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1 / 1)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最突出的表现是,我国社会进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氛围之中,经济利益的驱动机制像“一只无形的手”制约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影响着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一方面,我国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成就巨大,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了无数的中国人;另一方面,我国市场经济的发育还很不成熟,社会运行机制也不够完善,公平与效益的博弈一直在激烈进行,社会在发展中呈现出了较大差距和分化。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加速转型,我国省市之间、地区之间、特别是乡村到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性日益增强,流动人口的规模日趋扩大,流动人口带来的社会问题影响日益显著。人口流动既是社会发展的无穷动力,也给原本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带来了冲击,扰动了传统的利益格局。与此同时,社会流动性的增强,产生了数量庞大的两类儿童,即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到远离家乡的城市或地方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学习的孩子。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目前我国的留守儿童数量,虽统计口径不一,但数量庞大毋庸置疑。2012年9月,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2200万。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

留守儿童的教育,比流动儿童的教育,显得更为迫切。流动儿童虽然在人口流动中遇到了各种挑战,但他们大体生活在核心家庭之中,有父母相偎,情感生活与家庭教育相对完整。留守儿童虽然待在自己的家乡,没有离开老家,但父母远离外出打工,亲子之间长期不见面,家庭教育缺失,情感疏离明显。这类儿童面对的挑战,丝毫不比流动儿童轻松,如何帮助这些处境相对不利的儿童走出困境,依然是一个未解决的社会性问题。越早关注和解决这个社会问题,社会就会越早得到好的回报。否则,留守儿童可能会成为潜在的社会问题,也许会显现于社会。这不仅是一个复杂的教育问题,也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是我国在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不得不付出的情感代价和教育代价。

一、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遭遇挑战

留守儿童也是祖国美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但这些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隔代培养,而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容易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首先,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成长面临挑战。监护人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虽然多为祖辈,他们也尽心尽力,但有时也会出现监护不力,致使留守儿童处于危险境地。一方面,留守儿童因为缺失父母监护而遭遇生命危险的情况时有发生,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受到挑战;另一方面,由于隔代监护人在科学喂养、合理搭配饮食方面缺少经验。远在城市的父母出于补偿心理,又常常多给孩子一些零花钱,这些零花钱多用来购买没有营养的“垃圾”食品,导致留守儿童不能规律饮食,影响到孩子身体的健康发育。

其次,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发展面临挑战,相当一部分孩子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性格内向。他们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如果心理疏导不及时,有些孩子的逆反、怨恨情绪会滋生,甚至会走向报复社会的歧途。

最后,留守儿童的家庭监护能力薄弱,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缺失,导致一些学生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无从得到来自父母的有力指导。在学校,很多留守儿童的学习没有计划,没有兴趣,经常不交家庭作业,自由散漫、迟到、早退、旷课现象经常发生。走上社会,他们又往往因为不能在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得到父母的引导和教育,容易沾染各种恶习,以至产生犯罪的行为。

二、大力实施社会关爱工程,共同帮助处境困难的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问题伴随着我国社会市场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而产生,将长时期存在。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到我国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精神,必须从法律、制度层面整体加以考虑和解决。在此,我们可以借鉴美国政府颁布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法国政府颁布的《让每个学生都成功》法案、英国政府颁布的《改变:为了每个儿童》法案,尽快使我们的处境不利儿童在获得尊严、自信、成功和快乐的权利方面有相应的法律依据和政策支撑。

虽然关爱、帮助留守儿童是一个复杂而艰难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努力,特别是政府部门的努力。但学校和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机构和群体,应具有特殊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留守儿童面临父母之爱的缺失,情感问题比较严重,他们对学校的生活充满渴望和对教师的爱有所期盼,我们绝不能让孩子们失望。作为中小学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不能仅仅依靠政府和社会来帮助这些孩子,或以无能为力为借口,而无所作为。我们必须要行动起来,和已经有所作为的同行们一起,做点事情,从而发挥我们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父母远离儿童时,最能温暖孩子心灵的人,就是他们的老师了。老师之爱是留守儿童赖以进步、健康成长的难得的阳光和雨露。如何教育孩子把压力变为动力,将磨难变为财富,是一项艰苦而伟大的工作。农村地区教师肩头的压力也许过于沉重,生活、工作条件艰苦,任务艰巨而光荣,却往往默默无闻。为了解决好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农村教师正在努力着。但面对许多问题,往往又感到力不从心。为此,我们想和你们一起去思考、去探索,试图走进留守儿童的内心,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追求属于他们的幸福。这就是我们编辑出版《留守儿童教育手册》的重要原因和最终想达到的目标。

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研究院副院长、首都基础教育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梁威教授的带领下,我们组建了“留守儿童教育研究课题组”,深入河南、贵州等十余个省市进行了实地调研,了解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生活状况等。实地调研中,项目组成员深入学校课堂,走进学生家庭,与学生、家长、教师等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调研表明,由于父母常年外出务工,家庭教育缺失,导致留守儿童心理上得不到关注,学习上得不到指导,情感上得不到关爱。

从根本上讲,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父母教育的不当和亲情的缺失,而父母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无法代替,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尚需家长做出努力,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

此外,面对留守儿童普遍遭遇的亲子教育缺失,学校也应正视其成长过程中的“家庭缺位”问题,积极承担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主导作用,全面分析留守儿童容易产生的安全、心理、学习问题,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发挥教师的关键作用,从改变课堂教学,改进教育活动入手,加强在学校教育中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指导。

项目组根据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求,针对现实问题,集中各方面专家,就如何解决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编写了《留守儿童教育手册》。本手册共有四个主题,包括生活安全篇、心理健康篇、美德品质篇和学习策略篇。为了加强针对性、可读性,我们在每一篇都列举了具体案例,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分析,最后给出若干对策。同时在每一篇中,我们还提供了不少有关资料供老师们学习及参考。

手册撰写过程中,课题组先后组织开展十余次专家论证会,收集了两千余名一线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保证手册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我们希望《留守儿童教育手册》,是一个温暖的火把,期待照亮更多留守儿童的心路。这个并不厚重的教育手册,也是一个朋友,期待能为更多致力于留守儿童教育的农村地区的老师和孩子家人提供指导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