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五 创设良好班级氛围,促进学生形成良好人际关系(1 / 1)

学校的班级心理氛围是师生在班级中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或精神状态,及其与之有关的学习态度、人际关系等,是学生课堂学习赖以依靠的心理背景。作为学生心理活动与学生的个性特征之间的中介因素,它是通过影响课堂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情感体验以及评价效应,进而制约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在不同的班级心理氛围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学习情感体验、学习注意力是有很大差异的。

班级心理氛围分为三类:

第一类为支持性班级心理氛围,其基本特点是:学生学习态度积极,情绪轻松,心情愉快,人际关系和谐。

第二类为防卫型班级心理氛围,其基本特点是:学生学习态度消极而被动,情绪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人际关系不融洽。

第三类为对抗型班级心理氛围,其基本特点是:学生在课堂上各行其是,故意捣乱,气氛混乱、紧张、对立、敌视,人际关系恶劣。

教师应该积极主动营造支持性班级心理氛围。因为这样的班级心理氛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正如巴班斯基说:“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创设良好的精神心理气氛,有着重大作用。有了这良好的气氛,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进行得特别富有成效,可以发挥他们学习可能性的高水平。”

教师应该千方百计防止防卫型、对抗型班级心理氛围的形成。因为这样的班级心理氛围一旦形成,会促使学生形成不良的心理品质,如紧张、恐惧、压抑、甚至抑郁等。营造支持性班级心理氛围,需要教师学会情绪管理的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中教会学生学会情绪管理。

良好的情绪管理需要改变习以为常的不合理信念。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了情绪管理ABCDE理论。教师和学生可能有下列不合理信念:

1.人应该得到生活中所有对自己是重要的人的喜爱和赞许;

2.有价值的人应在各方面都比别人强;

3.任何事物都应按自己的意愿发展,否则会很糟糕;

4.情绪由外界控制,自己无能为力;

5.已经定下的事是无法改变的;

6.一个人碰到的种种问题,总应该都有一个正确、完满的答案,如果一个人无法找到它,便是不能容忍的事;

7.对不好的人应该给予严厉的惩罚和制裁;

8.逃避可能、挑战与责任要比正视它们容易得多。

以上这些不合理的信念都会影响教师与学生的情绪管理。

情绪管理是要学会调节不良情绪的方法。不良情绪是指一个人对客观刺激进行反映之后所产生的过度体验,如焦虑、紧张、愤怒、沮丧、悲伤、痛苦、难过、不快、忧郁等。不良情绪调节的基本方法如下:

1.体察自己的情绪;

2.转移注意力;

3.适当表达自己的情绪;

4.合理发泄情绪;

5.学会控制情绪。

营造支持型班级心理氛围,需要教师心胸开阔,不要事事和学生“斤斤计较”。学会容纳与自己不同的看法与见解、思想与情感,学会关心身体、智力、情绪上有差异的学生,并与他们和睦相处。当学生把教师看作富有同情心时,课堂里同学之间更能分享喜爱和情感。

营造支持型班级心理氛围,需要教师与学生形成积极的互动。互动分为两类:一类为积极、正向的互动;一类为消极、负向的沟通。例如,一位学生早读迟到了,想悄悄走入自己的座位,这时班主任大吼一声:“你站住!”全班学生注目。学生气愤不过,径直走向讲台发问:“同学们,是像我这样悄悄走入座位影响你们?还是像她这样大吼影响你们?”全班哗然,教师也很尴尬。这就不是积极的互动,积极的互动需要老师采用更为智慧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采取一切可行的策略,创造一个良好的班级氛围,促进学生形成乐观的心态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具体做法和注意事项如下。

一、创设良好班级氛围的活动

1.开展学习夺花活动。营造学习氛围,激励学生提高成绩。在班级后面墙上设立一个学习园地,每当学生取得优异成绩,或是学生在课堂上有优异的表现时,班主任在他们的名字后面贴一朵红花。一朵小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竞争意识。

2.开展分层评价活动。对于学习基础薄弱、学习困难学生,老师们可以采取分层评价的方式,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提高其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被渐渐调动起来。

3.设立班级图书角。向学生提供适合他们阅读的图书资料,组织学生开展读书活动,交流读后感,鼓励学生将兴趣点由现实转向理想,从单一的现实转向书本,从书中寻找精神家园与心理力量,弥补现实世界的不完美。如:《十万个为什么》《四大名著白话本》《郑渊洁的童话大王》《带注解的三字经》《世界经典儿童名著》《中国成语故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引导学生看好书,写感受。

