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隶书的临摹要点(1 / 1)

一、隶书主要的笔画特点

(1)主横和主捺多为波挑,蚕头雁尾,蚕不二设,雁不双飞,同画异形,绝不雷同。

(2)左向钩,大都处理成掠,右弯钩则用波挑处理,笔画右展。

二、隶书基本笔画技法

(1)点画。

隶书之点,或圆或方,或平或竖,或露或藏,姿态多样。隶书的点有一定的方向性,它使汉字生动活泼、充满活力。常见的点有圆点、方点、尖点、横点、竖点、撇点、捺点、挑点等。其笔法为:藏锋逆入,顿挫行笔,回锋涩收。实际上,隶书点的用笔与横、竖、撇、捺画的用笔相通,数点组合,各有不同。八字点多为上合下开,左点似撇,右点则像短竖或短捺;四点底一般是头聚尾散成八字形。总之,汉碑隶书在处理点时,点的组合呈现千姿百态的变化,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2)横画。

写横画时,应先向左方逆入藏锋,轻顿后向右涩行,行笔速度不宜太快,锋尖保持在笔画中线上,平衡收尾时提锋回护,波横收笔时出锋稍快,形成“燕尾”。汉碑中的横画有的粗,有的细,有的头尾低俯而腰背拱起,有的腰部稍下沉而首尾上仰,或秀逸,或奇肆,或沉雄,或刚健,各尽其态。

(3)竖画。

隶书的竖有直竖和左弯竖两种。隶书字形扁平。直竖笔法一般先上行藏锋,转锋时轻按,伏笔后下行,回锋收笔。隶书中也常有左弯竖,上部为直竖,下部渐变为撇,收笔时顿蓄笔锋左向缓转,以写出圆润遒劲之感。

(4)撇画。

撇画的笔势是向左斜势伸展,与右边的捺画形成左掠右波的格局,体势开张,左右平衡。撇的形态很多,有斜撇、竖撇、弯撇、点撇、长撇、短撇。

(5)捺画。

隶书的捺较为夸张,与其他笔画有强烈的轻重对比,它与波横、撇画皆为隶书的主要笔画。捺古称“磔”,有一波三折之意,左波右磔为隶书的主要书诀。捺画的写法与波横大体相同,只是曲线和斜度不同,捺画向右下方伸展,强劲有力,雍容而又有气势。捺画分平捺和斜捺:平捺多为一波三折,头略高,腰部以下渐顿作铺豪,至捺脚处顿笔,后蓄势挑出,书写时要有一定的速度。平捺多用于走之底、走足等部首。斜捺变化大,往往与撇配合而成左右伸展之势。

(6)折画。

折画是指横与竖的联结笔画,可一笔处理,也可分横竖两笔书写。其笔法是以平横的笔法写好横画后,在横画收笔处提笔向上折后向下行笔,转折处稍稍提笔。也可在平横末端提锋向上,使竖画头露,或另起笔写竖,使横竖笔断,无论连或不连、折或转都要圆中寓方,都要意气贯通。至于直折斜折都因碑、因风格、因结字的不同而区别。折画也有方折与圆折之别,宜视整体的方圆效果而灵活处理。

三、隶书结构特点

(1)汉隶笔画左右伸展,上下收敛,字形略扁,多取横势。

(2)顺其自然,因字立形。

(3)平衡对称,稳中有奇。

(4)点画避让,参差错落。

(5)上紧下松,上密下疏。

四、隶书章法特点

汉碑的章法从简书而来,简为条形,字呈横势,将简的左右空间占满,字距显大。此法移至碑石,则形成字距大于行距的章法。

我们可以对汉碑的章法进行如下分类。

(1)纵横等距,略呈方形。《张迁碑》《衡方碑》《西狭颂》等碑的章法即是,其字波挑伸展有限,四面都收敛,多有方格感觉,每格一字,字心横竖相承,排列整齐。这类章法,方格横竖一致,字距行距明显,整齐划一。

(2)纵行横列,字距大于行距。这类章法,感觉字是排在横竖距离相当的方格中。但由于所写隶书风格是左右伸展,上下收敛,自然形成字距大而行距小的效果,这是隶书的主要章法,竖行宽舒,横列因字形而有起伏变化,形式感强,如《曹全碑》《史晨碑》《礼器碑》《孔宙碑》《朝侯小子残碑》等。

(3)纵有行,横无列。这类章法字距、行距可宽可窄,较为随意,如汉简、书砖、摩崖石刻、碑阴、造像等。汉碑在保持字距行距宽窄有序的格局下,也有局部章法“破格”的情况,如《石门颂》的“命”字的一竖。

五、《张迁碑》临摹举要

(一)《张迁碑》特色及临写指要

《张迁碑》,隶书,东汉灵帝中平三年(186年)所立碑石,其碑额为汉代缪篆,很有特色。今藏山东泰安岱庙。《张迁碑》书法属汉隶成熟时期方笔的典型代表。质朴古拙,方峻雄浑,是该碑刻突出的艺术特色。

