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篆隶书的发展历史(1 / 1)

一、篆书的产生

篆书的形成与汉字起源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汉字象形文字的典型代表。篆书是严格遵循文字规律,按照“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造字法则来书写的,离开这些法则,就不成其为篆书。

篆体字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等,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是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在汉文字发展史上,小篆是大篆与隶、楷之间的过渡。

据文献记载,秦以前汉字书体并无专门名称,而小篆是由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逐渐演变而成的。由于是官书,小篆只适于正式隆重的场合,如记功刻石、权量诏版、兵虎符之类。标准篆书体排列整齐,行笔圆转,线条匀净而长,呈现出庄严美丽之感。与甲骨文、金文相比,篆书具有字形修长、笔画向下伸展的特点,造成了上密下疏的视觉错感。这与自上而下的章法布局也有关系。线条只要匀称,无论点画长短,笔画均呈粗细划一的状态。这种力度、速度都很匀平的运笔,给人以纯净简约的美感。加之字体结构的简约固定的倾向,小篆书体的章法布局更能形成纵横成行的序性。秦篆有圆笔、方笔之别。圆笔以秦刻石(图7-1)为代表,方笔以秦诏版(图7-2)为代表,为秦篆之俗体。汉魏之际的篆书是秦篆的强弩之末,除用于碑铭篆额和器物款识之外,难得有独立的篆书。唐篆因李阳冰出而复苏,但秦篆的浑厚宏伟之气已**然无存。宋代金石之学和元朝的复古书风,使篆书得以起微潮。以篆书著称者不乏其人,但乏超越之力。明代承元之风,步趋持平。清朝篆书百花斗艳,进入了推唐超秦的大繁荣阶段。

二、隶书发展的四个阶段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它经历了萌芽、发展、成熟、鼎盛四个阶段。

1.萌芽阶段

隶书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1980年于四川青川县郝家坪第50号战国墓中发掘的木牍上,有用毛笔蘸墨汁书写的墨书,这是战国晚期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的手书墨迹,被视为目前所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古隶书文物。此牍纵有行,横无列,字距大,行距小,字形方扁,取横势,用笔时回锋和出锋的变化及向右方向的末笔已显露出波挑之势,体现其流畅、率意、活泼的笔法。此时的隶书虽然还带有浓浓的篆意,但也不难看出它已显露出了从篆转隶的雏形。

2.发展阶段

隶书的演变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竹简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简文为墨书秦隶,是秦始皇统一全国初期的遗物。此时的隶书脱胎于秦篆,篆隶书混杂,这种变化正在逐步解散秦篆的书写方式。正斜相依,肥瘦互现,笔画饱满,气势连续,形成质朴而秀逸的书风。云梦睡虎地秦简是研究隶书发展的重要资料。

3.成熟阶段

隶书进入西汉,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从2016年在江西南昌海昏侯墓中发掘的一件木牍上,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妾待昧死再拜上书呈太后陛下”的十多个隶书字样,清晰美丽,成熟的隶书显而易见。虽然字数不多,但它足以让后人看到当时的隶书已经得到蓬勃的发展。

4.鼎盛阶段

东汉是隶书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隶书最辉煌的时期。此时期出现了大量为后世所著的碑刻隶书,如秀逸劲挺的《礼器碑》(图7-3),华丽流美的《曹全碑》(图7-4),古朴天然的《张迁碑》(图7-5),风神烂漫的《石门颂》(图7-6)等。这些碑刻以不同的风格展现了隶书鼎盛时期的书法艺术之美,像一座座丰碑耸立在书法史上,光耀千秋。

三、隶书书写的载体

说到隶书的发展,不能不提到不同历史时期所使用的不同材料。汉代以前的古人记事行文、传达信息,主要用简、牍、帛来做书写材料。这就是后来我们看到的简书、牍书和帛书。

1.简

用修削过的细长的竹片作为书写材料而形成的文书,称之为简书。

2.牍

用加工过的薄而宽的木条作为书写材料而形成的文书,称之为牍书。

3.帛

帛书又称缯书,是古代用丝织品作为书写材料而形成的文书。

说到隶书,我们总离不开汉碑二字。在汉代,特别是东汉桓帝和灵帝时期,官府大兴刻石记功之风。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官府树碑立传,歌功颂德,予以传世。正如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自汉以来,碑碣云起。”据现有文案记载,汉碑有700余种,留传至今的也有170多种,且“一碑一奇,莫有同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资源。碑通常是用比较硬的石材制作的,为长方形的花岗岩石。汉碑由碑身、碑座、碑首三部分组成。碣使用的石材与碑相近,只是形状上有所不同。碣的形状是圆首或形在方圆之间,上小下大,顶圆底平。

以上书写载体为后人提供了古人用毛笔书写汉字的珍贵史料。通过这些载体,我们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秦汉时期书法家们的创作过程,此时书法家们的艺术造诣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