4.开展评选班级进步星活动。每星期选出两名进步星。个别极特殊的孩子一天不违反纪律,或是哪节课表现特别好,教师就奖励他一颗星。凑足5颗星,就给他发一张喜报。等孩子有了进步,就延长时间,增加星的个数。

5.定期召开主题班会。有关学生心理健康的班会主题可以是:如父母不在家,思念父母了怎么办?如何与远方的父母积极沟通?如何排解自己的孤独?如何与同学相处?如何解除网瘾等等。从而让留守儿童学会独立思考、处理问题。

二、培养学生形成乐观的心态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交往的基础上形成的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人与人之间距离的远近、交往的频率、态度的相似性、个性的互补及外貌等因素是影响人际关系吸引和排斥的主要因素。中小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在校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以及在家中的亲子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提高学习与生活活动的效率,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提高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愉悦感。

三、学生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策略有

1.反省自己。

2.尊重别人。

3.自尊自爱。

4.坦诚大方。

5.友爱互助。

6.主动热情。

7.学会交流。

四、学生形成良好人际关系要注意克服的问题

1.自卑心理,和别人交往时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

2.自傲心理,和别人交往时觉得自己处处比别人强。

3.嫉妒心理,和别人交往时对别人的成绩不服气。

4.封闭心理,和别人交往时不善于打开心扉。

5.多疑心理,和别人交往时不信任他人,怀疑别人。

6.功利心理,和别人交往时目的性过强。

7.羞怯心理,和别人交往时过于害羞、胆怯。

五、中小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有两种典型的情绪需要不断调整

一是愤怒情绪,指学生对于某种刺激产生剧烈而不愉快反应的一种状态。

愤怒情绪的调节方法:

1.理智控制法,用理智驾驭自己的情绪,如“冲动说话前,把舌头在嘴里转个圈”,在文具盒上写上“息怒”提醒自己控制情绪。

2.合理宣泄法,找父母或亲朋好友倾诉,或坦诚与对方交换意见。

3.转移环境法,离开引起愤怒的环境,作冷处理。

4.换位思考法:站在对方角度思考、发现对方的合理性。

5.加强个人修养:通过读书,提高自己的认识,提高自己的人生品位。

二是恐惧情绪,在人际交往中,过于害羞、紧张、焦虑、怕被别人笑话。

恐惧情绪的调节方法如下:

1.学会身体放松,想象自己在交往中的恐惧情绪,深呼吸,放松自己。

2.有时,有意识让自己出现在恐惧的社交环境中,体验恐惧的情绪,从而降低对恐惧的反应。

资料链接

情绪管理,就是用对的方法,用正确的方式,探索自己的情绪,然后调整自己的情绪,理解自己的情绪,放松自己的情绪。

简单地说,情绪管理是对个体和群体的情绪感知、控制、调节的过程,其核心必须将人本原理作为最重要的管理原理,使人性、人的情绪得到充分发展,人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是从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完善人出发,提高对情绪的自觉意识,控制情绪低潮,保持乐观心态,不断进行自我激励、自我完善。

情绪的管理不是要去除或压制情绪,而是在觉察情绪后,调整情绪的表达方式。有心理学家认为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这样说,情绪固然有正面有负面,但真正的关键不在于情绪本身,而是情绪的表达方式。以适当的方式在适当的情境表达适当的情绪,就是健康的情绪管理之道。

情绪管理就是善于掌握自我,善于调制合体调节情绪,对生活中矛盾和事件引起的反应能适可而止的排解,能以乐观的态度、幽默的情趣及时地缓解紧张的心理状态。

摘自:百度百科

关于健康心理的培养,教师给家长哪些建议?

家长尽管在异乡,也要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

远在异乡的父母,可以通过给孩子邮寄学习用品来表达对孩子的爱;

家长要学会自己的情绪管理。不要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带到家庭教育中。在和孩子交往中,既不采用棍棒教育,也不溺爱,学会与孩子平等地交流;

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情绪,如积极、乐观、放松;

教孩子学会调节情绪的方法;

鼓励孩子阅读喜爱的课外读物;

家长鼓励孩子多与同学聊天;

帮助孩子养成跑步、打球等体育锻炼习惯;

引导孩子写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