《张迁碑》的特色表现在点画、结体、章法“三要素”方面:一是笔画线条雄浑敦厚,笔力雄奇,苍朴的线条极具立体感,碑字整体给人一种厚重感。二是结字独具匠心,巧中有拙,拙中寓巧,不事雕饰,一任天然。形态结构挪让呼应,顾盼有情,生动率真,趣味盎然。三是章法不拘,活泼灵变。汉隶碑刻大多字形大小一致,行列整齐,而《张迁碑》别具一格,字形大小参差,正欹互用,疏密随意,整体上又协调自然、天真烂漫。

临习《张迁碑》要注意:其用笔虽以方笔为主,但方中寓圆,要含带温润,线条要雄强中带柔和,要防止线条僵硬刻板。行笔迟涩,忌平刷溜滑,结构字态大小错落,欹正相生,要避免程式化。

(二)《张迁碑》部分笔画写法提示及例字介绍

1.《张迁碑》部分笔画写法提示

(1)横画:分为方波磔横、圆波磔横、平横、尖横(图7-19)。

方波磔横。以逆锋(或直接切入)折回起笔,角度可从稍左上方下笔,中部略提,尾部铺毫,收笔呈波磔状,如六、立、平等字。

圆波磔横。以逆锋转毫起笔,中部变细,渐铺毫至尾部,收笔呈波磔状,如五、之、重等字。

平横。没有波挑的横画,起笔同于或方或圆,收笔或折笔收方,或提毫稍驻呈圆融状,如在、二、立等字。

图7-19 横画写法

尖横。一般逆入起笔,向右中锋行笔,尖锋或虚回收笔,如共、重、夫等字。

隶书横画虽不同于楷书左低右高或收笔向下顿按的写法,但也要避免中段的书写过于纤细且软弱无力。横画作波画(即蚕头雁尾)时,要注意在一个字之中不可出现重复波画,谓之“蚕不双设,雁不双飞”。

(2)竖画:分为方头竖、圆头竖、弯头竖(图7-20)。

方头竖。起笔呈方形,行笔多以中锋铺毫下行,收笔时提毫折锋稍回,形态呈方或方圆之间,如:示、惟、小等字。

圆头竖。起收笔处呈尖圆形态,中锋用笔,注意行笔的提按及粗细变化,如才、悌、之等字。

弯头竖。藏锋起笔,形态挺直,弯头处或折锋或转笔,收笔稍驻或回锋即可,如仁、门、行等字。

竖画书写时,中指与大拇指用力均衡,以达到竖直效果。

图7-20 竖画写法

(3)撇画:分为弯撇、斜撇、直弯撇、短撇(图7-21)。

弯撇。逆锋起笔后下行,取圆劲之势,收笔时折锋渐提,或出锋,或稍驻呈钝笔,如不、方、夫等字。

斜撇。取斜直之势,逆锋起笔,行笔呈尾部钝笔圆润回锋,或转锋上扬后轻收笔,如少、爰、勋等字。

直弯撇。藏锋起笔,先取竖势,用笔渐行渐向左弯,收笔形态及用笔方式类同于弯头竖,如吏、风、更等字。

短撇。形态短小,有的不呈明显波挑状,用笔时要注意藏锋,如公、伯、化等字。

撇画的妙处在于收笔时的变化,是隶书中较难写好的笔画。汉碑撇法都有自己的特色,就是同一碑刻相同的字,撇法也会有不同形态,都因轻重、长短、角度、收放的不同变化而多姿多彩。

