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荣格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原型的意义堪与牛顿物理学中的地球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物理学中的相对论,或达尔文生物学中的自然选择相比拟。它就是心理学的量子论:是20世纪出现的最重要的观点之一,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都具有深远的含意——虽然从事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的人们是慢慢地认识到这个事实的。正如我们将要看到的那样,他们正开始很快地追赶上来。

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赫拉克利特(约公元前530—前470年),古希腊爱菲斯学派的著名哲学家,是西方传统的辩证法思想的早期代表人物。曾公正地观察发现,“每一事物的真正构造都习惯于把自己隐藏起来”。正如物理学家研究粒子和波、生物学家研究基因一样,心理学家的领域就是研究原型:因为原型是组成集体无意识的功能单位,而且它们在一起构成了“人之为人的古老遗传”。荣格把它们描述为“以不可见的方式决定个体生活的一种活生生的反应系统和能力倾向”[1]。

这种系统阐述所导致的问题是,对社会科学家和学术机构来说,它具有太多达尔文主义(Darwinism)◎达尔文主义指英国生物学家C.R.达尔文在19世纪中叶创立的以自然选择为中心的生物进化理论。他揭示了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主要动因。本书指的达尔文主义实际上是社会达尔文主义,是把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思想运用在人类社会,强调人类社会也具有弱肉强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学倾向,因而受到一些社会科学家的强烈批评。的味道,因而难以被接受。结果,荣格对其原型理论的宣布从未得到它所应该得到的值得注意的承认。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为了理解造成这种忽略的原因,我们必须简要地回顾一下自达尔文时代以来思想观点的发展史。遗憾的是,早期的社会科学家太迫切地接受了达尔文的观点,把这些概念误用作政治现象中的为生存而斗争和适者生存,从而引起了众所周知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这一声名狼藉的运动。毫无疑问,社会达尔文主义得到了有害的运用。帝国主义者用它来证明消灭原初的居民是合理的;希特勒用它来支持其统治世界的幻想,试图证明他对南斯拉夫人和犹太人的种族灭绝是合理的;犯罪学家把它用作支持死刑和阉割的一种论点;优生学家把它用作选择无痛苦致死术的一种正当理由;而军事家们则把它到处用作发动战争的一种正当理由。

由于对这些人类罪行的历数和记录而使社会达尔文主义丧失了信誉,因而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人们会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各个方面都感到厌恶,在研究人类心理学时会对生物学的概念产生抗拒。于是,钟摆艰难地向相反的方向摆动,而且“先天的东西”成了全世界所有的大学系科中一个禁忌的主题。自由主义就意味着环境决定论、◎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类的体质特征、心理、民族特性、文化发展、社会进程等均受地理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支配。在心理学上主要指美国J.B.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派。行为主义和白板论(tabula rasa)◎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洛克把人初生时的心灵比作一块白板,上面没有任何观念和认识,所有这一切都是在后天习得的,都起源于感觉和反省。这类被尊奉为经典的学说——在这块空白的板上,生活可以通过某种脱离现实的奇迹,设法铭记下它的所有教训,而不会受到来自进化的过去的任何抵抗。

随着钟摆的继续摆动,时钟开始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回到了为我们的盎格鲁—撒克逊(英国人)的理智传统如此钟爱的前达尔文时代的经验主义:这种观点认为,所有的概念都是从经验中获得的,“先天的东西”无论如何都不起任何作用。人类的心灵是怎样“装备着如此大量的储藏,使人的繁忙而无限的创造力在上面绘出图画的呢”?约翰·洛克这位主要的经验主义者问道,他自己回答说:“一句话,是从经验中获得的。”[2]

在这种社会氛围中,荣格的观点显然不可能得到公正的听取,他也的确未曾得到过。他一再申明他并不是在为先天的观点辩护,但这样做只能是白费力气。他说,原型并不是被遗传的观念,而是能够被遗传的潜在观念——任何生物学家都会发现,这样的声明是可以接受的,但直到最近却仍然没有得到心理学家的接受。一些人不仅没有同情地听取荣格的观点,反而把他谴责为法西斯分子,反犹太主义者和纳粹的同情者,而那些自诩问心无愧并且在为自由民主服务的行为主义者们,却仍然在继续不断地提出他们的“学习律”,他们显然并没有意识到,世界上每一个专制的人都很熟悉这些规律,但他们却滥用这些规律对那些不幸的人们进行折磨、洗脑和威胁。“行为主义当然是起作用的”,W.H.奥登(W.H.Auden)哼着鼻子说,“折磨也是起作用的,给我一个决不胡说八道的、实事求是的行为主义者,几片药和一些简单的电器械,在六个月之内我将使他当众背诵亚大纳修信经(Athanasian Creed)”。[3]◎亚大纳修信经是基督教的三大信经之一,它研究的焦点是三位一体学说和基督学。从6世纪开始用于基督教的教堂中,由40条经文组成。

虽然似乎很少有人认识到这一点,但荣格关于原型的假设实际上超越了所谓天性与后天教养的争论,并且愈合了笛卡尔关于身心二元分裂的观点。他不仅提出原型结构对于所有生命有机体的存在和生存都是基本的,而且认为它们是连续的,也具有控制无机物行为的结构。原型不仅是心灵的实体,而且是“通往一般物质的桥梁”。正是原型的这种“类心理的”(psychoid)方面才被物理学家沃尔夫冈·泡利(Wolfgang Pauli)◎沃尔夫冈·泡利(1900—1958),美籍奥地利物理学家,提出“不相容原理”,被称为量子力学的主要支柱之一,1945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泡利与荣格在通信中关于认识论和共时性的讨论被出版为著作《原子与原型》。荣格对于泡利400多个梦的精心分析全部记录在著作《心理学和炼金术》里。所采纳,他相信这对我们能够理解宇宙据以形成的原理是一个重大的贡献。[4]

沃尔夫冈·泡利

既然原型是所有存在的先决条件,那么,它们就可以表现在艺术、科学和宗教的精神成就中,也可以表现在有机物和无机物的组织中。这样,原型就为人们共同理解从所有科学和所有人类活动中获得的资料提供了一种基础——这绝不是因为它隐含的对认识论的意义,对研究认识本身的意义。

[1] C.G.Jung, The Collected Works, Vol.5,第259自然段;第8卷,第339自然段。

[2] John Locke,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 第二册。

[3] W.H.Auden, A Certain World, p.33.

[4] C.G.Jung, The Collected Works, Vol.8,第420自然段;C.G.Jung and W.Pauli, The Interpretation and Nature of the Psyc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