会与孩子家长交流沟通教育情况。可通过电话、网络、书信等方式,帮助孩子与其父母定期交流,这种基于亲情的交流会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学校开展孩子给家长写信的活动,在班级进行宣读,对优秀者给予表扬,也可组织远在外地的孩子父母给孩子写信的活动,定期在班级宣读,使其成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

3.定期进行家访,了解留守儿童家庭生活状况和学习状况。家访是非常宝贵的教育手段,老师的到来往往会改变孩子的发展轨迹。也许农村教师是弱小的,但在孩子看来,是非常伟大的。一次家访改变不了什么,但却可以温暖孩子很久。

4.积极与留守儿童家长沟通,教育家长定期回家乡、回学校、回到家里,也许挣钱是重要的,但教育好孩子更重要。农村不少农民文化水平比较低,再加上为了生计而外出打工忽略了对孩子的照顾。这种情感断乳往往会产生巨大隐患,甚至使辛苦打工而来的钱一文不值。教师要教育家长加强对孩子的关心,不要因小失大。

5.建立班级关爱小组,由父母在身边、学习优秀的学生与留守儿童组成“一帮一”小组,发挥儿童之间的友爱作用。有时候,孩子之间的帮助往往更加有效。教师善于发挥学生友爱的力量,也是一种教育能力和智慧。甚至,可以委派某个同学作为留守儿童的信息使者,定期介绍这些孩子的情况。当然,这种信息反馈要准确而出于善意,不是打“小报告”。

资料链接

积极向上品质所包括的两个核心元素—理想和热情

1.理想

当你有理想时,你真正关心生活中正确而有意义的事。你追随你的信念。你不盲目接受现状,而是寻求改变。理想者勇于有伟大的梦想,敢于抱着梦想可以成真的信念而行动。

☆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

(1)真正关心你生命中的价值目标;

(2)勇于拥有伟大梦想;

(3)对可能实现的远景目标有所认识;

(4)有计划实现你的理想;

(5)付诸行动使你的美梦成真;

(6)做些事以改变这个世界。

☆自我勉励

(1)我以我的理想为生活目标;

(2)我相信我的梦想;

(3)我相信每件事都有可能实现。

2.热情

热情是感到欢乐与幸福,而且精神饱满。热情是全心全意并满怀渴望地做事。当你有热情时,你的态度是积极的。热情是富有感染力的。

☆如何做到热情

(1)微笑、开怀大笑并享受你正在做的事;

(2)满怀渴望地期待某件事;

(3)具有积极的态度;

(4)全心全意地工作;

(5)看事情的光明面;

(6)从生命的奇妙中得到启发。

☆自我勉励

(1)我充满热情;

(2)我全心全力投入我所做的任何事;

(3)我运用我的想象力;

(4)我敞开胸怀面对今天属于我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