图7-21 撇画写法

(4)捺画:分为斜捺和平捺(图7-22)。

斜捺。形势直斜峭拔,一般头稍轻,尾部拙重有力,如武、敦、更等字。

平捺。形态平缓伸展,汉隶捺画与波磔横相似,要注意其动态变化之异,如近、送、通等字。

捺脚处停顿时间不可过长,稍顿后要把笔锋提起,不宜以楷法收笔。

图7-22 捺画写法

(5)折画:分为横折、竖折、斜折、弯折(图7-23)。

横折。由横画和竖画组成折画,其势平直方峻,具有内圆外方的特点。一种为转折处折锋而下;另一种则是在转折处向上提毫再转锋向下完成的,如景、石、周等字。

竖折。转折处或直下折锋,或先向左,再向右转锋运笔,如长、良、化等字。

斜折。呈三角形态,多具有外方内圆特点,如公、治、云等字。

弯折。保留着篆书的行笔特征,行笔转折处须捻转笔管,使之富有圆融古拙的情趣,如方、分、勋等字。

转折之法乃转用圆笔,折用方笔,要留意用圆用方的用笔特点,相接处均须自然协调。

图7-23 折画写法

(6)钩画:分为方钩、尖钩(图7-24)。

方钩。形态方拙朴厚,收笔时提毫稍驻或回锋即可,如刊、拾、于等字。

尖钩。收尾处露出锋芒,但不可写成过于尖薄,如子、利、张等字。

有一说“隶书无钩”,实际指的是钩形态与撇类似,更重要的是区别于楷法写钩。

图7-24 钩画写法

(7)点画:分为方点、圆点、尖点、波磔点(图7-25)。

方点。形态方峻短小,切笔折锋起笔,收笔提毫稍驻,方笔点在碑中多见,有的方点与横画相连,其粘连处造型可灵活处理,如六、我等字。

圆点。形态拙朴而圆厚,书写时要藏锋转笔,要留意不同位置在造型上的细微变化,如立、尚等字。

尖点。形态方锐,起笔同于方点,收笔时提毫使之尖锐,要含蓄而又不过于尖锐,其所处位置的不同用笔方向要有变化,方显灵活生动,如沛、黄等字。

波磔点。有波磔形态,藏锋入笔,随即铺毫捻管,缓慢收笔,与对应笔画要有高低、紧疏的细微变化,避免生硬板滞,如小、外等字。

因位置不同,写点时取不同形态,有作横平点写的,如永;有作竖直点写的,如惟。

点在隶书中的形态千变万化,丰富多彩,在整个结构中起重要作用,须多加留意观察,不可夹杂唐楷点画。对于一些点画组合形式在处理上,也要细察之,如八字点(共、俗),小字点(素、京),走字点(通、退),水字点(流、渊),火字点(无、然),心字点(恩、思)。

这里,提示一下,隶书的点,可视为其他笔画(如横、竖、撇、捺等)的浓缩形态。点画虽小,却具提神点睛之效,依然有一个起笔、行笔、收笔的完整过程,只是幅度较为微小而已。

图7-25 点画写法

2.《张迁碑》部分笔画之例字介绍

(三)《张迁碑》部分偏旁部首写法及例字

(四)《张迁碑》的结构特点

1.方整朴茂

方整朴茂是该碑的基本特征。字形多为方、扁,取横势。如:诗、对、苑、纯、京、遊;偶有以方、长字形而取纵势者,如震、敦、载、数、稷。

2.随形布势

结构形态虽整体方正,却能不拘一格,尽显真趣生动,如九、且、阳、树。

3.欹正错落

各偏旁或部件之间欹正相依,错落对比,如性、蔽、勋、景。

4.夸张变形

很多字往往一改常态,局部夸张处理,显得新奇,如帝、赁、幕。

5.同字异趣

此碑同字较多,但构思独特,极尽变化之能事,以字形部件大小、长短、方向、方圆、松紧等变化,使同字不同形,产生不同意趣,如温、张、是、为。

(五)《张迁碑》节选字构临习浅析

六、《石门颂》临摹举要

《石门颂》,隶书,额题《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东汉建和二年(148年)摩崖刻石,王升撰文,未署书人姓名,内容是记司隶校尉杨孟文主持修复褒斜栈道事。因在陕西褒城县东北褒斜谷石门崖壁上,故名。

此碑用笔圆劲纵放,飘逸多姿,结体洒落自然,素有“隶中草书”之称。临写时要用逆锋起笔,中间行笔遒缓,使转灵活,收笔时复以回锋。要写得浑圆挺劲,切忌浮薄。

因为每个碑帖的风格面貌各不相同,我们在临写时首先要弄清楚。初学者尤须注意,不可把该碑字的笔画描写成粗细一致的线条,显得缺筋少肉,扁薄刻板。《张迁碑》是方笔为主,而《石门颂》以圆笔见多,中锋用笔,圆转浑厚,灵动洒脱,挺拔舒展。以下附该碑节选双勾范字,并聊举数字,从笔画、字态结体作简要提示,以供临习参考。

君 三横画线长而不齐平,雁尾隐藏,撇偏左落笔,“口”不写小,与右上端齐。此字可与《张迁碑》同字比照,悟其不同特点。

德 双人旁从篆写,隶书多见。右上竖作点写,“目”横写左宽右窄,“心”左点自左而右,后翻绞笔中锋接写捺画。

焕 “火”写小,与炳字有别,右部横磔雁尾上扬,灵动活泼。

光 下撇舒长,折捺平势开张。

遗 走之旁三斜点不可短小,要略粗长,与《张迁碑》走之不同。捺画一波三折,一气呵成。舒展开张,雍容大度,洒落自然的特征足可见之。

清 三点水紧凑,朝向相同(隶书三点水其延长线有相交或接近于同一个点之情形),右上横无见波画,而下部分明显粗大。

八 松沉之气运笔,自然灵动的草意写法。

奉、春 上三横渐写渐长,“春”上横较短,则左撇右捺见长; “奉”上横较长,撇捺则稍收敛。“春”字头楷书长撇一笔写,隶书多作竖、撇二笔写。

强 右部横竖变化多端,折取斜势,绝无横平竖直,刻板呆滞之感。一笔通心竖使上下贯穿起来。

霜、宁 字头开阔,覆盖下面部分。

烝、庶 下四点不齐平,高低错落,生动别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