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加速转型,我国省市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流动人口规模日益扩大,社会影响日益深远。人口流动既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给原本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带来了冲击,对长期固化的利益格局造成了明显冲击。社会流动性的日益增强,对流动人群的家庭、特别是子女带来巨大影响,产生了数量庞大的两类儿童,即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2013年,我国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超过1260万人,农村留守儿童达2300万。如此庞大的群体,对新形势下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流动儿童、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教育进行了专门规定。教育部会同公安部、全国妇联与各地密切合作,就保障这些儿童的合法利益和教育权益采取了诸多措施,流动儿童、留守儿童教育与关爱工作得以不断推进。如今,符合条件的流动儿童均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其中80%以上在公办学校就读。2013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关爱的意见,各地创新形式加强了此项工作。“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正在变为现实。
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巨大,针对流动儿童、留守儿童群体的教育支持还不平衡,还存在一些漏洞。流动儿童多有父母相伴,情感生活虽相对完整,但在流动中也遇到了各种挑战。留守儿童身居家乡未受文化冲击,而父母在外地打工,很少与父母见面,彼此的情感疏离日益明显,安全保障也比较薄弱。流动儿童及留守儿童的大量出现,不仅对流入地区的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给农村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促进教育公正、提升教育质量、推动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做出重大部署。教育部将进一步加强对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统筹协调。要区分小城镇、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实事求是地细化流动儿童教育的政策措施。要优化学校布局,加大寄宿制中心学校建设,让留守儿童尽量住在学校,解决他们的吃饭、住宿和上下学问题。学校是留守儿童心灵的灯塔。农村学校要发挥育人机构的保护教育职责,建立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教育保护网络。建立以父母、亲属为主体的家庭监护网络,以基层组织为主体的管理网络,以学校老师为主体的学校教育网络等,对留守儿童给予切实的帮助。
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都是祖国美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妥善解决流动儿童、留守儿童的问题,事关国家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对这些孩子教育与关爱,非一朝一夕之举,也非仅靠某地区、某部门、某些人所能做到,必须从法律、制度、道德等层面加以整体考虑和解决。政府部门必须发挥主导作用,用政策和制度保护好这些儿童的利益。要大力实施社会关爱工程,协力帮助处境相对困难的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
由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基础教育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梁威教授组织专家学者在共同研究基础上,集体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重点支持并出版的《留守儿童教育手册》《流动儿童教育手册》《农村小学全科教师成长手册》等有关农村教育的书籍,是一个善举,也是一个创举,体现了有识之士、有志之士的教育情怀和社会责任,值得给予高度赞赏和大力支持。这些书内容详实,深入浅出,让人开卷有益。这些书,将会成为前进征程中的教育火炬,照亮更多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及农村广大教师的心路,将成为我国农村地区广大家长、从事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教育的一线教师的挚友,为流动儿童、留守儿童教育提供有效指导,使新农村充满新的希望。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