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其中学生校园业余生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心理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苏霍姆林斯基说:“一所好的学校墙壁也会说话。”学校是专门培养人、教育人的地方,它不仅仅是一间教室,一块操场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环境、文化的理念。校园文化所营造的育人氛围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作用,它具有隐蔽性和延续性的特点,它在潜移默化中发挥着环境育人的功能。
对于留守儿童较多的学校,可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满足学生的需求,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如,可以打造校园走廊的心理文化系列,如有“理解篇”“励志篇”“自强篇”“成长篇”等。
可以开展下列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快乐,感受到温暖。这些活动的开展,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积极努力、乐观向上、团结合作的优秀品质和集体荣誉感。
1.艺术节:如教师节联欢、新年汇演、合唱比赛等;
2.体育节:如广播体操比赛、学生踢毽子比赛、班际篮球比赛、跳绳比赛、田径运动会等;
3.文化节:如读书活动、知识竞赛等;
4.心理节:宣传常见的心理问题、调节的方法。心理剧表演;
5.礼仪节:宣传各种礼仪、公共礼仪、学校礼仪的基本常识。
以这些活动为载体,丰富校园文明内涵,全面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资料链接
留守儿童应如何与他人交往
要想做到谈吐受欢迎,最重要的是使用好礼貌用语:请、您、您好、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再见。
1.尊称(敬称):对长辈、友人或初识者称“您”;对师长、社会工作人员要称呼职务或“老师”、“师傅”、“同志”、“叔叔”、“阿姨”等,不直呼其姓名。
2.对他人提出要求时说“请”;与人打招呼时说“您好”;与人分手时说“再见”;给人添麻烦时说“对不起”;别人向自己致歉时回答说“没关系”;受到别人帮助表示感谢时说“谢谢”。
留守儿童怎样用好体态语言?
微笑、握手、招手、鼓掌、右行礼让。
1.微笑:是对他人表示友好的表情,不露牙齿、嘴角微上翘。
2.握手:与人见面或离别时最常用的礼节,也是向人表示感谢、慰问、祝贺或鼓励时的礼节。
3.招手:公共场合远距离遇到相识的人或送别离去的客人,举手打招呼并点头致意。招手时手臂微屈,手掌伸开摆动。
4.鼓掌:表示喜悦、欢迎、感激的礼节。双手掌有节奏地相击,鼓掌要适时适度。
5.右行礼让:在校园、上下楼梯、楼道或街道上行走时,靠右侧行进。遇到师长、客人、老幼、孕妇、残、军人进出房门时,主动开门侧立,让他们先行。
资料链接
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学习知识。如果我们力求使儿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上去,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堪忍受。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
教育儿童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而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实,并在此基础上在自己身上确立美的品质。
要使孩子们从小就懂得和领会到:他的每一步、每一个行动都会在他身边的人——同志、父母、教师和“陌生者”的精神生活中引起反响。只有当他不给别人带来灾难,不欺负和扰乱别人时,才能成为一个生活得平静而又幸福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
关于健康心理的培养,教师给家长哪些建议?
重视学校业余课余生活各项活动的开展。
鼓励孩子参与到学校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中去。
支持并培养孩子的业余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